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
四川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分类与地理研究工作至今。期间,1965~1971年在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工作,1965-1968年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
80年代初在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与Dr. Peter H. Raven合作研究柳叶菜科植物,90年代初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与Dr. B. L. Tuner合作研究豆科黄华属植物。在中科院植物所曾任研究室副主任,标本馆副馆长。现为《
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中美联合编委会秘书,中国植物学会苏铁分会理事长,
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幸存物种委员会委员与苏铁专家组成员,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名誉研究员等。1978~1981年主持全国濒危植物研究与保护项目。对上述科属的《
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
中国树木志》、《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西藏植物志》、《广西植物志》、《江西植物志》、《横断山区维管植物》等参加了编研工作。
提出喜马拉雅区系成分分别来自东西方向区系;首先提出综合地理单位,将植物分布的纬度与海拔高度按一定比值作为统一地理单位,从而使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与形态学相关性数量化。该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故被美国植物分类学会收入系统植物学专著第34卷专辑出版(1994),在国际上受到好评,1996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在主持全国
苏铁植物研究与保护项目中,将研究、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大大推动了我国苏铁濒危植物的研究与保护事业。1996年他成功地主持了我国召开的第四届国际
苏铁生物学会议。
发表论文约90篇,中英文著作6部,培养硕士3名、博士1名。作为第一作者和主要成员的研究成果,1项获中科院二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作为参加者的研究成果,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自1962年以来在青藏高原、西南、华南、西北、华北等21个省区进行了20多次植物野外考察,还在美国、欧洲阿尔卑斯山、南非、日本、澳大利亚等6国野外考察过植物,共采集植物标本约2万份,发现新种植物约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