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2020年5月15日),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
历史学家、
报告文学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
上海文史馆馆员。
人物生平
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951年,开始发表诗作。
1958年,开始发表科学小品。
1959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
碳的一家》。
1960年,成为《
十万个为什么》主要编写者之一,1961年完成《
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后从事科普创作,1979年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关心。
1963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同年8月25日与妻子杨惠芬结婚。
1979年3月,被
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获1000 元奖金。
1976年春,时任
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
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
1981年,叶永烈任导演的电影《
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
百花奖最佳
科教片奖。
1983年之后,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
1984年,出版《
小灵通再游未来》,之后又出版了《
小灵通三游未来》。
1984年后成为专业作家,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传记为多,人称“旧闻记者”。
2015年7月21日,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成立,叶永烈受邀担任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
2020年5月15日9时30分,叶永烈在
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
2021年5月15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
科普作家、纪实和
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落葬仪式在上海福寿园艺博苑举行,叶永烈长子叶舟及其至亲为他送行。
主要作品
叶永烈20岁开始写作,截至2018年1月,已经出版逾3500万字作品。
叶永烈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
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截止2023年已全部出版,约500万字。”
长篇小说
从2015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第一部《东方华尔街》,写当年“冒险家”的后代从美国重返改革开放的上海所发生的传奇故事;第二部《海峡柔情》,是上海、
台北双城记,写“海峡两岸一家亲”的故事;第三部《邂逅美丽》,是上海、
温州双城记,写民国时期动荡岁月的青春故事。这三部长篇小说每部45万字,分别从上海-美国、上海-台北、上海-温州的角度写上海,所以称之为“上海三部曲”。
长篇纪实文学
《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
星条旗下的中国人》《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
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
傅雷与傅聪》《梁实秋的黄昏恋》。
科普小说丛书
《十万个为什么》(合作)、《
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国福尔摩斯》《科学掠影》。
纪实文学集
《
叶永烈文集》(50卷)、《叶永烈自选集》(7卷)、《
红色的起点》《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江青传》《张春桥传》《
姚文元传》《
王洪文传》(现重编为《
四人帮兴亡(增订版)》)、《
陈伯达传》《反右派始末》《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
行走美国》《
行走俄罗斯》《
行走中国》。
中短篇小说集
《爱的选择》,散文集《叶永烈笔下风情》,杂文集《人才成败纵横谈》,寓言集《
侦探与小偷》,相声集《
圆溜溜的圆》等。
红色三部曲
《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与蒋介石》
科普
叶永烈科普全集
2017年8月17日,
四川人民出版社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在上海举行《叶永烈科普全集》(28卷)新书发布会。逾千万字、共28卷的《叶永烈科普全集》,是叶永烈科普文学创作最完整的一次汇集,包括科幻小说、
科学童话、
科学小品、科普读物、
科学家传记、科普创作理论等六大类内容。
传记
游记
获奖记录
人物荣誉
1979年,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香港“
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1989年,被收入
美利坚合众国《
