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
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二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中国史传文学总体的变化大致可以概括为先秦的传记萌动、
两汉的古典辉煌、唐宋的
史传嬗变和
杂传繁荣、明清的传记趣味转向和现代传记内容形式的革新几个阶段。
我国史传文学产生的年代久远,可以追溯到历史文学的最初形态。和世界上其它国家一样,我国也存在着一个“传说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
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
后稷等,都是口头方式流传的。自从产生了文字,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被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还被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的材料。
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编写的国家,史籍丰富,起源很早,如《
左传》中所说的有《
三坟》、《
五典》、《
八索》、《
九丘》及失传的百国春秋,还有孔子修订的我国第一部历史典籍《春秋》。春秋战国时期,史籍编写空前发展,产生了《尚书》(
书经)、《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史官或史学家在编撰这些史籍时,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也不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他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意了情节与细节的生动,在描写人物时,突出了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这些史籍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
继承先秦史传文学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历史文学,是司马迁《
史记》。《
史记》突破了先秦史传以事为中心的
编年体形式,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以成熟的
传记文学开辟了我国历史文学的新纪元,为中国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继《
史记》之后,另一部传记文学名著是东汉
班固的《
汉书》,这是一部“包举一代”的
纪传体断代史,以
详赡的资料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各种人物的
精神风貌。其
文学性在总体上不及《
史记》,但一些人物传记中的历史事件也描述得
绘声绘色,历史人物刻画得也栩栩如生,如
晁错、
李陵、
苏武等人的传记,人物形象鲜明而传神,其艺术性并不比《史记》人物传记逊色。从《汉书》开始,就出现了文学性减弱而史学性加强的倾向,这不仅因为
班固的艺术才思不及
司马迁,而且还因为奉旨修史束缚了班固艺术才能的充分发挥。东汉后来又出现的《
东观汉记》,其文学性就越难与《
史记》相比了。中国以后的史籍,大多数沿袭《汉书》的体例,但注重的是史料的收集与史实的考辨,而不是辞采的精美与感情的充沛,文学性逐渐降低,这也是历史著作发展的必然结果。能重视并继承史传文学传统的,首先是那些杂史
杂传,其作者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修史,而是借史传的形式,向读者炫鬻
奇闻异事,比起史传来,它淡化了纪实性而增强了虚构夸饰。在《
史记》之前,已有《
穆天子传》、《
晏子春秋》等杂史杂传。司马迁的《
史记》问世后,为杂史杂传提供了更为成熟的艺术手段,于是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文学色彩的杂史杂传,如
袁康、
吴平的《
越绝书》、
赵晔的《
吴越春秋》、
刘向的《
列女传》、佚名的《
汉武故事》、《
蜀王本纪》等,其艺术特征已近乎小说。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韩愈、
柳宗元的
散传《圬者王乘福传》、《
张中丞传后叙》、《
柳子厚墓志铭》和《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段太尉逸事状》等,从清新的文笔和鲜明的形象塑造,为
传记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他文学名家如
白居易、
刘禹锡、
李翱、
李商隐等亦有佳作。这影响了宋代各体传记文学的普遍发展。如苏轼撰述的《司马温公行状》、
朱熹的《张魏公行状》等,开了个人传记文学长篇之先河。明代市民传记兴起,自
袁宏道的《
徐文长传》等,描写更为细腻真切,更贴近生活。
宋濂七十余篇小传性质的单篇传记,在展现多种人格模式上有新突破。清代传记以切中时弊,现实感强而独具特色,如
顾炎武的《
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生事》是宣扬民族情绪的反抗性传记文;
邵长蘅的《
阎典史传》是反映民族情绪的传统性传记文。清代
桐城派传记文学呈现出精致,但
传记文学总的处于停滞状态,清中叶后
戴名世《
画网巾先生传》、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等,均为流传后世的人物传记的名作。近现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交融背景下,传记文学以现代性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了质的飞跃。如
梁启超改良派传记文,
胡适的《
四十自述》,
郁达夫的《
日记九种》和《达夫自传》,
郭沫若的《
沫若自传》,
沈从文的《
从文自传》等。
讲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三国志演义》以及《开辟演绎》、《
东周列国志》、《
西汉演义》、《
东汉演义》、《
东西晋演义》、《南北史演义》、《
隋唐演义》、《残唐五代史传》、《大宋中兴传》、《
痛史》、《皇明英烈传》、《
续英烈传》、《
樵史演义》、《
梼杌闲评》、《
辽海丹忠录》、《
于少保萃忠传》、《
洪秀全演义》等古代通俗传统历史小说其实就是一种很明显很壮观的史传文学。
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报告文学,是现当代历史文学中一种最接近《
史记》传记人物艺术的新形式。报告文学把新闻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注入史传文学,为的是及时定义和回答人们在
变革时代对层出不穷的新人物事件的
经验和疑问。与时俱进的报告文学,如三十年代
夏衍的《包身工》、四十年代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着中国》、
萧乾的《流民图》和《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五十年代刘冰雁的《
在桥梁工地上》、六十年代末代皇帝溥仪的《
我的前半生》、七十年代
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
黄宗英的《
大雁情》、九十年代安顿的《绝对隐私》、
叶永烈的“
红色三部曲”等等,是中国史传文学传统在中国现当代历史舞台上的滥觞。
史传文学的特点: 1。寓褒贬于叙事中,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春秋笔法)2。以人物为中心,强调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人物刻画的方法一般有:(1)通过语言,行动等刻画人物形象 (2)在矛盾中突出刻画人物,例如《
史记·廉颇
蔺相如列传》中通过秦赵两国矛盾被蔺相如解决表现蔺相如的形象与成就,通过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分别表现出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
史传文学是文学范畴,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历史著作,从这个角度上说,《春秋》和《
左传》也都是史传文学。
《春秋》到《
左传》,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叙事技巧的进步,历史文献的增多,是《春秋》与《左传》繁简有别的主要原因。
《春秋》重在“书法”,讲究
一字褒贬。《
左传》以史传经,用历史资料映证经文内涵,与《公羊》《谷梁》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