哈罗德·威尔逊(全名:詹姆士·哈罗德·威尔逊,James Harold Wilson, Baron Wilson of Rievaulx,1916年3月11日—1995年5月24日),生于英国哈得兹菲尔,
英国政治家,第67、69任
英国首相。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916年,哈罗德·威尔逊(下文简称威尔逊)出生于英格兰哈得兹菲尔(Hudders field)的一个政治家庭。威尔逊8岁的时候曾到访伦敦,并曾在唐宁街10号的门口留影。
威尔逊早年获得奖学金,入读哈得兹菲尔皇家会堂中学,但在1931年的时候,他在一次童军远足中喝了受污染的牛奶而染上伤寒,使他有数个月要告假就医。
1932年,威尔逊任职工业化学家的父亲因为人手过剩而被解雇,威尔逊遂举家迁到威勒尔的斯比塔耳寻求工作。他在那里的威勒尔文法男校就读中学六年级,并成为了学生代表。
1934年,取得奖学金,入读
牛津大学的耶稣学院,修读历史。在大学里,他曾经加入
自由党,但后来受到G·D·H·柯尔的影响而转投工党。第一年学年后,威尔逊转读哲学、政治及经济学,后来更以一级荣誉毕业,旋即被校方聘用。
1937年,成为牛津大学新学院的经济学讲师。1938年起,又成为了大学学院的经济史讲师。在这段时期,他也是
威廉·贝弗里奇的
助理研究员,专门研究失业和贸易周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尔逊曾自愿从军,但由于他被界定为专业人士,而被纳入为公务员,成为研究采煤工业的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
1943年至1944年,在燃料与电力部出任经济学与统计学部门的处长。
崭露头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近结束时,威尔逊被指派出选奥姆斯克选区,挑战下议院议员的另一候选人史蒂芬·金—贺。最初,威尔逊打算在大选召开前夕才宣布参选,但他却意外地答应立即宣布参选,结果被迫提早脱离公务员行列。在这段时间,他写了《采煤业的新政》一文,以他在大战期间的工作经验,反驳国有化有助提升煤矿采矿效率的理论。
1945年,工党击败保守党,在大选中取得了大胜,而威尔逊也当选国会议员,立即被聘任为公务部的国会秘书。两年后,他被改派为海外贸易秘书,任内曾数次到访苏联,商讨贸易事宜。
1947年10月14日,威尔逊被任命为贸易委员会主席。
1950年大选,由于选区改易,威尔逊转到新设立的海顿选区,最终以些微的票数险胜。
1951年,为了筹措足够的军费以应付朝鲜战争,工党政府决定国民保健署将对药物收取费用,此举使威尔逊跟随了
安奈林·贝文的行列,在1951年4月宣布辞去所有政府职务,以示抗议。同年10月,工党政府垮台,威尔逊成为贝文的“靠左派”主席,但不久以后,威尔逊却开始与贝文保持距离。贝文后来在1954年宣布进一步辞去影子内阁的职务,威尔逊被起用。
影子阁员
威尔逊在影子阁员任内,使保守党政府的《1955年财政法案》流产。1955年,担任影子内阁财政大臣的威尔逊,以“苏黎世的地精”来形容瑞士的银行家,讽刺他们企图以投机手段使英镑贬值。工党在1955年大选落败后,他曾展开调查,试图找出工党落败的原因,并提出数点有用可行的建议。
1959年,威尔逊又将下议院的账目委员会主席一职,合并到影子内阁
财政大臣身上。大选中,威尔逊尝试在
党魁选举中挑战
党魁盖茨克尔,虽然在盖茨克尔的带领下,工党在大热倒灶,后来又受废除“第四款”一事蒙上阴影,威尔逊仍然落败。
1962年,威尔逊参选副党魁选举,却被乔治·布朗击败。此后,他出任影子内阁外务大臣一职。
1963年1月,盖茨克尔突然死亡。威尔逊再度成为了党魁选举的左翼候选人,挑战乔治·布朗,后来由于卡拉汉加入选战,分散了党内的右翼选票,以致威尔逊在选举胜出,成为了新任工党党魁。不久以后,保守党政府爆发了“
普罗富莫事件”,威尔逊谴责“丑闻揭露了我们社会里病态的一面”,从而博得不少支持,促使
麦克米伦在1963年10月辞去
首相一职,由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爵士接任。
首相生涯
1964年,受“普罗富莫事件”影响,工党得以在大选中险胜,于下议院取得4席的多数优势,并由威尔逊出任首相。然而,由于工党只有仅4席的多数优势,难以确保政府不会垮台,威尔逊小心行事,在18个月后,即1966年3月,再次举行大选。这次大选中,执政工党扩大了多数优势至96席,进一步稳定了威尔逊政府。
