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宫官学
清代教育机构
雍正七年(1729年),为教育清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原址在寿康宫后长庚门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建咸安宫寿安宫,咸安宫官学移至西华门内旧尚衣监,二十五年(1760年)复移于器皿库之西,共有房27楹,东向。同治年间曾借官学学舍开馆修书,现建筑无存。
背景介绍
内务府所属官学之一。掌教内务府三旗官学生及八旗满洲官学生学习满汉文字和步射技术。雍正六年(1728) 设立。校址在紫禁城西华门内咸安宫,故名。设管理事务大臣(于总管内务府大臣内特简)、协理事务大臣(于六部满洲堂官内特简) 各一人,总裁(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以下官员内派充) 满二人、汉四人,总管(以内务府司官兼充) 七人,管理各项事务;翻译教习六人、满语教习三人、弓箭教习四人、汉书教习九人,分司教授学生;笔帖式一人掌给使令,顶戴领催二名、领催四名、苏拉四十五名、披甲人二名承办各项差务。学生定额一百一十名,内务府三旗各十名(共三十名)、八旗满洲各十名(共八十名), 其中学习汉书者(兼习满语、弓箭)八十名、学习翻译者(兼习弓箭) 三十名。入学年龄为十五岁至二十岁,以十年为学习期限。其由闲散人挑补入学者应于十年内考中生员,由举人、贡生、监生、生员挑补入学者须在三届(每三年一届)乡试、会试正科中式举人或进士, 否则黜退,咨回本旗。学生在学期间,除供给学习用具及取暖防暑等项用品外,每人每月给银二两、每季给米五石三斗。
建设历程
雍正七年(1729年),为教育清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原址在寿康宫后长庚门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建咸安宫寿安宫,咸安宫官学移至西华门内旧尚衣监,二十五年(1760年)复移于器皿库之西,共有房27楹,东向。同治年间曾借官学学舍开馆修书,现建筑无存。
咸安宫官学是指清朝时期满洲官宦子弟学习的场所,是专门培养国家重要干部的学校。教书的先生大部分都是翰林。
在这里学习的孩子必须是满洲儿童,官宦子弟,他们在这里学习满语.满文.汉语.汉文以及所有汉人的文化,这些以便他们日后的仕途道路。使清朝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更好的巩固,与汉人融合。
可以说咸安宫官学就是一所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干部学院。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和珅、和琳兄弟皆出于此官学。
参考资料
咸安宫官学.中华文史网.
咸安宫官学.百度翻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16:27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