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结构可以被视作一种
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故事或叙事的顺序和风格被展现给读者、听众或者
观察者。理论家在描述一个文本的叙事结构时,会涉及结构元素,包括正叙、倒叙、插叙等。
介绍 —— 故事中的角色及其环境是如何塑造的; 合声 —— 以旁观者的语气描述事态或指示适当的
情绪反应; 尾声 —— 终止于叙事结尾并做终结注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
柏拉图最早提出叙事结构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中晚期,再次引起关注。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弗拉迪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和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试图论证人类叙事的
普遍性,发现其中深层的基本元素。当
后结构主义理论家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人宣称这种
深层结构在逻辑上根本不可能存在时,关于叙事结构的争论再次浮出水面。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在其著作《
批评的剖析》中,将叙事结构分为春、夏、秋、冬四种,他称之为“原型”。
冬对应于反乌托邦,例如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
一九八四》和
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
美丽新世界》。 春的原型对应于喜剧,也就是说,那些会将糟糕的局面导向快乐结尾的故事。如
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 夏的原型对应于乌托邦幻想,如但丁《
神曲》中的天堂。 秋的原型对应于悲剧,其中理想的情形走向灾难。例如《
哈姆雷特》、《
奥塞罗》、《李尔王》以及近期
好莱坞的《秋天的传说》都属于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