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利坚合众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4年,受聘香港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会员。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2015年10月23日,《名人传记》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暨《名人传记》十大优秀作家颁奖活动在郑州举行。叶永烈获评《名人传记》杂志社“十大优秀作家”。2019年11月,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出炉,叶永烈获《科幻世界》40周特别纪念勋章。
作品奖项
《小灵通漫游未来》,科幻小说,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哭鼻子大王》(有同名电影),长篇童话,获
中国电影华表奖;《红绿灯下》,导演电影,获中国第三届电影
百花奖;《借尾巴》,获1982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报告文学,获1986年《
北京文学》奖;《梁实秋的梦》获1988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奖;《傅雷之死》获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奖,1998年获香港文学艺术中华金龙奖最佳传记文学奖;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生活故事
叶永烈和杨惠芬,是浙江温州同乡,都出身于书香门第,父辈之间有交情,算是“门当户对”。杨惠芬高中毕业后却因家庭出身不好未能跨入大学之门,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叶永烈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1962年8月15日傍晚,叶永烈来到离家大约十来分钟路的杨惠芬家“相亲”。
1963年夏,叶永烈大学毕业,分配在上海电表仪器研究所工作。8月25日,杨惠芬梳着一对乌亮的长辫子,穿着花衬衫、墨绿色长裤,在亲友的陪同下,来到叶永烈家,与之结婚。
1964年,杨惠芬调到上海工作,他们买下了桂林路漕溪567号这间仅有12平方米的小平房。从此,他们在这简陋的小屋里度过了16载寒暑,养育了两个孩子。业余时间,他们共同署名在《新民晚报》上连载的《元素小传》,其它散见于各报的几十篇科学小品也是他们合作写成的。可后来怎么却不见杨惠芬的名字。
“风暴”来袭,抄家,给叶永烈夫妇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叶永烈被迫去了奉贤“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直到3年后杨惠芬生第二个孩子时,叶永烈才承蒙“照顾”返回城区,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一边劳动改造,一边照顾妻儿。
1973年后,他陆续出版了10本书,当时取消了稿酬,叶永烈除得到一些样书外,买笔墨、买稿纸、买资料的费用都是他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当时,两个人菲薄的收入,要抚养两个孩子,还要供养两家老人,经济十分拮据。有时外出,饥肠辘辘,也舍不得买个烧饼吃。然而,在风风雨雨的洗礼中,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他们的爱情更加坚贞。
1977年,《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先后在头版头条或显要位置发表文章,称赞叶永烈在逆境中坚持创作,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光明日报》在配发的社论中还号召知识分子向叶永烈学习。叶永烈获得1000元人民币的奖励,并指示有关部门给叶永烈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促使他更好地进行创作。在方毅副总理的关心下,叶永烈搬进了漕溪新一套二室一厅的新居。在新居室里,叶永烈以每年出版10本书的速度写作。从科学幻想小说到科学家传记,从科学文艺转入传记文学,从冠军文学传记到音乐家传记再到政治家传记……在家里,杨惠芬是“总理”,柴米油盐酱醋茶,缝补浆洗,她几乎全部包揽;相夫教子、侍奉高堂;杨惠芬还是“秘书”,接待客人,接听电话,收发邮件;杨惠芬还是叶永烈作品的第一读者和评论员兼校对员。她不厌其烦地帮助叶永烈整理资料,抄稿描图,推敲校改。她总要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往往对他的创作颇有影响。 他们就像叶永烈在结婚20周年之际写给妻子的《长相知》一样:“长相知,不相疑。你信我,我信你。长相知,不相疑。同携手,求真理。长相知,不相疑。共白头,终如一。”
写作特点
中国作家里同时能把童书与历史纪实文学写得出色的作家并不多,因为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思维,在写童书的时候叶永烈是充满想象力并且带有
孩子气的,而写历史纪实文学的时候,他又是凝重的、具有
思辨力的。据说他给历史人物写传记选择标准之一是,传主得是“高知名度、低透明度”,在处理人物传记的真实性与可读性方面,叶永烈找到了专属于自己的
写作策略与表达空间。1500万字纪实文学作品的产量,为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了解诸多历史人物的一个入口。
作为一名作家,叶永烈在写作题材上的广度、写作领域的宽度、写作占位的高度上,都是值得研究的,他超凡的创作激情以及令人惊讶的作品产量,使得他与同时代作家显得不一样。这样的作家,以后恐怕很难再出现了。
对于多数读者而言,写了一辈子的叶永烈,写得最好的还是科幻小说与历史纪实文学。在世的时候,他已经打通了两种写作形式的边界,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话语方式。如今他告别了这个世界,给人的感觉是,他放下了笔,坐上了一辆
时空穿梭机,穿梭于无尽的科幻世界与永恒的历史天空。
写作习惯
九字方针
传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