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侵至
印度西北部的
雅利安人,征服了
原住民,并在普遮省一带定居下来,奠定了印度雅利安文化的基础。
古印度诗人歌颂
自然神的述情诗歌,即所谓的吠陀赞美歌,而将这些诗歌集结成册,便是
吠陀经典。
吠陀时期的初期阶段,
印度宗教主要是多神崇拜(一直演变至今,传言有三亿多位神祇),后来则趋向于主神崇拜或是一神信仰
天界诸神,是吠陀神话中最早产生的神。多为方位不同、名称各异的太阳神,如苏尔耶(Surya)、娑维特丽(Savitr)、
乌莎斯(Ushas)、
普善(Pushan)和维婆斯婆特(Vivasvat)等。另有天空神帝奥斯(Dyaus)、孪生兄弟神
双马童(ASvinau)、对偶神伐楼那(Varuna)和
密多罗(Mitra),以及号称“大步”的
毗湿奴(Vishnu)等。其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为
伐楼那。
在吠陀神话的三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之后诞生的空界。空界诸神中以
因陀罗(Indm)的地位最为显赫,也是《梨俱吠陀》歌颂最多的神(近250首,约占诗总数的1/4),可谓吠陀神殿中的主神。作为因陀罗主要对手的“巨龙”被称作“弗栗多”(Vrtra),故而“杀死巨龙”的因陀罗赢得“杀弗栗多者”(Vrtraghan)之美称。《梨俱吠陀》中的空界神还有协同因陀罗作战的一群暴风神
摩录多(Marut)。他们的父亲是
楼陀罗(Rudra),手持雷杵,以电为箭,凶猛异常,被称为天国的野猪,后演变成
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
湿婆。另有风神伐由(Vayu),亦称伐多(Vata),常与因陀罗同车出战。此外,还有云神帕冈尼耶(Parjanya),水女神
阿帕斯(Apas),水神阿婆姆那婆特(Apam.Napat)和从天界获取火种的
摩多利首(Matarisvan)等神。
地界诸神中以火神
阿耆尼(Agni)最受崇敬,《梨俱吠陀》中有关他的颂诗约二百余首,数量仅次于因陀罗。他后来演变成婆罗门教中的
梵天(Brahma)。地位仅次于阿耆尼的
苏摩(Suma),是酒神,有关他的颂诗约120余首。苏摩是一种蔓草,从中榨取的液汁呈棕红色,饮用后能长生不老。
除了三界外,《梨俱吠陀》中还提到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主要有前述因陀罗的死敌
弗栗多。另一类喜在夜间活动的妖魔叫作罗刹(Rokasha或Raksasa),被称作达娑(Dasa)或达休(Dasyu)的妖魔,在颂诗中常与弗栗多相混同。还有一种专门破坏祭仪的名叫达伊提耶(Daitya)或达耶多的妖魔。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阿修罗(Asura)了,在古印度神话中,众天神提婆和最高恶魔阿修罗的对立斗争,是神话传说的主要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