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新,男,字勇勋,又名世申,祖籍广东顺德。1890年1月16日(光绪十五年已丑十二月廿六日)生于新加坡,1922年7月在讨伐
陈炯明所部叛乱的战斗中,阵亡于广东省翁源县的礼山。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吴世新自小生活在
新加坡,十六岁回国求学,毕业后在广州当宪兵下士,因受革命志士的影响,参加了反清活动。事发后亡命返回新加坡。先是在商行学做生意,继而转去马来亚
雪兰莪州之
吉隆坡一间汽车修理行做修车工。不久转雪兰莪的古毛埠自营修车行。昔时,当地众多华人子弟因无合适学校可上,而令家长发愁。吴世新乃邀集当地华人富商、社会贤达等共谋办学。后开办一所华文国民小学,自任义务校长,并聘王左邦、王扳书两人为义务教导主任与庶务主任。办学坚持了数年。而其正业仍是汽车修配行老板。
1906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
孙中山先生前往南洋一带宣传反清,鼓吹革命。同时募集活动经费。在此之后,他于当地秘密加入
同盟会,被任命为地方支部的常委,负责募集华侨捐款,以应革命之需。
其间,又与一批热心教育教国的华侨草拟“拟发起海外华侨学校联合会的意见书”。而所募集的捐款,有时托他人如彭泽民先生、陈占梅先生携回国内上交。有时,则由自己回国送交。
1916年,
孙中山组织由周之贞为总司令的讨伐龙济光(盘踞广东的军阀)的军事行动。吴世新与
张民达、侯山、黄志伟、王保志、黄世明、龙飞标等一批青年华侨志士返国参加
周之贞领导的华侨护国军,任讨龙决死队员。得党人邓文烈、萧觉民之助,以自制炸弹,击龙於晏公街之商会门口,惜未命中。是年6月
袁世凯病亡。7月25日,中华革命党发出通告,谓讨龙战事结束,革命军华侨讨袁敢死先锋队停止一切军事活动,人员遣散。故吴乃重回古毛埠,继续筹款接济国内革命。
吴世新最后一次回国在1920年。第一次北伐与回师讨贼;时为粤军一师机关炮连连长,军阶似为上尉。1921年12月中山先生在桂林设大本营,筹划北伐、次年5月,又到
韶关督师北伐,时许祟智率第二军和粤军李福林部及第一师梁鸿楷部任右翼,以
张民达团为右翼先锋,从
翁源攻江西之虔南、龙南、信丰、雩都,大小数十战,於6月13日与友军会师攻克赣川,前锋逼近吉安。6月16日陈烔明在广州称兵叛变,炮击总统府。北伐军闻讯,即决定回师广东靖乱,作为北伐军第二路军的吴世新所在一师及黄大伟所部,回师广州平定
陈炯明叛乱途中,于7月12-29日间,数次在翁源与陈炯明之熊略所部激战,18、20及24日三日,
翁源三得而三失,形成拉锯,靖乱最后失利。7月29日,交火中他为流弹所击中。此役有3名连长牺牲。他为其中之一。时年32岁。死后遗骸与其他阵亡者,同葬于翁源礼山。
他牺牲一年多后的1923年,他在粤军一师同事才敢将其战死之事告知吴世新家人。吴世新生前丢下家小,追随
孙中山先生,家财早已耗尽。故其妻黄氏应吴世新生前同事之瞩,决计举家渡海返国谋生。离开新加坡前,黄氏家小与吴世新父母于当地合照留影。众多侨胞捐赠路费,返回祖国。
当时的民国政府制定有阵亡将士抚恤条例,有关遗属可援用此条列接受抚恤金。1923年7月下旬,大元帅府曾于
广州中央公园召开阵亡将士抚恤大会,追悼1922年5-7月间广东北伐中战死的官兵。黄氏一家返抵广州定居后,接获大元帅府遣人送达的当年抚恤大会为吴世新阵亡而签名认捐的捐银单一份。该单署有
孙中山、
许崇智、
张民达、侯山、
叶剑英等29人当日或日后签名认捐共1080银元的记录。认捐款由侯山汇集与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