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颅窝减压术
常用的技术操作
后颅窝减压术为常用的技术操作,手术方法与颅后窝中线开颅术相似,但硬脑膜应更广泛地做星形切开,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咬除尽量宽些,硬脊膜也应切开,以达到充分减压,使下疝的小脑扁桃体不再压迫延髓和上颈髓。
手术名称
后颅窝减压术
别名
颅后窝减压术
分类
神经外科/一般神经外科手术技术/颅骨切开术
ICD编码
01.2404
关于开颅术
开颅术应用于各种颅脑部疾病和损伤的治疗。从公元前的环钻术开始,经过长期不懈的研究改进,已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几乎已经没有任何部位的颅内结构是神经外科医生所不能达到的。这不仅是由于外科技术操作的提高,而且也是近年来外科手术器械、新的技术设备不断改进,止血方法日益完善,显微外科技术的推广应用,麻醉方法及术中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综合措施进步的结果。
开颅术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骨窗开颅和骨瓣开颅。骨窗开颅是咬除部分颅骨入颅,术后留有骨缺损。颅后窝手术、颞肌下减压、开放性损伤清创术属于此类。骨瓣开颅是做一带肌肉骨膜蒂的骨瓣或游离骨瓣,将骨瓣翻开入颅,手术结束时放回骨瓣缝合固定,术后不留有骨缺损。大多数小脑幕上手术属于此类。
应用解剖
施行开颅手术,外科医生必须熟悉病变的准确定位和进入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头颅可分为颅顶部(穹隆部)和颅底部。颅顶部:为眉间、眶上缘、颧弓、外耳孔、乳突基部、上项线和枕外粗隆联线以上部分。颅顶软组织平均厚0.5~0.6cm,额顶枕区由5层组织构成,即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层和颅骨骨膜。皮下脂肪层被许多腱膜纤维所穿越分隔,这些腱膜纤维隔将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的联结起来,头皮的主要动、静脉和神经即穿行于此层。此3层不易分开,术中常同时切开。帽状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均为皮肤肌,是形成头皮软组织张力的主要组织,缝合创口时必须缝合此层。帽状腱膜下层为疏松组织,术中分离头皮软组织与颅骨时即由此层分开。颅骨骨膜与颅骨外面间除骨缝部分外,连结较松,术中可由颅骨上分离。
颅顶两侧颞区,皮下脂肪组织疏松(特别在前部),帽状腱膜在此区变薄,形成颞浅筋膜,其下为颞筋膜,颞筋膜分为两层,上方紧密附丽于颞上线,下方两层分离,分别附于颧弓内外面,两层间有筋膜间脂肪组织。再下层即为颞肌及供应颞肌的血管和神经。颞肌起自颞上线及其以下的颞骨骨面,向下在颧弓深面达下颌骨喙突。颞肌下即为骨膜。
颅顶软组织血管丰富,所有血管均自下而上向顶部呈放射状走行,相互间形成致密的吻合网。头皮神经干也伴随血管走行,手术时直线切口方向应呈放射状,瓣状切口皮瓣基部向下,应包含至少有1支主要供血动脉。
颅顶骨为扁平的膜状骨,各由外板、板障和内板3层组成。各颅骨间形成颅缝,熟悉这些颅缝的表面位置,对于手术切口的选用和开颅有重要意义。确定颅缝的大概方法如下:
1.眉间 双眉弓内侧之间的中点。
2.枕外粗隆 后枕部中线处突出的骨结。
3.矢状线 为眉间与枕外粗隆间的连线,是上矢状窦和大脑纵裂的表面标志。成人在此线上距眉间13cm处是矢状缝前端,婴儿即为前囟。
4.人字缝尖 成人枕外粗隆上6.5cm处为矢状缝后端与人字缝的交界点。由前囟点至人字缝尖点间的矢状线即为矢状缝。
5.翼点 是额、顶、颞及蝶骨大翼四骨会合处。在颧弓中点垂直线与眶上缘水平线交点处,位于额骨角突后方3.5cm,颧弓上缘上方4cm处。连前囟与翼点,大致代表一侧冠状缝的位置。
6.星点 是枕、顶和颞骨乳突部会合处,相当于人字缝下端,位于外耳道中心的后方3.5cm与上项线上1.5cm会合处。其深部即为横窦与乙状窦交接点。
利用上述各点线也可大致标记出大脑的主要沟裂。在矢状线中点后1.25cm处与翼点连线代表该侧大脑半球中央沟的位置。翼点与顶结节连线的前2/3段即为该侧大脑外侧裂的位置。