1969年,威尔逊企图制定一个工业关系法,对罢工实行某种限制,特别是限制非官方罢工。威尔逊曾说这项法案“对本届政府持续执政至关重要”,但惮于与工会的特殊关系会受到破坏,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
1970年6月,由于工党支持率回升,威尔逊宣布举行大选。在大选临近的时候,保守党在塞尔斯登公园酒店意外泄露一份政策文件,内容大约指出保守党将会任用颇激进的货币主义者,推动以
自由市场为方针的政策,去解决英国国内的
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消息传出后,威尔逊立即指出保守党的政策失当。然而,当时他低估了大众的反工党情绪,以致威尔逊在大选中输给了保守党的
希思。
1971年9月,威尔逊曾发表了他对
爱尔兰统一的看法,以回应日益恶化的爱尔兰问题。其中,威尔逊定下了目标,希望英国在1986年时离开
北爱尔兰。但威尔逊上台后,他没有实行这些目标。
1974年2月,由于希思上任后未能有效解决英国国内的种种问题,所以威尔逊在大选中以多数优势击败希思,重新上台执政。为了进一步巩固工党在下议院的多数优势,威尔逊在同年10月再度召开大选,并拉开工党在议会的多数优势。
辞职风波
早在1960年代晚期,威尔逊亦已向同僚透露,自己最多只能够续任8至9年首相。然而,到了1976年,威尔逊发现自己患上初期的
阿尔兹海默病,以往强劲的记忆力和集中力皆急速退化。
1976年3月16日,威尔逊突然以倦勤为由,宣布自己将会辞去首相一职。在声明中,他指自己在一直身心俱疲,原已决定在60岁退休,而威尔逊宣布辞职后,女皇
伊丽莎白二世特意到唐宁街10号参加晚宴,以示感谢他的贡献。
威尔逊辞职的同时,还撰写了一份获勋人士名单,获勋人士除了有他的支持者外,还包括不少商人和社会名流。然而,名单中的不少获勋人士随后却频频牵涉丑闻。整件事件使舆论认为威尔逊有私相授授之嫌,结果对他卸任后的声望构成了打击。
1976年4月5日举行,卡拉汉以176票击败富特的137票,正式成为
威尔逊的继任人,出任首相和工党党魁。
晚年生活
由于威尔逊希望在辞任首相后,能够继续成为下议院议员,所以他没有按惯例接受
贵族爵位,但却接受册封为嘉德勋爵士。在1983年,威尔逊正式从下议院退休,随即获晋爵为西约克郡柯尔克利斯,里沃的威尔逊男爵。
威尔逊从下议院退休后不久,他的阿尔兹海默症的病情明显恶化,精神状态更不断衰退。因此在1985年以后,威尔逊已甚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1995年5月24日,威尔逊因
大肠癌于伦敦病逝,享年79岁。
为政举措
政治方面
1969年1月,威尔逊让卡斯特尔负责起草了限制工会权利的《代替冲突》白皮书。该文件规定工会在决定罢工前,要进行投票表决,工会要承担罢工应负的责任,不履行责任者,将有可能受到刑事处罚,“非正式罢工”在政府仲裁后必须停止罢工恢复工作。《代替冲突》发表后,立即在工会和工党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在议会表决时,保守党投了弃权票,相反,工党议员中有57名却投了反对票,另有30多人投了弃权票。包括卡拉汉在内的大多数工党内阁大臣都不同意白皮书的内容和立场,工党的后排议员也反对白皮书中的刑事立法。职工大会总委员会坚决反对白皮书,就连右翼的混合机械工会领袖康韦也认为白皮书中的刑事处罚条款“敲响了英国工会主义的丧钟,促使了工党与工会的分裂”。最后,《代替总突》在各种压力和反对下夭折了。
1974年5月,威尔逊谴责爱尔兰联合论者策划的阿尔斯太工人罢工,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而且“罢工的宗教目的与17世纪拉上了关系”。可是,威尔逊却拒绝派出军队镇压这些强迫工人罢工,兼带有准军事性质的亲政府分子。不久以后,威尔逊又在电视发表演说,指罢工的亲政府分子和他们的支持者都是国家的“寄生虫”,指望国家会供养他们。最终,罢工人士取得了胜利,成功迫使政府废除北爱尔兰行政长官一职,并促使伊迪·阿敏向威尔逊发电报,表示愿意在乌干达提供举行和谈的场地。
在政府体制上,威尔逊对上院的改革计划既遭到一心要保持上院的全部权力的保守党后座议员的反对,又引起要完全废除上院的工党左翼后座议员的抗议。在下院里,工党后座议员采取了一种十分有效的策略,即以无休止的辩论来阻碍议案的通过。由于议会的时间表被打乱了,政府只好决定放弃这项议案。
