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年8月14日,耶路撒冷王国国王鲍德温二世与的黎波里伯爵庞斯为了阻止阿尔图格王朝首领伊尔扎梓在取得
血地之战胜利后继续扩大势力,而率军驰援
安条克公国,并和伊尔扎梓发生会战。大马士革的托克塔金也率军前来支援伊尔扎梓。十字军几乎获得了胜利,但战役由于泽尔达纳领主罗伯特·福尔考伊的擅自撤离战场而以平局收场。此战粉碎了穆斯林吞并安条克公国的野心。
背景介绍
1119年6月27日,
安条克公国的摄政王萨勒诺的罗杰与手下大批诺曼骑士一同在
血地之战的惨败中阵亡。
马尔丁的埃米尔伊尔扎梓作为胜利者,即将席卷整个
安条克公国。为将安条克从突厥人手中拯救出来,
耶路撒冷国王
鲍德温二世手下封臣,的黎波里伯爵庞斯快马加鞭从南方赶来增援。远至埃德萨的军队也加入了国王麾下。
战役前奏
得到萨勒诺的罗杰战死的消息,
鲍德温二世顿时感到天旋地转。但他无法迟疑,也来不及调动
耶路撒冷王国的全部兵力,必须马上驰援安条克。
比起喜欢使用猪突战术的堂兄鲍德温一世,鲍德温二世无疑是一名智将。同他的前任相比,鲍德温二世既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又是一个精明的外交家。1118年继位之后,鲍德温二世马上打退了
埃及和
大马士革的联合进攻,又支持
医院骑士团和
圣殿骑士团的创建,日后声名赫赫的两大骑士团正是在鲍德温二世的时代奠定基础的。
鲍德温二世的作战风格与伊尔扎梓相仿,往往经过精细的布局,这就决定了接下来的一战会很精彩。
等到
安条克军队残部重新集结整编与主力会合后。鲍德温全军总计拥有七百名骑士和数千名步兵。鲍德温率领这支军队前去解救正被伊尔扎梓围攻的城堡泽尔达纳(Zedama),该城虽在援军赶到之前陷落,但鲍德温在会战当天对此一无所知。
伊尔扎梓也等到了他苦盼已久的援军,其政治对手
大马士革的托克塔金(Toktagin)同意暂时抛弃争端,并带来了一支包括其自己麾下骑兵以及部分埃米萨征召兵的大规模部队。因此穆斯林得以对鲍德温有很大的兵力优势。
突厥人总计集结了一万多名战兵,他们马匹充足,即便是步兵也会通过马匹机动到战场。
双方布阵
在会战当天(1119年8月14日)破晓时分,鲍德温在经由哈布前往泽尔达纳途中将军队排或了比以往
十字军所采用者更加复杂些的阵型。其第一线由三个分队组成,每个分队中的骑兵都拥有步兵支援,二者可以互相掩护。
在第一线背后的中央,鲍德温亲自率领着麾下家臣,并将后者组成了三个分队。他们右侧是的黎波里伯爵庞斯及其家臣,左翼则是泽尔达纳的领主罗伯特.福尔考伊(Roben Faicoy.Lord of Zerdana)以及安条克的诸位男爵和骑士。如果我们的主要资料来源——
安条克大臣戈蒂埃(Gautier. The Chancellor of Antioch)所言不虚,那么还有另外一支安条克军队受命担任后卫。
庞斯伯爵和罗伯特的骑兵并没有被部署在与第一线平行的位置,而是位于其后方一段距离,以便对付敌军可能的迂回行动,而倘若敌军的压力主要集中于中央,国王也可以从后方对第一线进行支援。
无论是事出偶然还是故意为之,这一阵型与
拜占庭皇帝“智者”利奥在讲述如何对付穆斯林时提出的阵型极为相似。
二者的惟一区别在于鲍德温拥有大约两千或三千名步兵,并将他们部署在了第一线的骑兵背后。而利奥笔下则是一个没有任何步兵支援的纯骑兵师。
鲍德温的骑兵总共分为九个中队,每队80人。三队位于第一线,三队位于第二线,左右两翼各一队。最后一队位于后方。
伊尔扎梓和托克塔金希望能够在破晓时分奇袭
法兰克人,在血地之战中,伊尔扎梓正是依靠小路奇袭,对罗杰的诺曼骑士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但当太阳升起之后,他们却发现鲍德温规模不大的军队正在以整齐的战斗序列前进。异教徒们所发出的呐喊和鼓噪声也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毕竟名将往往会选择谨小慎微,很难捉住他们的破绽。
伊尔扎梓因此决定转而采用普通的突厥战术,以新月队形前进,试图包抄
基督徒两翼。
战役过程
针锋相对
伊尔扎梓本人率领
美索不达米亚人位于右翼,托克塔金则率领着
大马士革和埃米萨部队位于左翼。
突厥人非常清楚,
基督徒对自己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步骑协同。因此伊尔扎梓决定尽可能压倒对方的第一线部队,并计划对鲍德温集中了所有步兵的中央进行一次猛烈攻击。
十字军的步兵及其前方的三个骑兵中队遭到了非常凶猛的进攻。
骑士们被逐退到了步兵面前,而后者也遭到了攻击。突厥人没有使用弓箭,而是手持长矛、刀剑勇猛冲锋。在骑士们被逐退后,法兰克步兵根本无法抵挡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冲锋。
由于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往往被突厥马弓手火力压制,