颅底部由不规则的软骨化骨组成。颅底内面由前向后为阶梯形的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前高后低。颅前窝前为额骨垂直部,后以蝶骨小翼和蝶嵴与颅中窝为界。两侧为眶板,中央突起的骨嵴称鸡冠,为大脑镰前端附着处。鸡冠两侧低洼处称嗅窝,容纳两侧嗅球,其下为筛骨筛板,嗅神经由其上的筛孔入颅。颅中窝前界为蝶骨小翼和蝶嵴,后界为蝶鞍背和两侧岩骨嵴,两侧为颞鳞。颅中窝两侧凹洼对称,容纳大脑颞叶,中央为蝶骨体构成的蝶鞍,容纳垂体。颅底的骨孔和骨缝大多位于颅中窝,包括视神经孔、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颈内动脉、第2~6颅神经、眼动脉和硬脑膜中动脉分别经此处裂孔出入颅腔。颞骨岩尖前上面有三叉神经压迹,为三叉神经半月节所在处,此神经节位于内外两层硬脑膜间形成的Meckel囊内。颅后窝前方为枕骨体形成的斜坡和颞骨岩部后面,后方为枕骨鳞部。枕鳞内面有十字形骨隆起,其水平线相当于外表面的上项线,中央交叉点为枕内粗隆,为窦汇所在区域。颅后窝体积小,容纳脑干和小脑,下方经枕骨大孔与椎管相通,上方藉小脑幕与大脑相隔,前部有卵圆形小脑幕裂孔(小脑幕切迹)与幕上颅腔相通。
颅底外表面以枕骨大孔前缘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大部被面部诸骨覆盖;后半部枕外粗隆、上项线以下部分称枕下区,是手术通向颅后窝的途径。
枕下区与颈部无明显界限。皮肤为枕部皮肤的延续,皮下组织层厚而坚实,其下为颈浅筋膜。此筋膜在上端附丽于上项线和乳突,下方移行于项筋膜,深面形成各项部肌肉的筋膜鞘。颈筋膜下为肌肉层,这些肌肉被强固的项韧带分为左右两组。项韧带附着于枕骨中线,上自枕外粗隆,下达枕骨大孔。在颈部附着于颈椎棘突。在枕颈区做正中切口时,在两组肌肉间沿项韧带进入,出血很少,因此处极少血管分布。枕下区肌肉分4层:最表层为斜方肌上部;第2层为头夹肌、颈夹肌和肩胛提肌;第3层由头半棘肌、项半棘肌和头长肌组成;最深层为头短肌群,即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头颅借助由枕骨和寰椎、枢椎间联合所形成的复杂的关节韧带结构而固定在脊柱上。椎动脉由寰椎横突孔穿出后,弯向后、内走行于寰椎后弓上之椎动脉沟内,在寰枕关节内侧向前穿过寰枕筋膜入颅。因此,在咬除寰椎后弓时,自中线向每侧咬除不得超过1.5cm,以免损伤椎动脉。枕部软组织供血均来自枕动脉。静脉自上向下形成3个静脉丛,分别位于乳突后方,头夹肌下面;枕骨寰椎间和寰椎与枢椎间。
脑膜:脑组织外有3层脑膜覆盖,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硬脑膜有两层,中间为一层薄的网状组织,血管和神经走行在此层。需要时可将此两层分开。硬脑膜与颅顶骨间易于分离,其间有一潜在的硬脑膜外间隙。在颅底与骨粘连紧密,特别在骨嵴、骨孔处。硬脑膜内层在颅腔某些部位向颅腔内突起,形成硬脑膜结构,有大脑镰、小脑幕、鞍隔和小脑镰。小脑幕为幕状突起,将颅腔分为幕上和幕下两部分。小脑幕弯曲的前缘是游离的,与蝶鞍背围成小脑幕切迹成小脑幕裂孔(Pacchioni孔),有脑干通过。
在硬脑膜内层反折处形成静脉窦,内衬以内皮细胞,收集来自脑、眼球、中耳和脑膜的静脉血,尚经导静脉和板障静脉与颅骨和头皮的静脉系统相联系。静脉窦壁薄,缺乏弹性,且受周围组织牵拉,破裂时管腔不易回缩塌陷,止血困难。静脉窦的血液基本上均回流入颈内静脉。主要静脉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窦汇、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枕窦和环窦。
蛛网膜:位于硬脑膜下,二者间为硬脑膜下腔。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经,覆盖于脑表面,不进入脑沟,但进入脑裂。蛛网膜与其下的软脑膜在脑的凸出部和脑回上互相密接,而在凹陷处(如脑沟)则两膜分离。两膜之间即蛛网膜下腔,有大量细梁贯穿其间,内充以脑脊液。在大的脑裂和底面脑凹陷处,蛛网膜下腔扩大成为脑池。诸脑池间有蛛网膜分隔,呈分孔形或小梁形相互交通。
软脑膜:紧贴脑表面,并深入脑的所有凹陷和沟裂,并在一定部位形成皱襞,与室管膜合并形成脉络膜组织,进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Kr?nlein颅脑结构定位:此法是用简单的几何学结构途径,将大脑的主要沟回和硬脑膜动脉投影到头颅表面。方法如下:
在头皮上连结眉间与枕外粗隆画出矢状线,经眼眶下缘与外耳孔上缘划一下水平线(AB线),与此线平行经眶上缘画一上水平线(CD)。与上述两水平线相垂直做3条垂直线:通过颧弓中点的为前垂直线(EF线),经下颌关节中点的为中垂直线(GH线);经乳突基部最后一点的为后垂直线(IK线)。
后垂直线与矢状线相交点(K)相当于大脑中央沟上端。连接K点与前垂直线(EF)和上水平线(CD)相交点M,即为中央沟在头皮上的投影线(MK)。将MK线与上水平线(CD)交叉形成的锐角(KMD)等分,则其等分线(MN)即为大脑外侧裂的投影,长度是在后垂直线之间(MS)。依此即可定出位于中央沟前和外侧裂上的额叶、侧裂下的颞叶和中央沟后的顶叶,枕叶在大脑外侧面后方所占区域很小,可以不计。
前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交点M和O,分别为脑膜中动脉的前支和后支的投影点。脑膜中动脉主干的投影点为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的交点部,即颧弓中点上缘。
适应症
后颅窝减压术适用于:
1.颅后窝手术后颅内压仍高,占位性病变未能完全切除,或肿瘤恶性程度较高。
2.弥散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或颅后窝病变术前已发生枕骨大孔疝危象者。
3.有心、血管运动中枢或呼吸整合中枢功能受损的重危病人。
禁忌症
1.年迈或已趋濒死状态的病人。
2.濒危病人,家属或单位拒绝手术。
3.小脑幕上病变伴颅内压增高的病人,颅后窝减压后,有引发小脑幕裂孔疝的危险。
术前准备
颅后窝容积较小,脑干、后组颅神经及椎-基底动脉等重要结构术中不能损害或过分牵拉,故开颅时切口设计十分重要,术前必须精确定位,设计好手术入路,以满足手术操作的需要。枕下开颅下方要达到颈项部,皮肤准备必须包括全头部、颈项部和双肩部。
颅后窝病变常伴有明显颅内压增高阻塞性脑积水,为便于手术的暴露和操作,常需先穿刺侧脑室后角放液减压。遇有枕骨大孔疝危象时,可先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麻醉和体位
颅后窝手术因多用俯卧或侧卧位,手术时间较长,操作多邻近脑干,影响呼吸功能的机会较多,故以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较为安全。
体位一般用俯卧位或侧卧位。头应保持前屈,以增大枕下区手术野的暴露,特别在需咬除寰椎后弓时,如头部后仰,寰椎深陷,手术十分困难,故用特制头架较为适合。
手术步骤
切口
后颅窝减压术一般选择正中线直切口应用最多。
选好体位后,以龙胆紫或亚甲蓝划出切口线。常规消毒,消毒范围应上至额顶,下达双肩,两侧达耳前及颈侧部。铺盖单巾并用切口膜粘贴或缝合固定于皮肤上,防止术中滑动。沿切口线以0.25%~0.5%普鲁卡因(加肾上腺素)浸润各层组织,在切口线两侧分点以长针头刺至枕骨或近第1、2颈椎椎板,每处注入5~10ml普鲁卡因,以减少术中出血,便于分离肌肉。
正中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电凝或结扎出血点。枕外粗隆以上从正中切开骨膜,在枕外粗隆处由其两侧绕过,留下粗隆处小块菱形筋膜,以便手术结束时对位缝合。枕外粗隆下严格沿中线项韧带切开,直达枕骨和寰椎后结节及枢椎棘突。用骨膜剥离器向两侧将附着于枕骨的肌肉及肌腱剥离推开。寰椎后结节上组织切开分离后,两侧沿后弓表面横形切开骨膜,以剥离子剥开。枢椎棘突及两侧椎板上肌肉向外剥开。剥离过程中,电凝肌肉止血,粗隆下中线两旁有导血管,以骨蜡止血。用自动牵开器将切口撑开。
颅骨开窗
多为骨窗开颅。先在一侧枕骨鳞部钻一孔。因位置倾斜,钻头不能与颅骨表面垂直,故下方需用骨撬挡好,以免向下滑脱。钻穿颅骨后,改用咬骨钳将枕骨逐步咬除。枕骨开窗面积应视手术暴露要求而定。向上可咬至枕外粗隆及横窦下缘,两侧可咬至乳突后缘,向下咬开枕骨大孔后缘,必要时可将寰椎后弓咬去。但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咬除宽度应限于每侧距中线1~1.5cm,以防止损伤椎动脉,导致不良后果。
硬脑膜切开
