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渚大桥
五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后渚大桥横跨洛阳江,连接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惠安县洛阳镇,西连省道305线,东接洛秀组团东西主干道。大桥及其连接线全长4.343公里,其中主桥长2098米,主跨492米,宽25.5米,为五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两岸连接线长2270米,路基宽24.5米。
地理位置
后渚大桥位于福建泉州洛阳江入海口,西起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宝山社区后坑村,与省道305线连接,在石油码头与海军码头之间跨越洛阳江,至东岸惠安县洛阳镇白沙一村,与洛秀组团东西主干道沿海大通道和洛沙公路连接。
发展历程
1999年9月,泉州市交通局开始着手后渚大桥预可行性研究,向福建省计划委员会呈报建设项目建议书;
2000年5月22日,福建省计委于闽交建〔2000〕54号批准立项;
2000年5月,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泉州后渚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0年11月28日,福建省计委闽计交〔2000〕17号批复后渚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1年4月底,后渚大桥A、B标段施工开始招标,7月20日正式签订施工合同,广东长大路桥有限公司和福建公路一公司分别成为A标段与B标段的施工单位;
2001年5月,福建省交规院编制完成《泉州后渚大桥两阶段初步设计》,同时进行地质初勘、详勘、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
2001年6月中旬,后渚大桥监理开始招标,9月份签订监理合同;
2001年6月27日,闽计重点〔2001〕42号批复后渚大桥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投资控制规模为30522万元;
2001年6月28日,后渚大桥奠基;
2001年9月,后渚大桥进入全面施工阶段,10月5日第一根基础钻孔桩开钻,大桥工程建设全面开工;
2002年5月,随着B标段10根“T”型梁的地吊桩就位,后渚大桥建设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
2002年9月,后渚大桥主桥桥墩基本完成,大桥完成投资过半;
2003年3月9日,后渚大桥中跨顺利合拢;
2003年4月17日,后渚大桥A标段主桥面合拢;
2003年4月30日,后渚大桥全面合拢,从大桥奠基算起,历时22个月;
2003年6月27日,后渚大桥以91.5的高分通过福建省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的验收
2003年6月29日,后渚大桥正式通车
设计标准
大桥及其连接线全长4.343公里,其中大桥桥长2098米,主跨492米,西岸连接线长918米,东岸连接线长1352米,桥面宽度25.5米,路基宽度24.5米;大桥工程按交通部颁平原微丘一级公路标准设计建设,双向四车道,计算行车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设计荷载汽车-超20,挂车-120;主桥通航标准为500吨海轮,净宽100米,净空17.5米;设计洪水频率为300年一遇,路基百年一遇;地震基本烈度按7度设计,8度设防;项目原概算总投资3.05亿元,实际使用资金2.6亿元。
桥梁建设
概况
主桥采用66+3x120+66=492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东西引桥为预应力T梁结构,大桥上部结构采用双幅分离式结构的单室单箱梁,箱梁顶面宽12.0米,箱宽6.5米。
地质环境
本桥桥位地段水面开阔,主要地层为冲海积层。水域两侧为海淤滩地,地形平缓,略有倾斜,最大潮差为6.93米。
材料特性
主梁采用50号混凝土,混凝土容重2.625吨/立方米,50号混凝土弹性模量为3.5×10Mpa,抗压设计强度28.5Mpa,线膨胀系数α=1×10。
预应力采用钢绞线束施加,钢绞线弹性模量取1.95×10MPa,钢绞线采用ASTM A416-92标准270级低松弛钢绞线,公称直径15.24mm,公称面积140mm,抗拉标准强度为1860MPa。
预应力波纹管道采用VSL PT-PLUS塑料波纹管真空辅助压浆。锚具设计采用VSL EC型锚具。
钢束设计采用19股(中跨底束)、12股(边跨底束及合拢束)和22股(顶束)三种不同股数钢绞线,对应锚具采用VSL EC-19型、VSL EC-12型和VSL EC-22型锚具,对应波纹管采用φ内100mm和φ内76mm两种波纹管。
单个锚具回缩6mm,成孔面积对应φ内100mm和φ内76mm两种波纹管分别为10568mm和6504mm,孔道摩阻系数μ=0.15和偏差系数k=0.0012。
桥梁线形
本桥为直线桥,位于R=10000米的不对称竖曲线上,纵坡为2.099%和-2.1%,竖曲线顶点位于中跨。曲线对结构影响较小,因此在计算中假定本桥为平直桥,在计算中未考虑竖曲线的影响。
工艺创新
主桥合拢,运用当代桥梁史上的前沿技术——“顶推”工艺;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拉的管道压浆,由过去的高压压浆,改为最先进的真空压浆,并加入添加剂成为一个特殊的浆液,浆液凝固后可提高各项力能性能;在基建工程中,应用“海水造浆”技术,既方便施工,又减低了工程造价;在主桥的13号墩施工中,首次在泉州市采用 “无底套箱”工艺与技术,以克服主航道边滩涂大面积开挖的各种困难;在管柱桩的钢筋接头上,一反传统的对焊接头为金属螺栓接头,这在泉州市桥梁建设史上也是首次。
施工工序
本桥下部结构为群桩基础,采用钻孔施工;上部结构采用悬臂浇注法双T同时施工,先合拢中跨,然后合拢次中跨,最后合拢边跨。边跨现浇段采用落地支架及合拢段才采用合拢支架施工。
资金筹措
在后渚大桥建设前,泉州的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是依靠行政命令进行资金筹措,而后渚大桥的建设是完全按市场经济进行运作的,成立了由泉州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等6家国有企业组成的后渚大桥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占股本总额30%、泉州市路桥建设开发总公司占股本总额20%、惠安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占股本总额20%、泉州市丰泽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占股本10%、泉州丰泽交通建设开发公司占股本10%、惠安县交通建设开发公司占10%,注册资本10000万元人民币「增资扩股后」),资金由公司筹措,开创了泉州基础设施建设体制上的一个全新模式。
建设意义
后渚大桥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南北联系通道——沿海大通道(省道201线)的“咽喉工程”,是洛秀组团与东海组团之间最短、最便捷的通道,也是惠南通往泉州中心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承载着泉州主城区与城市东部的跨江联系,主要服务区域性城镇快速交通,兼顾跨区中长距离机动车交通。后渚大桥是泉州路桥建设中首座跨海域大桥,在当时创下了泉州市单座桥梁单跨最长、全长最长、施工难度最大、资产投入最多的记录。
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拉近了洛秀组团与泉州中心城区的交通距离,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泉州路网结构,加强洛秀组团与洛阳江西岸其他组团的交通联系,推进洛阳江两岸综合开发,改善周边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周边地区土地使用价值,带动环湾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同时促进“大泉州”城市的整体发展,对泉州“东拓战略”的实施和“环泉州湾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信息
后渚大桥周边道路包括洛秀组团东西主干道、泉秀东街等均定位为八车道的城市快速路,为了与周边骨干道路相匹配,便于交通联系,未来后渚大桥将由四车道拓宽为八车道,拓宽方案是在旧桥旁再建一座四车道的新桥。因需预留拓宽空间,已开建的后渚互通也对建设方案进行了调整。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2 09:40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