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地之战(Battle of Ager Sanguinis, 也被称为Battle of the Field of Blood, Battle of Balat, Battle of Sarmada)发生在1119年6月28日,由
安条克公国的萨勒诺的罗杰(Roger of Salerno)对阵
阿勒颇(Aleppo)的
阿尔图格王朝(Artuqid)阿塔贝格(Atabeg)马尔丁的艾尔加齐(Ilghazi of Mardin),结果安条克军队战败,几乎全军覆没。
名称由来
Ager Sanguinis可能是出自于
圣经中的典故,指代
犹大用出卖
耶稣获得的赏金购买的土地。因为根据《圣徒大事录》(Acts of the Apostles)记载,犹大最后在自己的土地上自杀身亡,拉丁文圣经中因此把那片土地命名为Ager Sanguinis,即“浴血之地”。
背景介绍
十二世纪,
安条克公国及其他
十字军国家长期处于和叙利亚北部及比斯地区(Al-Jazira)
穆斯林国家的战争中,而穆斯林势力主要是以阿勒颇和
摩苏尔(Mosul)为首。当阿勒颇的勒德旺(Ridwan of Aleppo)在1113年去世后,该地区经历了一段为期数年的和平时期。
阿尔图格之子伊尔扎梓虽然时常因为醉酒而数日不省人事,却被公认为勇敢又狡诈如狐的指挥官。1104年,伊尔扎梓在阿尔图格后裔的争斗中胜出,成为阿尔图格家族的领袖。阿尔图格一族并非突厥人,因此阿尔图格王朝一开始的实力非常有限,在塞尔柱诸军阀的争斗中毫无优势。伊尔扎梓早年甚至被法蒂玛王朝赶出其父的“伊克塔”耶路撒冷。伊尔扎梓外交手段灵活,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经常变换立场,甚至与基督徒和穆斯林同时结盟。
通过效忠于塞尔柱苏丹马哈茂德一世(马立克沙之子,只是帝国名义上的共主,其兄弟和地方军阀蜂起反抗其统治),伊尔扎梓一度获得了扎格罗斯山脉西麓的城池赫勒宛,然而在1114年的作战中,伊尔扎梓与侄子巴拉克一同攻打忠于马哈茂德一世的摩苏尔总督阿克逊夸尔·布苏奇,并俘获了塞尔柱苏丹的儿子马苏德。1115年,伊尔扎梓又和
阿勒颇城主卢鲁一同支援了十字军国家的联军,当时塞尔柱大将布尔苏伊本·布尔苏克正率一支大军对安条克发起进攻。
伊尔扎梓并不甘心为十字军跑腿,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扩大家族的实力,以成为对抗基督教入侵者的头羊。就在支援安条克公国之后的4年,1119年的炎热夏季,伊尔扎梓与安条克公国的摄政——萨勒诺的罗杰走向了兵戎相见。
萨勒诺的罗杰掌管着安条克公国创建者,罗伯特·吉斯卡尔德之子博希蒙德一世留下的百战精兵。1115年,塞尔柱帝国哈马丹埃米尔布尔苏伊本·布尔苏克率领的庞大军队在萨明战役中被罗杰击败,这与伊尔扎梓率军牵制了布尔苏克有关,却使得罗杰变得异常自信。
1117年,阿勒颇城主卢鲁病逝,罗杰试图攫取阿勒颇,但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一世、埃德萨伯爵鲍德温二世、的黎波里的庞斯伯爵都忙于自己的事务,没能给出支援,使得伊尔扎梓攫取了阿勒颇。这事让罗杰异常恼怒。次年,罗杰夺取了阿塞士(Azaz),使阿勒颇直接暴露在十字军面前。伊尔扎梓当然不会坐视十字军打到家门口,于是作出回应,于1119年出兵攻打安条克。虽然是自己先攻打曾经的盟友才导致了这场战争,罗杰却对伊尔扎梓的进攻显得义愤填膺,攥着拳头发誓要率领骑士将伊尔扎梓和他的军队践踏成肉饼。
战役
战前部署
罗杰得到艾尔加齐发兵的消息后,在安条克主教,瓦朗斯的伯纳德(Bernard of Valence)的陪同下,从亚塔(Artah)出发防御敌人的进攻。伯纳德建议在亚塔停留,因为该地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并且和安条克之间距离很近,只要军队在这里驻防,艾尔加齐的部队就无法通过。他还提议向鲍德温国王和庞斯伯爵求援。但罗杰对这些建议置若罔闻,认为打败穆斯林易如反掌。