威尔逊最重要的革新之一是在议会中设调查官,调查官于1967年4月1日就任。他的职责是调查议员们向他提出的对政府各部门工作的批评意见,但地方政府、国有化企业、国家卫生局和警察局这样一些重要部门不包括在内。同样,威尔逊对政府权力的扩大日益感到不安,于是就设立了议会委员会。不过威尔逊还是认识到了需要进行宪法改革,例如试图减少内阁会议次数,于是在1968年春季组成了一个“核心内阁”,或称内阁会议委员会。然而这届政府任期内实现的两项最重要的宪法改革也许是把有投票权的年龄降低到18岁,成立改革行政机构的富尔顿委员会,这是自从1854年的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改革以来的第一次对行政机构进行全面审查。
从威尔逊第二段任期开始,他的支持率一直陷于低潮。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威尔逊未能成功使工党现代化,而他后期一直全神专注在政治内斗,更换来了施政的失误。威尔逊的过失,为1970年代末爆发的“不满足的冬天”埋下了伏线,最终甚至造就了保守党长达18年的执政。反驳者则指出,因为有威尔逊的恰当管理,才能有效把工党团结起来。
经济方面
威尔逊上台执政之后,便发现上届保守党政府留下了总数达6亿英镑的国际收支逆差,英镑面临贬值的境地。福利开支越来越沉重,又出现3.5亿英镑的赤字。威尔逊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变经济上的窘境。工党政府“对进口货物增收15%的附加税,把银行贴现率从4%提高到7%;削减军费开支,向外国银行借30亿美元的贷款”。从而克服了即将发生的金融危机,使英镑地位暂时得到稳固。
为平稳物价,抑制通货膨胀,威尔逊政府在1965年制定一个“国民计划”,其中要求对工资与物价的上涨作“自愿调控”。工会领导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工会会员作表决时,有37%的人投了反对票。1966年夏天,海员工会举行一个半月的大罢工,结果提高工资10%,“自愿调控”就此夭折。海员罢工结束后,政府不得不以议会立法的形式强行冻结工资与物价6个月,然后再实行6个月的严格管制。
1966年4月间,英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危机。工党政府在前一任期间,为对付金融危机过分地采取了抑制需求的措施,使市场和消费的冲突加剧,失业率上升,罢工风潮出现,出口急剧下降,英镑比值下跌。在这种形势之下,威尔逊亲自掌管经济决策权,他不顾财政部的非议,放宽对分期付款的控制,刺激消费。但仍不能阻止资金外流。到1967年11月8日,威尔逊政府被迫宣布实行战后的第二次英镑贬值,贬值的幅度为14.3%。
国家制定计划的想法正式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1961年2月的一次经济辩论中,哈罗德·威尔逊以工党“影子财政大臣”的身份发言,扼要的提出了“英国的四年计划”,并接着在一个政治周刊上发表了详细的统计和经济计划,这个发言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首相
麦克米伦和财政大臣劳埃德在1961年夏末共同起草了一封致企业界和工会的信件,建议成立全国经济发展委员会,负责全国的“计划化”工作。这个建议得到了支持,1961年12月21日,英国政府正式批准建立这个机构,它授命拟定了一个不受政策波动影响的每年扩展工业百分之四的计划。威尔逊认为只有在工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策的实施才能使这些纸上计划成为现实。从1963年12月起,政府又决定在各个行业建立经济发展委员会,负责协调本行业的经济活动、竞争、效率和劳资关系。用威尔逊的话来说,英国的“计划化”代表着一个方向,即工党所要求逐步实现的“社会主义”方向。
1963年,威尔逊在工党大会上发表了一番重要言论,指“英国将会赶到科学与
