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季主论卜
明代刘基散文作品
《司马季主论卜》是明代谋略家、文学家刘基创作的文章。此文采用对话的形式,借汉初东陵侯被废黜而思复用,向司马季主问卜一事发表议论,极写物极必反、因果循环,借天道及鬼神之事怀疑和否定天道鬼神,寓意深刻。全文用寓言故事说理,形式新颖,意趣横生,善于用比喻和排比,行文流畅,用自然界种种事物的兴衰来比喻人事,说理透彻。文章篇幅虽短,但结构精巧,一问一答中,将道理层层剥透。
作品原文
司马季主论卜
东陵侯既废⑴,过司马季主而卜焉⑵。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⑶,久懑者思嚏⑷。吾闻之:‘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⑹,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⑺,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
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⑻?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⑼,枯草也;龟⑽,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⑾,昔日之琼蕤玉树也⑿;露蚕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⒀;鬼磷萤火⒁,昔日之金缸华烛也⒂;秋荼春荠⒃;昔日之象白驼峰也⒄;丹枫白荻⒅,昔日之蜀锦齐纨也⒆。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⒇;一春一秋,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东陵侯:秦人邵平曾被封为东陵侯。汉朝时被废黜,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
⑵司马季主:西汉初年人,以占卜闻名。卜:占卜,指古人用龟甲、蓍草等预测吉凶的活动。
⑶蛰(zhé):虫类冬眠。启:开,出来。
⑷懑(mèn):郁闷。嚏(tì):打喷嚏。
⑸靡:无;没有。
⑹仆:自称谦词。
⑺喻:明了,明白。
⑻天道:上天的意志。
⑼蓍(shī):草名,古人用其茎进行占卜。
⑽龟:即龟甲,亦为古人占卜之用具。
⑾榛(zhēn):树丛。梗:草木枯枝。
⑿琼蕤(ruí):美好的花。蕤,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
⒀凤笙龙笛:并为乐器名。因像龙凤之形或饰有龙凤彩绘,故称。这里指悦耳的音乐。
⒁鬼磷:即磷火。夜间火焰呈淡绿色,旧时人有的认为它是鬼火。
⒂金缸:金属容器,古时用来作灯照明。缸,通“釭”。
⒃荼(tú):菜名,味苦。荠:菜名,味甘。
⒄象白:象的脂肪。一说即象鼻。白,古“鼻”字。驼峰:骆驼的肉峰。
⒅枫:即枫树,叶经霜变红,故称丹枫。荻:草名,其花白色,故称白荻。
⒆蜀锦齐纨:指四川出产的锦和山东出产的纨。纨,绢。
⒇华:古“花”字。
白话译文
东陵侯被废黜以后,到司马季主那里去占卜。司马季主问道:“君侯您要占卜什么事呢?”东陵侯答:“久卧在床的人总想起床,长期冬眠的动物想要醒来,长期郁闷的人总想要发泄。我听说蓄积太多就需要发泄,郁闷久了就需要通达,热得太厉害就需要吹风,堵塞到了极致就需要通畅。一冬一春之间,不会总是屈而不伸的,事物间总是一起一伏,没有去而不复的。我内心对此还是有疑惑,希望得到你的指教。”司马季主说道:“照你刚才这么说,说明君侯您已经很懂得事理了,何必还要来占卜呢?”东陵侯说:“我还是觉得我还没有懂得其中的奥秘,恳请先生就此好好开导我一下。”
司马季主这才说道:“唉!天道会亲近什么人啊?它只会亲近那些有德行的人!鬼神有什么灵验呢?鬼神只是靠人事才显示出灵验来!占卜用的蓍草,只不过是枯草,龟甲也只不过是枯骨,它们都只不过是物罢了。人,总比物要有灵性,为什么不相信自己而去相信物呢?况且,君侯您为什么不想想过去呢?有一种过去就有一种今天。因而,那些碎瓦断墙,曾经是过去的舞台歌榭,那些荒木断枝,也曾经是过去的玉树琼枝。今天在风露中哀鸣的蟋蟀和蝉,也曾是以往的华美的笙笛之音,幽暗的磷光鬼火,正是过去的金灯华烛,那秋日的苦菜和春天的荠菜,也正是过去的象白驼峰,那丹枫白荻,也是过去的蜀锦齐纨。以往没有的,今天有了,这并不为过,而以往有的,今天失去了也并非显得不足。因此,一日一夜之间,花开又花落,一春一秋之间,万物凋零又复苏。湍急的流水下必定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谷。这些道理,君侯您是明白的,那么您何必占卜呢?”
