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上古的文字。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汉字,如
甲骨文、
金文、
籀文。
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
骈文。在五四时期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讲对偶
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的骈俪文已经盛行于世,其文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
骈体浮华,仿《
尚书》文体作《
大诰》,以作为文章的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
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
韩愈、
柳宗元等人,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後》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後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
何景明说。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
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
蝌蚪文。凡是竹简
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仓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
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是甲骨文,又称“
契文”、“
甲骨卜辞”或“
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以便用最少的字承载最多的
信息量。
西汉时期,开始用纸代替竹简。当“纸”大规模使用时,
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後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後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
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後》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
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後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
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
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
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
非主流。
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和
曾巩。 “孔氏古文”,称后者为“史籀
大篆”。古文和籀文的分别是
地区性的差异。古文出于
壁中书,古人尊经所以放在籀文之前 ,其年代不一定比籀文早。许慎说:“至孔子书
六经,
左丘明述
春秋传,皆以古文。”又说:“壁中书者,鲁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坏孔子宅而得《
礼记》、《尚书》、《春秋》、《
论语》、《
孝经》。使用时间是不长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下令焚书,各地掩藏不一定都有
极早的
写本,一般总是当时的
通行本。即使有孔子所书六经也不过公元前500年。许慎说他所用的资料“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
毛氏,《礼》
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大约都是汉代古文经学家辗转摹写的。它和
小篆有差别,许慎从中采用了500多字,约合小篆的1/18。古文的特点,如一、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饰,礼、?作礼、弃,作出大胆的省简,都不是
原始汉字的形式,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王国维作《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有很好的意见。籀文行于秦可考而信。
古文经出于邹鲁儒生之手,也是事实。但是说有“
六国古文”则未免武断。当时“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政治上没有统一的政权,经济上没有统一的市场,不可能有六国共同使用的文字。王国维习于战国
纵横家言,以“合纵”与秦对立,不知道军事联合是一时的,
语言文字自发地统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各地发现
战国文字资料很多,如长沙
缯书、
侯马盟书、
温县盟书、江陵
信阳长沙
简策,以及平山县
中山国铜器、
新郑县韩国兵器等各种文字资料,但是找不出和《
说文》古文相同的“六国古文”。许慎所谓古文大约就是邹鲁(也许还有齐)儒生习用的文字。魏正始(240~248)三体石经中,首列古文,只刻成《尚书》、《春秋》(见图),即许慎所谓《书》孔氏、《春秋》左氏,和《说文》古文来源相同,字形偶有不同,可能是古书抄写中的讹误。这是研究古文的宝贵资料。唐代
陆德明《
经典释文》、宋代
郭忠恕《
汗简》、
夏竦《
古文四声韵》等,都保存一些古文经中的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