科技革命的白热中,而过时落伍的工业制度和运作方法则会被淘汰”。在1964年工党竞选宣言《新英国》中,威尔逊突出强调了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强调经济增长、效率和技术革新的必要性,认为当前的重点是“计划化”而非国有化。“计划化”是威尔逊避开长期以来工党内部关于国有化问题激烈争论的举措,成为此届政府改革的特色之一。威尔逊认为:为了经济的发展应当采用民主手段来动员国家的生产资源,如果没有计划,英国很可能在四十年代末期躺倒下来,更何谈战后的经济复兴。在英国,制定并实施的正式的指导性经济计划,是1965年9月公布的“国家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把国际收支的平衡维持在令人满意的理想状态的同时,把使国民总产值在1964年到1970年之间增长25%作为目标。同时分别根据各个不同的产业,推算出各种必要产品的生产量和交易量的标准,然后在各产业界对此进行咨询,在协商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后公布出来。
外交方面
在海外事务上,威尔逊备受殖民地危机的困扰,当中又以非洲的
罗德西亚和南非的问题最为棘手。基于原则的问题,威尔逊一直不容许罗德西亚
首相伊恩·史密斯带领罗德西亚独立,因为史密斯是
分离主义者,而且又是白人小数政府的领袖,并不能代表当地占大多数的黑人。结果史密斯在1965年11月11日宣布了《单分面独立宣言》,将罗德西亚从英国独立。然而,威尔逊不肯退让,一直对独立宣言不予承认,随后更成功向联合国申请对罗德西亚进行制裁。此外,威尔逊又拒绝应美国的要求,对越战提供军事援助,而只同意提供外交援助。
1964年,威尔逊领导的英国工党政府提出加入
欧共体的申请。在威尔逊担任两届首相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坚信,英国是一个世界大国而不是严格的欧洲国家。两次大选竞选活动间,威尔逊曾承诺将就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条款作重新谈判,再决定英国是否留在欧共体。结果威尔逊上台后,下议院通过英国将在新的条款下留在欧共体,随后威尔逊又举行了公投,投票在1975年6月5日有了结果,结果确认了下院的议决。
社会方面
50年代保守党执政时期,民众逐渐对社会保障政策表现出了一些不满,国民保健支出的重负也让政府难以支持,却又无法进行有效的改革。因此,威尔逊在1963年发表了以《社会保障的新领域》为标题的文章,提出了自己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新计划,制定了三个主要目标:其一,恢复国民保险制度的综合性特点,并将基本生存津贴作为一种公民权利;其二,在这种生存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与个人收入以及个人需要相联系的新的等级津贴制度;其三,用与收入相联系的社会保障缴费代替同一标准的社会保障缴费,以保证为改进后的社会保障津贴提供财政支持。1964年,威尔逊发表宣言,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涉及社会保障制度。宣言指出:“社会保障津贴——养老金和寡妇年金、疾病和失业津贴——已经低于人类的最低水平,结果是现在每4名国民养老保险津贴领取者中就有1位依赖附带家庭收入状况调查的国民救济补贴,工党将重建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
威尔逊对职业养老金制度非常关注,工党发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新领域》对私营职业养老制度作了肯定,认为它是对国家养老金制度的有用补充,但是,同时强调:“除公共社会服务部门、国有企业以及少数公司之外,种种社会保障通常只是与一小部分管理人员、白领工人以及工厂工人相联系,几百万的英国普通工人现在仍然只属于其他各类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参加者”。政府鼓励和支持私营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到1967年调查时,制度的参加者已经达到800万人。为了履行诺言,1964年工党上台执政以后,立即进行以提高津贴水平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国民养老金制度改革成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首要措施。
