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瘦鹃(1895年6月30日—1968年8月12日),原名周国贤,江苏省
苏州市人。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学
翻译家、盆景艺术大师。曾任第三、四届全国
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
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
人物生平
周瘦鹃,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原名周国贤。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
1895年(乙未光绪二十一年)6月30日(农历闰五月初八日辰时)诞生于上海。原籍苏州,生长在上海,父亲是
招商局江宽轮船的会计,所入甚微。
家贫少孤,六岁丧父。靠母亲的辛苦操作,得以读完中学。
1904年秋,考入上海储实两等小学,因成绩优异,免交学费。年稍长,更加用功,走路、吃饭、睡觉,甚至上厕所,都有一卷在手。尤喜读小说,不仅将父亲留下的一些通俗小说浏览一遍,而且四处向人借书看。这期间,他读了《
红楼梦》《
西厢记》等中国古典名著。在学校里,开始接触英文。
1909年秋,考入著名的上海民立中学,学业的特别优异和家境的异常穷困使他深得著名国语老师孙警僧(字延庚,
南社社友,编号140)的器重,主动向苏校长请求免交他的学杂费。此时,已能读懂英文原著,开始大量阅读欧美著名作的文学作品。
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活动,第一篇作品《爱之花》(剧本)发表在《
小说月报》上。毕业后不久,即以写作和翻译为职业。
1915年,年仅20岁的周瘦鹃参加
南社,入社号为508号。同年,在《南社丛刻》第十九集,周瘦鹃发表了古体叙事诗《新情歌》。在《新情歌》中,女主人公不惜一切要情人出征去杀敌卫国的行动,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为响应全国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周瘦鹃先后创作日记体小说《亡国奴之日记》和《卖国奴之日记》,痛斥了侵略者和卖国贼,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受到人民欢迎。
1916年至1949年间,在上海历任
中华书局、《
申报》、《
新闻报》等单位的编辑和撰稿人,其间主编《申报》副刊达十余年之久。还主编过《
礼拜六》周刊、《
紫罗兰》、《
半月》、《乐观月刊》等。
1931年,周瘦鹃来到苏州,购得“紫兰小筑”宅园。
抗战前夕,上海文化工作者积极呼号御侮,他和
鲁迅、
郭沫若等数十人发表联合宣言。
1937年,日军侵华的战火烧到了苏州,周瘦鹃携带家眷前往浙江、安徽、上海等地避难。紫兰小筑被洗劫一空。战后归家的周瘦鹃心痛又气愤地说:“日军侵华的证据,就在我家院子里!”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接收《
申报》,授周以虚衔。为表清白,周瘦鹃辞职并于次年春天回到紫兰小筑,逐渐将重心放在了园林与盆景上。
解放后,一边写作,一边以相当大的精力从事园艺工作。他在自己的庭园里栽花培草,种植盆景,开辟了苏州有名的“周家花园”。
周恩来、
叶剑英、
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多次前往参观,许多外国朋友也不断登门观赏。
1952年出任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主任。1953年入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任馆员。春,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到苏州视察工作,邀当地几位知名人士谈心,瘦鹃建议尽快全面修整苏州园林,受到重视,很快拨来专款。