创作背景
元代末年,刘基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因受排挤,辞官归隐,写了一部寓言体散文《郁离子》,意在通过文中的艺术形象,对元末的暴政和世风进行批判。这篇《司马季主论卜》载于《郁离子·天道篇》,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寓言的形式,设为问答之辞,表达了鬼神何灵、变化不居的进步思想,阐述了一切事物无不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辩证观点。刘基“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明史》本传),对元末统治集团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郁离子》是他弃官归隐时的创作,思想上受到农民起义的影响,往往通过他所勾勒的艺术形象,从不同的侧面对元末的暴政和世风,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这里所勾勒的两个艺术形象,选择了暴秦覆灭后流落长安以种瓜为生的东陵侯召(邵)平为模特儿,以占卜之术闻名汉初的司马季主为核心人物,明确地指出“天道无亲,惟德之亲”,就寄寓了元末的反动政权也必然要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是非常明显的。
一切事物无不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是一个深邃的抽象的哲理。作者在尺幅之中,运用人们所习见的对比鲜明的形象,第一步说明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第二步说明它们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深入浅出,言近旨远,既以逻辑力量撞击读者的心扉,又以艺术力量打动读者的感情,一步一步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推理、去探索事物互相转化的规律,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东陵侯所罗列的九种现象,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抽象哲理,变为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自然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如睡久了想起来,呆久了想出去,闷久了想打个喷嚏,停蓄过多就要宣泄,郁积过度就要发抒,天太炎热了就会刮风,路阻塞了就要开通,没有委屈的东西长期不得伸展,没有直立的东西永远不会倒伏。这些都是人们所共有的生活经验,所习见的自然现象,用来说明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变化着,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位置上,不可能永远僵死在一种形态中。停滞了,僵死了,生命也就结束了。透过这些现象,人们自然容易从哲理的光辉中,思想的火花中,得到深刻的启迪。但开掘到这里,还没有阐明一切事物无不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辩证观点,所以作者又借司马季主之口,列举了六对互相转化的事物,来阐明过去的显赫必然要转化成为今天的衰败这个睿智的哲理。谁不知道:今天的碎瓦颓垣,就是过去的歌楼舞榭;今天长满荒草枯枝的原野,就是过去生长琼花玉树的园林;今天露蚕风蝉哀鸣的地方,就是过去凤笙龙笛演奏的场所;今天闪烁着鬼磷萤火的荒原,就是过去金灯生辉、华烛碍月的大厦;今天吃秋荼春荠的穷汉,就是过去吃象白驼峰者的后裔;今天长满了丹枫白荻的寒郊,就是过去生产蜀锦齐纨的闹市。然而“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一切事物都在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所以过去没有的,今天有了不为过;过去有过的,今天丧失了也很正常。那么,推而广之,一个政权,由兴盛走向衰落,甚至被异己的力量取而代之,也值不得大惊小怪,因为它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这显然是为新兴的革命力量的成长壮大在呐喊,在鸣锣开道,在提供理论的根据,因而是进步的,是积极的。
这篇文章以整齐的句式,铿锵的音韵,通过人物的对话,一层深入一层地阐明一个深邃而抽象的哲理,取譬浅近,论辩犀利;不但思想深沉,而且辞藻华丽,有情,有理,有味,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清人刘熙载说得好:“文章无论奇正,皆取明理。又说:“论事叙事,皆以穷尽事理为先。”《艺概·文概》)此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不息,就在于它能“明理”,能以“穷尽事理为先”。读了它,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屈原的《卜居》。《卜居》也是设为屈原和詹尹的一问一答,一连由屈原提出“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等十六个疑问,向尹请教,尹则以“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作答。这里也是设为东陵侯与司马季主的问答形式,首先由东陵侯提出“未究其奥”的一些问题,向司马季主请教,司马季主也是以“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作答。艺术的构思,篇章的设计,极其相似,而读者却不认为它是模拟,是屈赋的影子,因为它是从现实的生活出发,而又能提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给人极其深刻的思想启迪。
名家点评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六:疑元末旧臣不见用于新朝者,多有时命之感,以故设词以规调也。自首至尾,总是一个屈伸起伏道理。东陵候止觉得久废当用,而不念及既用当度,所以有疑。司马季主提出“君侯何不思昔者”一句,如冷水浇背,令人吃惊,才是和盘打算,妙法其中。抚今追昔一段,说得如许悲凉,富贵骄人之徒读之,便是一服清凉散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二:通篇只说得一个循环道理。吃紧唤醒东陵处,全在“何不思昔者”一句,以下总发明此意。世之人,类多时命之感,读此可以晓然矣。
作者简介
刘基(1311—1375),明朝军事谋略家、文学家。字伯温,处州青田南田(今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元文宗至顺四年(1333)进士,官至行枢密院经历,为执政者所嫉,弃官隐居青田山中,著《郁离子》以见志。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明朝建立后,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病逝。有《诚意伯文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9 08:0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