1965年3月,威尔逊将同一标准的养老津贴每周提高了12先令6便士,这就使得英国单身养老津贴标准由1948年的约占平均收入的15%增加到1965年3月的21%。1968年,威尔逊任命克罗斯曼担任新组建的健康与社会保障部大臣,并将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重任托付于他。克罗斯曼在1969年提出一项与20世纪50年代曾经提出的国民养老金计划基本一致的国民养老金和社会保险法案。但是,新的养老金和社会保险计划还没有得到议会的批准,工党就在随后的选举中被保守党击败了。
威尔逊政府在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发展比较明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文。1965年,威尔逊颁布剩余劳动力付酬法。该法规定对于工作2年以上,完全由于雇主的原因而遭解雇的工人,雇主必须一次性支付一笔款项,款项的来源为雇主和工人共同缴费形成的基金,以保障工人在一定时期内收入的稳定。1966年,威尔逊颁布了社会保障管理法,以补充救济金代替国民救济制度下的附带家庭收入状况调查的国民救济金,对那些因不能全天工作而收入较低者发放补充救济金,使其收入达到正常生活水平。同年,英国又颁布贫民救济税法,准许扣除一部分贫民救济税作为紧急用项经费。
1966年,威尔逊还颁布了国民保险法。该法对英国国民保险制度的重要改革是,将原来仅在养老金制度方面实施的与收入相联系的疾病、失业与寡妇津贴,作为国家基本津贴的补充。这些与收入相联系的津贴约相当于参加者在一定工资收入段工保障管理机构,形成统一的管理部门,以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社会保障管理费用。威尔逊颁布社会保障部法,规定建立社会保障部,新建立的社会保障部负责包括补充救济补贴在内的所有社会保障津贴。1968年,威尔逊又在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将国民健康部与社会保障部合在一起,组建健康与社会保障部,实现了社会保障与国民健康服务的统一管理。
威尔逊在1965年显示了平民主义者的一面,决意向
披头士乐队颁赠MBE勋衔。披头士获勋一事,使英国国内的年轻一辈认为,首相与年轻人之间有“接触”,但英国国内占小数的保守主义者,和曾同样获勋的老军人却表示反对。批评者认为威尔逊希望授勋一事可为他在下届大选取得年轻人的支持,但亦有不少人反驳,指出英国当时法定的最低投票岁数是21岁的成人,而披头士的歌迷却以青少年为主。不管谁是谁非,可以肯定的是,事件使威尔逊成功塑造出现代领袖的形象,披头士乐队也把他视为“新英国”的骄傲。
哈罗德·威尔逊首先提出了
空中大学的设想,他有识人之明,任命珍妮·李负责开放大学的创建工作并予以完全信任,从而正式启动了该项工作并保证了其顺利进行;他有丰富的政治斗争智慧,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通过什么方式来推进工作的进展,因而保证了开放大学绕过政党斗争的暗礁,得以最后诞生。
1963年10月1日,继威尔逊格拉斯哥演说之后,于斯卡伯勒召开了工党年会。作为工党领袖,他又一次谈到了新技术对时代的挑战。“在这个特别的时刻,甚至玛丽勒本板球俱乐部都已经废除了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区别,然而在科学与工业领域,我们仍满足于在这个充满竞争者的世界中保持绅士的身份。”工党决不能如此满足,技术必须被用于社会服务。这样做的方法之一就是创建空中大学,从而将大众传播技术用于教育服务。
1966年2月6日,在首相别墅举行了一个特殊的会议,参会的有内阁成员和工党的国家执行委员会成员。珍妮·李提出了空中大学的建议。这次非正式的讨论奠定了1966年3月选举宣言的一部分基础:我们将会使用电视、收音机和相应设备,以及高级函授课程和新式教学技术来建立空中大学。这所开放的大学将明显扩充最好的教学设备并给每个人提供获得一个完全学位的学习机会。这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人第一次获得了真正平等的机会。此外,对于那些不想学习一门完整课程的人,空中大学也将提供一般的通识知识和兴趣广泛的内容。这是工党对创建开放大学的第一个正式承诺,并由此促成了上述白皮书的迅速出版。从1963年哈罗德·威尔逊首次提出“空中大学”理念,直到1969年举行开学典礼为止,此过程持续了足有6个年头。