1954年当选苏州市人民代表、江苏省人民代表。八月五日至十一日,赴南京参加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十月,参加设计修缮
寒山寺。
1955年,出任苏州市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任苏州市市政建设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经
柴德赓、
范烟桥介绍,在苏州加入
中国民主促进会。1958年夏,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为周瘦鹃摄制关于他的盆景的彩色科教片《盆景》。周瘦鹃为此精心制作大型盆景“劳动人民同乐图”,热情歌颂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片长二十多分钟。
1962年秋,应香港《文汇报》之约,商定以《
姑苏书简》(形式上是写给在香港定居的四女“瑛儿”)为总目不定期撰稿,内容、形式均自由不受限制。于是,香港《文汇报》特为周瘦鹃辟《姑苏书简》专栏,来稿必登,二三年间达近百篇,形成他建国后文学写作的第二个高潮。
1968年8月11日,周瘦鹃被
林彪、“
四人帮”残酷迫害身死,“周家花园”也横遭践踏摧残。1973年在周总理关怀下始获平反。1978年8月31日,周瘦鹃悼念会在苏州
怡园举行。
主要作品
周瘦鹃的作品,主要有:抗日战争时期写的意在唤起同胞,奋起抗敌救国的短篇小说《亡国奴日记》《祖国之徽》《南京之围》《卖国奴日记》《亡国奴家里的燕子》等;解放后写的散文集《
行云集》《
花花草草》《
花前琐记》《
花前续记》等。后者,多以花草、山水、风俗、习尚成篇,也不乏对社会主义新事物、新建设和幸福生活的描写,其中许多篇集印前曾在香港《
大公报》、《
文汇报》、《
新晚报》等进步报章上发表,对海外侨胞有一定影响。生前,曾受到
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和鼓励,散文《我的心拴住在中南海》《初识人间浩荡春》等,生动地记述了被接见时的幸福情景。他还是中国较早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于1916年翻译、1917年集印的《
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介绍了包括
高尔基《叛徒的母亲》在内的欧美二十多个作家的作品,
鲁迅先生赞扬说它是“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
著作书目
瘦鹃短篇小说 1915,中华书局
鸿雁知己(小说)1917,中华书局
空中飞弹(小说)1920,北京交通图书馆
新秋海棠(小说)1944,上海晨种出版社
花前琐记(散文集)1955,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
花前续记(散文集)1956,江苏人民出版社
花花草草(散文集)1956,上海文化出版社
农村杂唱(散文集)1956,江苏人民出版社
盆载趣味 与周铮合著,1957,文化出版社
行云集(散文集)1962,江苏人民出版社
花木丛中(散文集)1981,金陵书画社
苏州游踪(散文集)1981,金陵书画社
拈花集(散文集)1983,文化
香艳丛话(1—2)册1917,中华
倔强可喜之嚣俄 1934,金刚钻报社
紫兰集(正外集,正:上下册,外:上下册)1923,大东书局
湖上(散文集)1929,大东书局
曼殊遗集 1930,大东书局
新小说丛书 主编,1923,大东书局
侦探小丛书 主编,19234,大东书局
名家短篇小说集 编选,1923,大东书局
紫罗兰庵小丛书:主编,1923,大东书局
小小说选,紫罗兰小脯,燕子残稿,绿窗艳可,忆语选,红璨蚕茧集,紫兰芽,情密意词
翻译书目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与
严独鹤、陈小青等合译,1916,中华书局