罗杰以十字军骑士强大的冲锋能力自傲,安条克公国由诺曼人建立,创建夹枪冲锋战术的诺曼骑士,冲击能力在欧洲骑士中堪称首屈一指。亚历克修斯一世之女,著名的女历史学家安娜·科穆宁曾这样形容:“他们的骑枪可以刺穿巴比伦的城墙”。十字军通常采用一线队形作战,较少采用“楔形”纵深战斗队形。骑士配置在前,骑士侍从兵和步兵在后。战斗由骑士骑兵接战开始。战斗一开始,即分为小群和单兵进行决斗。这样的战术,使得穆斯林往往一接战就全线遭受势若千钧的冲击,因为骑士质量的差距而经常一个照面就被击溃。
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不熟悉地形的缺陷,经过十字军国家20年来的经营也有极大的改善。而且此次是伊尔扎梓进攻安条克,罗杰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对于消灭敌人有着很强的自信。
罗杰在通往萨尔马达(Sarmada)的必经之路上扎营。他把扎营地点定在一道树木繁盛的山谷中,两旁都是峭壁,极易处于被包围的态势。与此同时,伊尔扎梓正在围攻阿萨瑞布(al-Atharib)城堡。维尤克斯庞特的罗伯特(Robert of Vieux-Pont)的一支部队前去解围,伊尔扎梓佯装撤退,在十字军追赶到城外很远时进行了伏击战,击溃了罗伯特的军队。这是土耳其军队惯用的战术。
得知十字军在谷地驻扎的消息后,伊尔扎梓立刻决定采取行动。其实他原本也在等待援军——大马士革的布瑞特王朝(Burid)的埃米尔托特金(Toghtekin)。但是援军迟迟不到,伊尔扎梓不愿坐失良机,虽然这会让他在兵力优势不大时与罗杰决战,众所周知十字军的单兵战斗力远高于穆斯林。按照十字军一方的记载,伊尔扎梓拥有至少4万的兵力。这个数据是被夸大的,因为阿尔图格王朝的实力并不强。由于援军并未赶到,哪怕获得了阿勒颇,伊尔扎梓能动员的战兵也不到万人。
战役经过
6月27日,土耳其人经由一条偏僻的道路,神不知鬼不觉地包围了罗杰的主力部队。安条克军队发现敌人逼近,这才展开阵势准备迎战。十字军由700名骑士和3000名步兵组成,包括一部分的土科波佣兵(turcopoles)。土科波是改信基督教的黎凡特土著,由于兵源不足,十字军国家需要他们的加盟来增强战力。他们匆忙分成五队,组成V型阵势和穆斯林战列相对。从左至右,五支分队的指挥官分别是罗伯特(Robert of St. Lo)、罗杰、盖伊(Guy de Frenelle)、乔佛里(Geoffrey the Monk)和彼得(Peter)。除此之外,罗杰还命令雷纳德·曼索尔(Renaud Mansoer)带领另一支分队保护安条克军队后方。罗杰的布阵显得颇有章法,滴水不漏。由此看来,他选择在山谷中扎营并不能说是愚蠢。
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当中,安条克公国的创建者博希蒙德一世面对驰援安条克的穆斯林援军,选择面对一座铁桥布阵,后来又后撤到奥龙特斯河与安条克湖之间的狭窄地带。穆斯林军队难以包抄十字军两翼,也不方便在正面展开己方的主力部队。十字军的单兵战斗力优势得以发挥出来,通过迅猛的冲锋将穆斯林援军打得大败。无疑,罗杰想要复制博希蒙德的成功经验,依靠峡谷地形一举击破伊尔扎梓数量占优却单兵战力不如十字军的部队。
就在穆斯林军队和安条克军队对峙之时,穆斯林卡迪(Qadi, 伊斯兰国家的司法行政部门官员,类似于法官)阿布·阿法德·伊本·阿卡什沙布(Abu al-Fadl ibn al-Khashshab)挥舞长矛,跃马冲出穆斯林阵线。他头上缠着象征法官身份的包头巾,进行了一番战前训话。起初穆斯林士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学者,而不是军官,在对他们训话!但是根据当时阿勒颇史学家卡马尔·埃德丁(Kamal ad-Din)的记载,阿卡什沙布饱含真情的演讲唤起了士兵们作为伊斯兰圣战斗士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不少人热泪盈眶,纷纷表示要与十字军决一死战。
6月28日清晨,战斗正式打响。安条克弓兵和突厥弩手各自向敌方阵线倾泻箭雨。由于骑射手不便在狭窄的地形进行射箭袭扰,伊尔扎梓麾下的远程火力选择了步战。起初十字军占据上风:彼得和乔佛里带领右军打败了正面的突厥军队,盖伊指挥的中军也取得优势。但最终决定战场走向的是左侧战事的胜负。比起安条克之围时博希蒙德与穆斯林在平旷地形上的作战,血地之战的战场因为林木茂密,十字军的冲锋不能发挥出全部威力,因此虽然右翼的公国军取得了优势,却不能迅速击溃当面的敌人。