1964年10月,威尔逊将“限制—融合”移民新理念作为未来工党政府的移民政策指导方针写入工党竞选宣言中:“工党将通过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进行的种族歧视……行为”,“工党承认进入英国的移民人数必须是有限的……工党政府将保留对入境移民数量的控制权”。
执政后,威尔逊兑现其竞选承诺,付诸实践。在其制定过程中,围绕限制移民政策、种族关系立法及其相关机制等问题的合法性与可行性等问题,各方展开了激烈争论。激进派与传统左派固守先前的移民政策,抵制新移民政策,其代表人物是副首相兼经济事务大臣乔治·布朗。许多工党成员纷纷附和。随后,威尔逊将注意力转移至以处置种族关系为核心的“移民融合”方面。1965年3月9日,威尔逊在议会辩论中说道:“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禁止种族歧视,政府正准备在不久的将来采用立法举措,反对公共场所中的种族歧视以及煽动种族仇恨的行为”。
4月7日,内政大臣弗兰克·索斯凯斯公布了草案,一经公布,“采用刑事惩罚机制处置种族歧视是否恰当”成为争论的最大焦点。“劳工律师协会”等团体主张对种族歧视采取刑事惩罚的建议。保守党表示强烈不满。“反种族歧视阵营”主张采用民事调解机制来代替刑事。针对上述争论,威尔逊认为在惩罚机制问题上,采用协商调解机制处理种族歧视更为稳妥。在随后的修改中,民事协商取代了立法草案中的刑事惩罚。禁止种族歧视的条款是争论的另一个焦点。草案规定凡针对“肤色、种族、族裔或国籍来源”而发表威胁、恐吓或侮辱性言论者,将受到该法的制裁。但是许多保守党议员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触犯了个人自由。威尔逊则坚持自己的立场。他强调正因为自由是英国与生俱来、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所以种族歧视是对自由权利的侵害。威尔逊还援引《1936年公共秩序法》,认定任何人在所有公共场所与公共集会上使用威胁、恐吓或侮辱性言论,试图煽动违反和平或破坏和平的行为,均属犯罪。威尔逊进一步指出,立法草案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种族冲突的爆发,维护“女王治下的和平”。
1965年7月16日,《1965年种族关系法》草案在下院获得通过。它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禁止种族歧视,对“歧视”和“公共场所”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二是关于公共安全。首先,惩罚煽动种族仇恨的行为。其次,扩展《1936年公共秩序法》。8月2日,威尔逊公布了一份题为《来自英联邦的移民》的《移民白皮书》。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威尔逊移民政策的宗旨:通过控制移民的入境人数,使其数量不超出英国社会的接纳能力;采取措施确保已入境的移民及其子女在英国社会中享有恰当的地位,并协助移民聚居区的地方政府及其他机构处理移民产生的某些问题。《移民白皮书》的出台标志着工党移民政策转变的完成,由此在处置移民问题上构成了排他性的限制移民与包容性的融合移民相结合的“双轨”策略。它被看作是威尔逊政府“限制—融合”移民政策诞生的“宣言书”。在完成所有立法程序后,《1965年种族关系法》于12月8日正式生效。
轶事典故
威尔逊上任首相后,他钟爱吸烟斗、穿著Gannex牌雨衣的形象,以及爱到
西西里岛度假的习惯,也渐渐深入民心。
威尔逊十分着重突显自己是“大众的一份子”的形象,从而使他与以往在上流社会出身的政客构成鲜明的对比。在外表上,他操地道的约克郡口音,常常以Gannex牌男装雨衣示人,该牌子则以工人阶级为销售对象。此外,他又爱吸烟斗(在私人场合却抽香烟)和吃简单平凡的菜色。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吃饭的时候,无论是甚么食物,他都总爱蘸很多
HP酱。至于体育方面,他则是哈德斯菲尔德足球会的支持者。总而言之,威尔逊第一次当选首相的原因,在在与他朴实的形象有关,因为当时的群众正需要一位带现代气色的领袖,以了结“托利党在过去13年的施政失误”。霍姆由于是贵族,不能在下议院发言,以致他上任后立即宣布放弃他的伯爵爵位。道格拉斯—霍姆下台后,威尔逊曾在议会取笑他是霍姆伯爵十四世,霍姆立即回应道:“我相信威尔逊先生是威尔逊先生十四世吧!”
