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苏铁(Cycas taitungensis C. F. Shen & al.)是苏铁科、苏铁属植物。茎干圆柱状,顶端密被厚绒毛;干皮黑褐色,具宿存叶痕。叶约50片,一回羽裂;羽片直或近镰刀状,革质。小孢子叶球卵状圆柱形;小孢子叶窄倒三角形,先端具骤尖头。大孢子叶桔红色,被淡褐色绒毛,后渐脱落,不育顶片菱状圆形或近圆形;胚珠4-6,密被褐色绒毛。种子2-6,桔红色,干时带紫红色,窄倒卵状或椭圆状。
1994年,中国台湾的沈中稃博士、中央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的邹稚华副研究员、澳洲新南威尔斯国家标本馆的Kenneth D.Hill博士与
中国科学院的
陈家瑞博士共同研究采自内本鹿道路清水段的苏铁,初步结果发现产于台东的苏铁与产于中国广东的
台湾苏铁在形态上其实有相当的差异。于是决定需重新检视大英博物馆所典藏的1893年William Carruthers发表台湾苏铁时所依据的那份模式标本。结果发现该份标本的特征,与产于广东的苏铁完全符合,而与产于台湾的苏铁不同。如此台湾产的苏铁就变成从未发表过的新种,于是就将产于台湾的苏铁以其原生地命名为“台东苏铁”。
茎干圆柱状,高达5米,径达45厘米,顶端密被厚绒毛;干皮黑褐色,具宿存
叶痕。叶约50片,一回羽裂,长1.3-2米,宽20-40厘米;叶柄长15-30厘米,具刺7-14对;
羽片直或近镰刀状,革质,长14-20厘米,宽5-8毫米,基部下延,先端渐窄,下面疏被柔毛,边缘平或稍反曲,中脉上面绿色,近平坦,下面淡绿,显著隆起,横断面呈宽V字形。
小孢子叶球卵状圆柱形,长45-55厘米;小孢子叶窄倒三角形,长3.5-4.5厘米,宽1.1-1.5厘米,先端具骤尖头。
大孢子叶桔红色,长15-25厘米,被淡褐色绒毛,后渐脱落,不育顶片菱状圆形或近圆形,长7-14厘米,宽6-11厘米,边缘半裂,裂片每侧14-19,钻状,长2-4.5厘米;
胚珠4-6,密被褐色绒毛。种子2-6,桔红色,干时带紫红色,窄倒卵状或椭圆状,长4-5厘米,常疏被残存的绒毛,中种皮两侧常具不规则的2或3沟。
台东苏铁与
苏铁(Cycas revoluta Thunb.)外形相似,但台东苏铁的叶短,不或偶尔略扭曲,小叶的边缘明显反捲,可以区别。
雄花器发育至成熟需时三个月。二月初,小孢子叶原体出现。至三月初,小孢子囊始源细胞出现于小孢子叶背轴面。四月初小孢子囊内造孢细胞行多次细胞分裂后产生数百个小孢子母细胞,之后小孢子母细胞即行减数分裂产生小孢子四分体。至四月中旬,小孢子四分体已各自分离形成单核小孢子,之后形成二核花粉粒。
六月中位于珠心之花粉粒萌发。至七月底,珠心顶端之花粉管内具有一个体细胞,一个柄细胞,一个原叶细胞及一个管核。八月中授精,花粉管先端破裂释出内含精细胞之物质于藏卵器腔。游动精子于藏卵器内与卵结合产生合子。
雌花器起源于二月中,雌珠顶端产生雌毬花原体。三月初胚珠始原细胞出现于大孢子叶侧面基部表皮层下方。至三月底胚珠原体开始隆起,产生珠被原体与珠心原体。隆起之珠被间自然形成珠孔道。四月上旬珠心中央产生造孢细胞。至四月中旬一枚造孢细胞发育成一大孢子母细胞。四月中旬大孢子母细胞行减数分裂形成大孢子四分体,其中三枚退化仅馀最靠合点端之功能性大孢子。其后功能性大孢子开始行核分裂后产生自由核。四月中珠心内形成花粉腔。五月底,雌配子体内之自由核数量估计达数千个,而雌配子体珠孔端产生藏卵器始原细胞。藏卵器始原细胞经分裂形成两个初生颈细胞与一个中央细胞,六月初中央细胞再分裂形成一个卵及一个腹沟核。八月中卵授精。至八月底原胚开始发育。种子至隔年二月成熟。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濒危(EN)。
中国台湾林务局于1980年将鹿野溪下游地区设置为“台湾苏铁保护区”,再于1986年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告为“台东红叶村台湾苏铁自然保留区”,隶属于林务局台东林区管理处延平事业区第19、23及40林班。该地位处鹿野溪沿岸陡峭的山壁上,海拔高度300-900米,东西狭长7千米,面积共290.46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