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芳
淮剧周派创始人
周筱芳,男,淮剧小生。原名周为干,祖籍江苏阜宁,生于上海。 淮剧早期剧团志成淮剧团当家小生;淮剧八大派创始人之一周派创始人;杰出的创腔大师;淮剧界盛赞的“四少一芳”之一,“四少”指李少林陆少林程少楠王少春,“一芳”即指周筱芳。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志成淮剧团副团长暨艺委会主任、静安区人大代表和区政协委员等职。
个人经历
周筱芳出身梨园,早年随父周庭福、舅何益山及徽班文武小生曹锦香练功习艺,工小花脸和老生;
7岁登台,初演徽剧、京剧;9岁,扮演小花脸受称赞,初步显示其表演天才;
10岁,与兄、姐合演京剧《大保国》受好评;
1941年(12岁)改学江淮戏,同年在上海初露头角,客串演出《杀子报》(饰王官保),后去淮安一带演出
1944年(15岁)起,工文武小生;
1945年(16岁)与张云霞结婚,同年成戏班当家小生,与其父合演《山伯访友》、《孟丽君》等剧,渐成苏北红演员;
1946年(17岁)夏第二次来沪,先于南市(当时,其姐张艳芳将【淮北调】首次引入上海,一唱而红)、昌平等戏院主演《唐伯虎点秋香》、《郑巧娘》等传统戏,连满数月,艺名大震。后应邀加盟麟童剧团,主演《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白蛇传》等一系列大戏,其间,马麟童杰出的表演艺术对“周派”艺术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1949年(20岁)11月,积极参加庆祝上海解放的演出活动;
1951年(22岁)1月,与叶素娟等发起成立志成淮剧团(取意“众志成城”),并在沪北大戏院主演建团后的首场演出——《东华林》,京剧大师周信芳观摩演出并与演员合影留念。同年2月6日至3月24日,参加有13个剧种角逐的上海市春节戏曲曲艺观摩竞赛,主演《东华林》获一等演员奖;
1953年(24岁),考虑到身为“志成”台柱、自己离开后全团将陷入困境等难处,先后3次谢绝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延其加盟的邀请。
“人淮”成立于1953年5月20日,是上海淮剧界第一家全民所有制剧团,1970年更名“上海淮剧团”;
1954年(25岁),参加华东戏曲会演,主演《郭华买胭脂》获二等演员奖;
1956年(27岁),演出《荆钗记》,创下连续爆满4个月零数日的纪录;
1958年(29岁)年底,志成淮剧团归静安区文化局管辖;
1959年(30岁)11月,自编、自导并主演的传统剧《白虎堂》首次亮相于上海沪西大舞台,产生轰动效应。是年年底,参加上海市话剧、戏曲、杂技、评弹青年汇报演出,主演传统剧《杨二舍化缘》获优秀剧目奖;
1960年(31岁)1月,在上海华光剧场主演传统戏《游龟山》,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观摩演出。同年夏,赴北京出席中国文学文艺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并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
1961年(32岁)9月9日和10日,以《白虎堂》(其中杨延昭由臧道纯、周筱芳、张云良分饰,史称“三演杨延昭”)、《宝玉哭灵》参加由上海市人民、志成、烽火和江苏“省淮”四剧团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举行的联合演出。由于周筱芳在“志成”演出时已摈弃京淮旧路,对《白虎堂》剧情和杨延昭服饰作了重大修改,“三演”时在杨延昭服饰该不该统一等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尤其少数老资格演员本来就对他的改革持否定态度,这次更是带头要他按旧路登台;有的同行见矛盾激烈,主张他“暂时屈一屈”;顾少春等则明确表示支持他,认为“这样做能让观众看到更多的东西”。周筱芳没有放弃原则并得到观众的最终认可;
1962年(33岁)在上海黄浦剧场主演《红楼梦》、《白虎堂》、《珍珠塔》,连满数月,传为美谈;
1963年(34岁)以后,根据当时文艺方针要求,以演现代剧为主,如:《节振国》、《东进序曲》、《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艺坛血泪》(自编自导并主演)、《赤道战鼓》、《电闪雷鸣》等;
1964年(35岁)12月3日,在盐城市胜利剧场主演《节振国》,国务院副总理罗瑞卿大将观摩演出,登台与演员合影留念,并对周派艺术作出高度评价。