威尔逊辞任首相后曾与某电视台签约,主持一系列清谈节目。可是一向作风传统的他,却不能适应清谈节目轻松的气氛,所以该节目以失败收场。
在牛津大学流传了一个传说,指威尔逊在毕业试取得的分数是历史上最高。
威尔逊是哈德斯菲尔德足球会的支持者。
威尔逊在1965年获英国吸烟斗人士协会选为“年度吸烟斗人士”,后又在1976年获选为“年代吸烟斗人士”。
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与一个小孩有过一件趣事。有一天,威尔逊为了推行其政策,在一个广场上举行公开演说。当时广场上聚集了数千人,突然从听众中扔来一个鸡蛋,正好打中他的脸。安全人员马上下去搜寻闹事者,结果发现扔鸡蛋的是一个小孩。威尔逊得知后,先是指示属下放走小孩,后来马上又叫住了小孩,并当众叫助手记录下小孩的名字、家里的电话与地址。
台下听众猜想威尔逊是不是要处罚小孩子,于是开始骚乱起来。这时威尔逊要求会场安静,并对大家说:“我的人生哲学是要在对方的错误中,去发现我的责任。方才那位小朋友用鸡蛋打我,这种行为是很不礼貌的。虽然他的行为不对,但是身为大英帝国的首相,我有责任为国家储备人才。那位小朋友从下面那么远的地方,能够将鸡蛋扔得这么准,证明他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人才,所以我要将他的名字记下来,以便让体育大臣注意栽培他,使其将来能成为我国的棒球选手,为国效力。”威尔逊的一席话,让台下的观众感到十分幽默,他的演说场面也变得更加融洽。
威尔逊的机智在演讲中表露无余。一次演讲中,气氛正热烈的时侯,他概陈词,台下一个人不合时宜地骂了一句:“尽是垃圾、狗屎!”威尔逊被迫停了下来,正当大家尴尬得不知如何继续的时侯,威尔逊继续了他的演讲,他接着说:“是的,先生,你提的问题好极了,不过那是下一个议题。我马上就会说到环保问题了。”
个人生活
威尔逊的父亲赫伯特早年活跃于自由党,后来则加入工党。
人物评价
林大为:詹姆士·哈罗德·威尔逊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位英国政治家。虽然他每次在大选中只是险胜,但综合而言,他在大选胜出的次数,冠绝所有20世纪的英国首相。另外,比较其他同时代的政治人物,他被普遍认为是一位智慧型的政治家。
(英)汤姆森:威尔逊担任首相的风格十分独特,正如他自己所说;。每一位首相的执政风格必定各不相同,但是我发现很难摆脱这样的观点,即现代政府的首脑必定既是他那个班子的主席i又是它的总经理。”换句话说,他必须精通各个主要部门的工作。这完全是站得住脚的看法,但它意味着其它大臣在某种程度上要甘当部下,而首相拥有极大的权力和超人的记忆力,而威尔逊拥有这种权力和记忆力。
(英)斯克德:威尔逊雄心勃勃,虽说不是那么靠得住,但他长于议会辩论,演讲起来,口若悬河,是个当领袖的好材料.威尔逊还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即能够表现出一种工人阶级的和反权势集团的形象,因此赢得了工党选民的信任.他还具有高明的政治手腕,即使是17世纪的;红衣主教也会自叹不如。他的政治是讲求实际,而不专注于原则。鉴于50年代工党的内争,这样倒也没有什么坏处,的确,与他争夺领导权。
(英)理查德·奥尔德里奇:对于英国来讲,1964年10月似乎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开始事实已经证明,哈罗德·威尔逊是一名杰出的反对党领导人。他很有头脑,能说会道,由他修订的议程能够使其下议院的辩手哈罗德·麦克米伦和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处于下风。
个人作品
威尔逊著有《煤炭新政》(1945年)、《新英国》(1964年)、《1964年至1970年的工党政府》(1971年)、《一位首相对历届首相的论述》(1977年)、《以色列的战车》(1981年)等。
社会活动
1972至1980年,先后任皇家统计学会会长和财政机构职能检查委员会主席。
1976年起,任英国—苏联协会名誉主席、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公司董事长。
人物争议
间谍争议
在1963年,曾有变节到美国的苏联情报人员秘密指出,威尔逊是