十字军增大了步兵中弓弩手的比例,而近战步兵数量则大大减少。法兰克步兵装备的远程武器是为了对抗突厥弓箭而准备的,无法应付白刃作战。他们虽然英勇战斗,但还是逐渐陷入混乱,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双方在两翼的战况却平分秋色。骁勇善战的伊尔扎梓在右翼率军对的黎波里伯爵发动进攻,将后者击退并驱赶着敌人后退,迫使其与鲍德温的第二线搅在了一起。而在左翼,罗伯特·福尔考伊和安条克人都凭借英勇的冲锋将大马士革人彻底击溃,导致对手在混乱中溃逃。很显然,无论是指挥能力还是士兵素质,大马士革城主托克塔金都无法与伊尔扎梓相比。
情势陡转
倘若罗伯特能够毫不迟疑地从侧翼向敌军中央发动冲锋,那么
十字军便很可能直接赢下会战。可由于此时他尚不知即泽尔达纳已经陷落,一心收复领地的罗伯特根本没有如此考虑,面是在追击了
大马士革人一段距离后便脱离了会战,向泽尔达纳疾驰面去,他本人及其手下部队也没有继续参与到剩余的交战之中。
另一侧的伊尔扎梓没有犯下罗伯特同样的错误,而是直接对鲍德温的第二线发动了进攻。从此时开始,战况变得极为胶着——
法兰克人的前卫和左翼被驱赶着混乱地退向中央。
对于鲍德温来说,罗伯特的擅自离开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打击,十字军在几乎要获胜的情况下失去了整个左翼,顷刻空门大开。
基督徒能否获得胜利,完全取决于国王是否能凭借手中的预备队扭转战局。鲍德温一次又次地率领着骑士进行冲锋,击退涌上前来试图给会战画上句号的突厥骑兵。无论敌军从前方、侧翼还是后方前来,国王和手下骑士们总能出现于危险方向上。重骑兵们一次又一次高喊着“圣十字架!”对敌军发动冲锋,将异教徒逐退。夜幕即将降临时,伊尔扎梓放弃会战撤兵而去,将战场控制权留给了鲍德温。
硝烟落幕
穆斯林更能忍受
黎凡特的酷暑与沙漠的干渴,然而耐苦战却是另一回事。长久的硬碰硬血战更容易摧垮突厥人的斗志,在罗伯特撤走的情况下仍然迟迟拿不下鲍德温,军心已散。老于兵事的伊尔扎梓知道,如果自己不撤退,很可能有被敌军骑士突击中军直接斩首的危险。
可就在这位马尔丁的
埃米尔撤退时,他意外地与罗伯特·福尔考伊的部队撞在了一起,后者在发现泽尔达纳早已落入异教徒之手后正在迟缓地返回与国王会合。
安条克骑士们行军时秩序混乱,而且没有任何警惕,很容易便被突厥人击溃了,罗伯特本人也因为在战斗中坠马而被对方俘虏。托克塔金在数日后冷血地下令处死了罗伯特。但罗伯特的下场完全是罪有应得,正是因为他在会战时自私地地弃了战友,才招败了最严重的惩罚。
结果
并不知晓这灾难的鲍德温始终坚守着战场,直到夜幕降临后才退回哈布。第二天清晨,他又回到战场埋葬了己方阵亡者并搜刮了敌军的尸体,由于此时突厥人已经彻底不见踪影,他也获得了宣称自己获胜的正当理由。实际上讲,这场会战只能算是平局,但由于敌军此后便不再继续进犯安条克,十字军也算是达到了会战目的。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鲍德温有100名骑士和700名步兵阵亡,另外还有更多士兵在被击溃之后数日都没有返回。突厥一方也损失了2000人到3000人。
戈蒂埃写道:“我们的逃兵跑到了哈布、安条克,甚至最远还逃到了的黎波里,他们在各地声称国王已经全军覆没。而在另方面,那些被(我们左翼)逐出战场的突厥人也涌入了阿勒颇,发誓说伊尔扎梓、托克塔金以及所有突厥人都已经被对方屠杀。”虽然鲍德温可以宣称自己在日落时占据着战场,但伊尔扎梓也可以展示自己从耶路撒冷国王一位侍从骑士那里夺来的一面王旗,面且他手中还有罗伯特·福尔考伊以及不少贵族战俘。但是在处死了30名战俘之后,伊尔扎梓没有继续自己的战役,面是回到马尔丁征召更多部队,这也证明其口中声称的胜利实际上并不能成立。不过伊尔扎梓的宣传似乎成功骗过了自己的史学家们,倘若按照穆斯林史学家科马尔丁的著作来看,鲍德温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宣称自己在战斗中获得了胜利。
哈布会战以平局告终,但战斗力孱弱的
大马士革人已经破胆,不愿意继续支援伊尔扎梓。鲍德温得以在渐渐变得凉爽的秋季集合起更多十字军国家的兵力,重新夺回了泽尔达纳以及突厥人在罗杰亲王死后所占领的大部分城堡和城市。可以说,鲍德温二世以他的勇猛和智慧,拯救了危亡之中的
十字军国家。
评价
这场哈布会战(又称达尼特会战)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十字军在此战中首次采用了比安条克、阿斯卡隆,拉姆拉等会战中那种“前排安置步兵,后排骑兵支援”更为复杂得多的阵型。
鲍德温作为埃德萨伯爵期间曾多次与突厥人交战,而在他加冕为国王之后,这些经验也终于开花结果。突厥人也学到了不少,他们不再完全依赖弓箭,而开始勇敢地使用刀剑、骑枪进行冲锋。他们意识到装备着弓箭的法兰克步兵的威胁甚至比骑士还要大,因此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花费在清扫敌军步兵。而且由于突厥人已经认清马弓在威力上要弱于步兵使用的手弩,他们也没有像先前那样试图用弓箭射杀步兵(很少能够成功),而是直接手持着骑枪进行冲锋。
不过他们这一次之所以能够成功,显然也要得益于鲍德温错误地将三个中队的骑士安排在了中央步兵部队的前方,而不是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