硬脑膜做瓣状切开,向横窦方向翻开,下方附加正中切开。颅后窝硬脑膜中线处有小脑镰,内含枕窦,沿枕骨大孔缘有环窦。枕窦和环窦的发育程度因人而异,发育良好者切开时可能出血较多,需以电凝或缝合止血,或用银夹夹闭。硬脑膜和上颈椎部硬脊膜切开要充分,以利减压。
缝合创口
减压手术结束后,为达到减压目的不缝合硬脑膜。用粗丝线间断严密缝合枕下肌肉,缝线必须贯穿肌肉全层或分层相互重叠缝合,不可留有空隙,以免形成脑脊液漏或假性囊肿。枕外粗隆处为肌肉与筋膜交汇点,最易发生漏口,必须严密缝合。项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分层间断缝合。硬脑膜外可放置引流或另切小口引出,术后24~48h拔除。
术中注意要点
1.颅后窝开颅手术时间较长,体位多为俯卧或侧卧,术中又易影响脑干或后组颅神经,故保持呼吸功能十分重要。
2.颅后窝开颅过程中易出血的部位是枕下肌肉,枕骨中线旁导血管和乳突后导血管,枕骨大孔和寰椎间的枕下静脉丛。为减少出血,取枕下中线切口时,严格沿正中项韧带切开,尽量避免切开肌肉。若取中线旁切口、钩形或倒钩形切口,切断肌肉时可用电刀或用电凝止血;导血管处软组织应剥离干净,以骨蜡填塞止血;枕下静脉丛出血可用电凝控制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椎动脉由寰椎上关节块后方入颅。剥离及咬除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时不可过宽,每侧限于1~1.5cm范围内,以免损伤椎动脉。
硬脑膜切开时,枕窦及环窦有时出血较多,可用银夹夹闭,或用缝合或电灼止血。硬脑膜表面出血尽量少用电灼,以免硬脑膜皱缩,缝合困难。
3.枕下肌肉缝合必须严密,特别是枕外粗隆处,最易发生脑脊液漏,缝合尤应注意。
术后处理
开颅术后有条件时,应进行ICU术后监护。无监护条件时也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变化,根据病情需要每15min~1h测量观察1次,并认真记录。若意识逐步清醒,表示病情好转;如长时间不清醒或者清醒后又逐渐恶化,常表示颅内有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必要时应做CT扫描,一旦证实,应及时送手术室,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有严重脑水肿者,则应加强脱水治疗。开颅术中出血较多者,术后应注意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但输血、补液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加重脑水肿。呼吸道应保持通畅,短期内不能清醒者应行气管切开。术后应给予吸氧。
术后24~48h一般不予饮食,以免呕吐。频繁呕吐可增加颅压,为术后一大禁忌,对颅后窝手术者尤为紧要。吞咽障碍病人,食物易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必须在完全清醒后,试行少量进食,证明无问题时方可进食。昏迷或吞咽障碍短时间不能恢复者,肠鸣音恢复后可置胃管鼻饲。
防止并发症,尤其肺部并发症、癫痫及高热。昏迷或瘫痪病人,应注意防止褥疮,加强大小便管理。
颅后窝开颅后,如脑干或后组颅神经损伤,常至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术后应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吞咽未恢复前,可置胃管鼻饲。
并发症
颅后窝狭小,术后出血、水肿,其后果更加严重,故术中止血应特别仔细。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脑干支和基底动脉损伤者,脑干缺血,后果严重。
后组颅神经损伤会引起声音嘶哑、呛咳和吞咽困难。肌肉缝合不严、术区包扎不紧,可致脑脊液漏或假性囊肿,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处理十分困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05 12:36
目录
概述
手术名称
别名
分类
ICD编码
关于开颅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