KGB派来的间谍。虽然大部份的英美情报人员并不相信威尔逊是特务,但仍有部份人士对此表示相信。据了解,曾经有30名军情五处的特务试图拖垮威尔逊的政府,手段包括在1974年背后鼓动阿尔斯太工人协会发动大罢工;以及背后抹黑威尔逊,散布流言,指他是苏联特务和
爱尔兰共和军的同情者,以便增加保守党在大选的胜算,但这些指控至今仍甚具争议性。
根据来自苏联叛逃者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安格雷顿坚信英国首相当时是受苏联人的指挥。安格雷顿同时强烈要求详细调查上一届工党领导人休·盖茨克尔的死亡,因为他很可能是被克袼勃谋杀、以使威尔逊获得上台机会的。彼得·怀特回忆说,他曾经应安格雷顿的要求,与他私下讨论过这个问题。军情五处及其盟友的谣言加工厂一直认为,威尔逊在过去一定有一大秘密,从而使他落入了苏联的陷阱。温斯顿,丘吉尔的孙子曾指出:“当时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问号,因为他对苏联不下19次的访问确实给了铁幕那一端很多机会。”
1976年,威尔逊辞去首相职务。人们普遍怀疑他可能是因其与苏联的关系被发现而被迫辞职的。但是威尔逊的新闻秘书乔·哈尼斯却将这一说法称之为无稽之谈。
政变争议
BBC在2006年播放的一套节目则表示,威尔逊政府曾两度几乎被军事政变推翻,英国则差一点沦为军事政府。第一次阴谋发生在1960年代末,英镑贬值以后。该行动的策划人是当时镜报集团以及其拥有者,IPC集团的主席塞西尔·金。金是军情五处不领工资的线人,而且作为《镜报》——一家拥护工党的报纸——的主席。1968年,金转而反对工党。在国家陷入经济和货币危机之时,他积极投入到迫使威尔逊下台的活动中。1968年下午4:30。金和他的副手休·库力普与蒙巴顿勋爵在他伦敦的家中会面。金描述了他对国家动乱的恐惧。他说他可以预见到街头暴乱以及军队武装起来对付自己的人民的景象。金同时建议蒙巴顿勋爵应当成为国家名义上的领导人。蒙巴顿勋爵则将这一提议视为极大的鼓舞,但这并未带来任何结果。两天之后,金在《镜报》的头版发表了他的文章,标题是《忍无可忍》。这篇文章旁边便是《工党陷入竞选灾难》的报道。金要求开除威尔逊,把工党赶出政府,从而将国家从“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中”解救出来。军情五处处长马丁·福尼克尔·豪尼斯爵士被授权调查反对威尔逊的活动,但调查报告却交给了威尔逊的继任者内务部大臣
詹姆斯·卡拉汉。
第二次阴谋则发生在1974年,当年英国军队曾以演习对付爱尔兰共和军为名,占领了伦敦希斯罗机场的跑道,但威尔逊的友人却指出这是军队政变的一次预演。传言更指第二次政变阴谋的背后策划者是爱丁堡公爵的舅父蒙巴顿勋爵,而他在政变成功后将代理首相一职。至于从一些秘密录音中透露,威尔逊在1976年辞职后曾私下表示,他在过去8个月感到未能完全控制国家大局,并说自己的安全受威胁。
流言争议
1967年,威尔逊与乐队TheMove陷入瓜葛,其后他更控告该乐队的经理人诽谤。原因是该乐队在为单曲《FlowersInTheRain》印制的宣传明信片上,画有一个卡通化的威尔逊与女助手睡在同一张床上,结果引致原有的绯闻被广泛流传。最终威尔逊胜诉,乐队则被法院裁定,他们从该首歌曲所赚到的金钱,必须用作威尔逊的终生养老金,但后来在威尔逊要求下,赚到的金钱一概捐到他指定的慈善团体。
人物头衔
哈罗德·威尔逊,Esq(1916年3月11日—1945年1月1日)
哈罗德·威尔逊,Esq,OBE(1945年1月1日—1945年7月26日)
哈罗德·威尔逊,Esq,OBE,MP(1945年7月26日—1947年9月29日)
哈罗德·威尔逊阁下,OBE,MP(1947年9月29日—1969年12月6日)
哈罗德·威尔逊阁下,OBE,FRS,MP(1969年12月6日—1976年4月23日)
哈罗德·威尔逊爵士阁下,KG,OBE,FRS,MP(1976年4月23日—1983年6月9日)
哈罗德·威尔逊爵士阁下,KG,OBE,FRS(1983年6月9日—1983年9月16日)
里沃的威尔逊勋爵阁下,KG,OBE,FRS,PC(1983年9月16日—1995年5月24日)
艺术形象
在英国电视剧《王冠》第三季中,由
杰森·沃特金斯饰演哈德罗·威尔逊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