伊尔扎梓敏锐地发现左翼是十字军的薄弱之处,派作为预备队的古拉姆重骑兵自阿尔图格军队右翼向十字军左翼发起进攻。古拉姆骑兵数量并不多,作为精锐部队投入战团,并不会导致军队在峡谷中发生拥堵。古拉姆重骑兵使用健壮、奔跑能力强劲的大马,可以换上更厚的盔甲,配上弓,长矛,剑等多种武器成为既可以远射也可以冲锋近战肉搏的优秀骑兵。他们更喜欢站定了射箭,一个熟练的古拉姆骑兵据说在2.5秒里可以连放五箭。他们的护甲常常是锁甲和软甲相搭配,对于刀砍剑劈甚至是矛刺的防御效果都很不错。头盔多种多样,从单片铁板制成的椭圆型头盔拜达哈(BAYDAH)到数片分装结构的塔克型头盔(TARK)最终发展到再到加入了部分强化皮革的克胡德(KHUD)头盔。甚至还出现了专供穆斯林的锁甲型的头巾迈法(MIGHFAR)。
论起冲击能力,古拉姆骑兵远不如诺曼骑士,但却更擅长在炎热的中东持久作战。而且面对孱弱的土科波军队,他们则有碾压性的优势。这一场发生在炎热的夏季,十字军左翼极少量的诺曼骑士因为久战疲劳,汗落如雨,在数量优势的古拉姆骑兵猛冲下被迅速击溃。随即土科波骑兵和步兵无论是冲击还是对射都被古拉姆彻底压制,被推挤着后撤。按照伊尔扎梓的布置,古拉姆骑兵更是刻意将罗伯特的军队向十字军中军方向推挤。
罗伯特和他带领的土科波佣兵被敌军打退,撞入罗杰的阵线里,两支人马搅成一团。恰好又有一阵北风把漫天灰尘朝十字军扑面刮去,造成十字军内部乱作一团。土耳其军队抓住机会,一举将十字军左翼包围。
十字军左翼向中军挤压留出的缺口,使得突厥军队得以一拥而入,将十字军左翼彻底包围,并进一步猛攻萨勒诺的罗杰本人所在的中军。罗杰本人在激战中面部中剑,立时毙命。剩余的十字军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只有两名骑士侥幸得脱:一个是上文提到的雷纳德,他逃到萨尔马达,坚守该城等待援军,最后还是被追击而来攻破城池的伊尔扎梓俘虏;另一个是安条克的大臣沃特(Walter the Chancellor),他后来撰文记录了战役经过。
是役,十字军完败于土耳其军队,
基督徒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战场,人们便用拉丁文称呼这场战斗为Ager Sanguinis,意即“浴血之地”。
后果
然而,得胜后的艾尔加齐没有趁胜直取安条克,而是举行了盛大的酒宴庆祝胜利。伯纳德主教利用这一喘息之机尽了他的最大努力巩固城防,但他对于安条克境内其他地区则无能为力,阿萨瑞布、泽达纳(Zerdana)、萨明、马阿拉特阿努曼(Ma’arrat al-Numan)和卡弗尔塔布(Kafr Tab)相继落入敌手。
后续发展
8月14日,在
哈布会战(Battle of Hab)中,
鲍德温二世(已经成为耶路撒冷王国国王)和
庞斯伯爵击退了伊尔扎梓。鲍德温自封为安条克摄政,统领公国事务,从此安条克公国彻底成为耶路撒冷王国封臣,直至鲍德温二世去世。
随后,十字军收复了部分失地。但是血地之战的完败使得安条克国力日衰,在其后的时间里不断遭到穆斯林进犯,公国最后不得不依附于中兴的
拜占庭帝国以求自保。
伊尔扎梓获得血地之战胜利后,不断攻城略地,他攻克了纳西宾,对埃德萨伯国进行劫掠,又向北攻取亚美尼亚人的土地,直到阿尔图格王朝的领地与大卫四世统治下的格鲁吉亚王国接壤。此时伊尔扎梓已经成为近东抗击基督教势力的领袖,威望如日中天,连西部的塞尔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也要对伊尔扎梓毕恭毕敬(1117年马哈茂德一世病逝,继任的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正式承认东部的艾哈迈德·桑贾尔为并立苏丹,桑贾尔后来在著名的卡特万之战中被耶律大石击败)。为了继续扩大阿尔图格王朝的领土,伊尔扎梓决意对新崛起的格鲁吉亚王国发起圣战,血地之战给了他充足的自信。这次他组织了四万以上的庞大联军,准备一举扫平格鲁吉亚,然而他的对手是号称“弥赛亚之剑”的大卫四世,伊尔扎梓这位初代目的抗击十字军英雄也终究在决定性的迪德格里战役中折戟沉沙。
血地之战后,十字军在
黎凡特地区(Levant)实力衰弱,面临被穆斯林诸国侵占的危险。
但是伊尔扎梓惨败于迪德格里战役并在不久去世后,十字军得以重整局势,六年后的阿塞士之战(Battle of Azaz),在鲍德温二世的率领下,十字军重创穆斯林军队,使得地区态势回到血地之战前的平衡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