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1—3册),1917,中华书局
怪手(小说)美国亚塞李夫著,1917,中华书局
福尔摩斯别传 法国玛利瑟、勒勃郎合著,1917,中华书局
欧美名家侦探小说大观 编译,1920,上海交通图书馆
社会柱石(小说)挪威易卜生著,1921,商务印书馆
世界第一奇书 编译,1922,上海交通图书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1—4册),1923,大东书局
侠盗查禄(小说)美国麦甘兰著,1926,大东书局
鲁滨逊归航记(小说)英国白来潘恩著,1926,大东书局
亚森罗平案全集(1—24册)与包天笑、孙了红等合译,1927,大东书局
世界名家短篇小说集 1936,大东书局
奴爱(莫泊桑短篇小说集)1936,大东书局
自杀俱乐部(小说)法国莫伯桑著,1947,大东书局
就擒记(小说)法国勒白朗著,1947,大东书局
出版图书
轶事典故
醉心园艺
周瘦鹃莳弄花草之兴致,大约萌发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不过此期间囿于条件所限,花草只是“白相相”而已。他真正全身心投入园艺事业,则要等到30年代初。这时上海滩风雨如晦,同时周瘦鹃遇到事业转折点,编辑生涯走入下坡路,矛盾错综,其个人情绪上产生退隐思想,渴望摆脱名利纷争,过上恬然静谧的生活,于是开始在故乡苏州物色屋宅,准备归隐。
不久天从人愿。周瘦鹃集创、编、译于一身,日日夜夜勤于著述,主编的杂志《
紫罗兰》、
鸳鸯蝴蝶派代表刊物《
礼拜六》周刊以及翻译小说集等,销量均颇佳,再加上大量著译单行本作品、编辑期刊的出版,都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经济方面的殷实,使得他有足够的财力,在纷扰的民国乱世,于山水秀丽的苏州,购到废园一座,作为遁迹故乡、隐于闹市的一隅清欢地。
位于苏州市一条幽僻小巷里的
王长河头三号,占地近四亩,原是清代大书法家
何绍基后裔的产业,园已残破。周瘦鹃被园里的一株
素心腊梅和一簇天竺所吸引,遂花费所有卖文所得积蓄,于1931年冬购下该园,又买下南邻半亩土地,合并开拓。因喜爱
紫罗兰,乃为新居取名“紫兰小筑”。此后,他叠石成山、掘地为池,同时广植花木、藏蓄书画文玩,陆续造起屋四间、栽下树百株,不久便绿草如茵、花木扶疏,颇具园林之胜。1932年,周举家迁入此园定居。
满园葱茏、淡香疏影,世外桃源般的姑苏园宅“紫兰小筑”,是周瘦鹃寄情花草、潜心研究盆景盆栽的小天地。数间平屋分别起名为爱莲堂、紫罗兰盦、寒香阁等,屋前假山重叠、碧池漾波,所植花草树藤、佳种名木不下百种,此谢彼开,一年四季皆可品赏。他陶醉其间,自比
陶渊明与
林和靖,试图超脱世俗。花园中的绿意满目、鸟雀啁啾,也给他带来了一段与世无争、快乐安宁的日子。
然而时局动荡,山河日蹙。1937年11月,日军侵入苏州,周瘦鹃与
程小青两家避寇皖南,逃难至安徽黟县山村。避难期间,“紫兰小筑”内大部分盆栽遭损,五百尾名贵金鱼亦难逃兵劫。抗战结束后,周瘦鹃回到残破的“紫兰小筑”,经过全力整修,故园逐渐恢复旧观,苍翠满目、姹紫嫣红,屋前、坪上、架中,盆花盆景错落有致。周越发潜心于花木盆栽及搜罗古盆奇石,再度做起了栽花填词的隐士。
1938年冬,经人介绍,周瘦鹃加入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国际性的上海中西莳花会。在莳花会展出比赛中,他以古朴、典雅、独具特色的中国盆景、盆栽艺术两度夺魁,获得彼得葛兰奖杯,为祖国争了光。
新中国建立后,周瘦鹃受到党和政府的礼遇。1953年3月,时任上海市市长的
陈毅慕名往访苏州周瘦鹃“紫兰小筑”,在观赏盆景、盆栽之后,同他进行了亲切交谈,要他打消一切顾虑,为新中国歌唱。
于是,周瘦鹃在养花和草、研究盆景艺术之余,又重新拿起了笔,为海内外报刊排写小品文、散文、游记,并于1962到1966年期间,以“姑苏书简”形式,不定期为香港《文汇报》撰文,向港澳同胞介绍日新月异的祖国和他本人的幸福生活。他边写作,边制作盆景。
周恩来夫妇、
朱德、
叶剑英等领导人曾先后到“紫兰小筑”参观。