1966年(37岁)“文革”爆发,艺术生涯从此结束。“文革”中被污为“三反分子”,受尽凌辱。周筱芳巨大的人格魅力还在于:在走红的日子里丝毫没有名演员的架子,对观众的态度始终是极端的尊重,表现为不仅一丝不苟地对待任何一场演出,而且与观众广交朋友,交真心朋友,因此,在他蒙难的日子里,广大观众伸出了温暖的友谊之手,甚至“窝藏”他免于批斗长达一年半之久;
1972年(43岁),志成淮剧团被迫解散,从此忍受无业的苦痛;
1976年(47岁)1月8日,闻知周总理逝世的噩耗后痛哭流涕,连夜创作著名唱段《哭灵车》。许多单位闻讯后,纷纷邀其登台演唱,但都因重重阻难而没有成功;
1977年(48岁)春,应筱文艳之邀前往其寓所,商谈日后加盟上海淮剧团之事。数月后病重,弥留之际,叹曰:“我临死也想为观众唱个戏。”同室病友含泪邀其躺在床上低声唱了《哭灵车》,成为他一生的绝唱。同年9月16日在沪含冤去世。在龙华殡仪馆大厅追悼大会现场,自发赶来为之送行的观众和各界人士多达近2000人。观众代表含泪宣读的悼词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广大观众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由衷爱戴和不尽哀思;
1979年(去世2年后)10月13日,终于迎来了有关部门发出的《关于对周筱芳同志的复查意见》,指出:此前对其所作审查结论“纯属污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使其不白之冤终于得到彻底昭雪。也使周筱芳这位淮剧界公认的天才的表演艺术家的名字得以载入史册,使后人得以聆听他所留传的经典唱段。
人物影响
在淮剧观众中,周派魅力之大实属罕见。当年,志成淮剧团每天演出日夜两场,星期天则还要加演早场,然而,提前10天或两周预售的戏票,通常在一个下午就告罄。万一周筱芳因故不能登台,观众可无条件退票。为吸引“志成”前来演出,只要周筱芳登台,前台(剧场)情愿拿出每场戏首排10个座位的票房收入贴账给周筱芳个人,这几乎成为当时的惯例。即使在演出市场低迷期,不少剧场观众寥寥无几,《红楼梦》、《白虎堂》、《珍珠塔》、《红娘子》等周派名剧照样每演必满。上海电视台转播过不少周派名剧的演出实况,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上海尚无录像设备,影像资料未能存世。
艺术特点
周筱芳扮相格外俊美,吐字极其清晰,念白更是神采飞扬、余音绕梁,淮剧界无有出其右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演唱非常讲求发声方法,能根据所演脚色的不同年龄层次和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发音部位加以表现,使人物刻画的效果入木三分。如:他扮演的贾宝玉唐伯虎是那么飘逸潇洒,而节振国、岳飞又是那样的刚毅粗犷,行当跨度之大和表现力度之强,在整个戏曲界都不多见。
艺术风格
周筱芳是天才的创腔大师,能从刻画人物性格着手,新颖独到贴切自如地突破各种淮剧曲调的既定句式和板式,形成长短句不一、上下句不限、小腔格外丰富、音韵跌宕起伏、表现力极强的周派唱腔,并且每每在日常演出中有即兴发挥,令人称奇,百听不厌。而创造音乐旋律的过程则是天才加勤奋,其刻苦钻研的程度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例如,周筱芳酷爱钓鱼是圈内人所共知之事,但其中奥秘却鲜有人知。有一次,当顾少春与之聊起此事时,却不料得到这样的回答:“我哪是钓鱼呀,是为了找个安静的地方想戏啊!”周筱芳的许多经典唱腔,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创作出来的。
但是,他的创腔过程绝不是闭门造车式的苦思冥想,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包括兄弟剧种如越剧和梆子戏的旋律等等都在可选之列,然后加以创造性的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特有的演唱风格。必须强调的是,周派唱腔决不仅限于【三节调】(即【马调】),而是包含了各种淮剧生腔曲调的博大精深的唱腔体系。总之,周派艺术在创腔、唱、念、做等领域成功探索的过程中,已基本形成独树一帜的淮剧生角(小生、须生)舞台表演体系,并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载入中华民族灿烂戏曲文化的史册。
参考资料
周筱芳与周派艺术.网易财经.2007-09-28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4 20:47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