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读作:háo或hào)为现代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号和繁体字的“號”本来是两个字义的汉字。
文字源流
最初,号和繁体字的“號”本来是两个不同字义的汉字。
形声字。从口,丂声。《说文》:“号,痛声(即大声哭)。本义是哭声大叫。《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这里念háo。
形声字。从虎,号声。所见“號”字多是右形左声,西汉时或写作左形右声。本义是呼声大叫。《说文》:“號,呼也。”引申为大声哭叫。也引申为动物放声鸣叫和风吼,这里。由本义引申为召唤,以上读háo,由此再引申为号令、 命令、发布命令。由本义还引申为扬言、宣称。由号令义引申为称谓、给以称号、名称,由名称义引申为别号(本名以外的称谓)。由号令义还引申为记号、标志、口令、暗语。由动物鸣叫义引申为管乐器,如现代的军号、圆号。而这里读hào。
汉字简化
后来二字混同,一般传世文献中统一用繁体字“號”表hào、háo音字义。而后世的一些民间俗写中却都用“号”字。在宋代以来的通俗小说刻本中,“号”字使用已较普遍。 后来在新中国的规范汉字整理中,也统一使用“号”。
现代释义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
韵会》《正韵》𠀤同号。详虍部号字注。
(号)《唐韵》《
正韵》胡刀切《集韵》乎刀切,𠀤音豪。大呼也。《诗·大雅》式号式呼。《小雅》载号载呶。《传》号呶,号呼讙呶也。
又哭也。《易·同人》先号啕而後笑。《周语》夫妇哀其夜号也。而取之以逃于褒。
又鸡鸣也。《晋书·律历志》鸡始三号。
又《
广韵》胡到切,音号。名号也。《公羊疏》春秋贵贱不嫌同号。《注》通同号称也。《白虎通》春秋传曰:王者受命于王,必择天下之美号,以为号也。《周礼·春官·大祝》掌辨六号。《注》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
又《
夏官·大司马》家以号名。《注》鄕遂之属谓之名,家之属谓之号。
又《冢人》诏其号。《注》谓諡号。
又号令也。《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又号召也。《齐语》使周游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土。
又叶胡沟切。《
皮日休·悼贾文》临汨罗之漾漾兮,想怀沙之幽忧。森樛罗以蓊鬰兮,时逬狖以相号。 《集韵》本作号,又作唬。 毛氏曰:从口从丂,丂音考,俗从号,非。
又作号,𠀤俗字。号字从𧆞作。
字形书法
书写提示
字形对比
方言集汇
◎ 赣语:hau5
◎ 潮州话:ho7 ha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