周瘦鹃高超的园艺与盆景技艺,更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慕名者和学习者纷至沓来,游览参观,好不热闹。那些花木盆景跟着他,不但优雅地端坐在堂堂之室,接受着公众的称赏与赞美,还被印上年历和明信片,飞进了千家万户。
园艺散文
身为一代文艺与园艺大家,周瘦鹃一手执笔,一手莳花,留下了大量文字作品。细查《周瘦鹃年谱》和《周瘦鹃著译书目》,可知周瘦鹃的笔墨活动,以1937年为明显分界线,此前皆是哀情小说的创作、对外国流行小说进行的编译以及各类报刊的编辑工作;此后因日本全面侵华、上海沦陷之故,周瘦鹃基本上停止了作品出版,把文字功夫一时荒废。到了1949年革故鼎新,风花雪月、凶杀猎奇的作品已不符合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创作要求,只能全部废止。周旧学太多太深,转不过身来,自觉与时代有了距离,跟不上形势,因此在文学创作上深感自卑,不仅自我否定了旧文章,更不敢动笔写新文章,心中是打算“退藏于密,消磨岁月于千花百草之间,以老圃终老了”。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3年。当年6月19日,时任上海市市长
陈毅突然到访,在赏花题字后,与周亲切交谈。周瘦鹃提到了往年的写作,予以全盘否定,他说:“我在解放前所写的东西,技巧上陈旧,已不适应时代,现在就不想再动笔了。”但陈毅正色道:“不!这是时代的关系,并不是技术问题。”继而鼓励周瘦鹃重新写作,“如今时代变了,只要注意学习,您还是可以写好的。”元帅的信赖与鼓舞如春雷一般,打消了周的顾虑,让他走出栗里,萌生了再度执笔的热情,继而创作了大量紧贴新时代的散文作品,题材以游踪游记、花木佳果、风俗掌故、苏州地域文化、歌颂新风气新面貌等为主,从1955年起,陆续结集为《
花前琐记》(1955年6月)、《
花花草草》(1956年9月)、《
花前续记》(1956年12月)、《
花前新记》(1958年1月)、《
行云集》(1962年11月)、《
花弄影集》(香港1964年3月)六本小品随笔集出版。由于中国创作园艺散文的作者不多,周瘦鹃是其中最知名者,且作品水平确乎篇篇一流,故被推许为“园艺散文第一人”。
亲属成员
父名周祥伯(1864—1900)
母汪月真(1868—1944)
兄周伯琴(1891——1923),字国祥,民初肆业于上海养正高等小学,后入曹家渡公益纱厂做文字抄写工作。曾帮助周瘦鹃编辑、发行《
半月》半月刊等杂志。
弟张得周。
妹周葆贞。
妻子胡凤君,1917年结婚,1946年病逝。生长子铮,长女玲,次子榕,次女梅,三女杏,四女瑛。
妻子俞文英,1946年结婚。生女儿周蓉、周蔷、周荷、周全
历史评价
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周瘦鹃不间断地写了不少爱国作品,号召人民抗日、抵制日货,使他成为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著名的爱国作家。有“哀情巨子”之称。其大半生以鬻文、编书为业,不但作品多产,且在文坛交游广阔,文名素著。周瘦鹃还有着高超的园艺水平,以此为基础所衍生的园艺散文,亦为识者所称道。
周瘦鹃对民初及五四时期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译作较早地拥有了“现代性”的标识,同时使中国翻译、编辑及出版标准进入了新的里程碑。就翻译家而言,他处于承前继后的特殊地位,初期跻身于第一代传统文学翻译家(以
梁启超、
林纾为代表)的行列,传承了他们的翻译风格,后期则紧随第二代现代文学翻译家(以周氏兄弟、
胡适等翻译家为代表)的足迹,作为文学翻译的先驱,开创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新局面。
后世纪念
周瘦鹃故居,是一座占地4亩的私家花园,位于苏州甫桥西街
王长河头3号,由盆景园与故居两部分组成,被称之为“紫兰小筑”。院中间一幢清水砖砌成的老式楼房,依然呈现着古朴、典雅的风貌,中间两间就是“爱莲堂”。2003年,在政府部门的关心及周家后人的努力下,紫兰小筑被列为苏州市控保建筑,并于2009年开始按照“修旧如旧”的格局立项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