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作战,是指与
坦克作战的各种作战方式的总称,是反
战车作战的一种。常见的反坦克武器有使用高动能弹、
燃烧弹或
穿甲弹的火炮,
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地雷等。
发展阶段
起源初期
反坦克作战起源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自从1916年坦克在战场上出现之后,面对坦克的巨大威胁, 摧毁坦克的技术和战术成为迫切需要,作为一种战术形态的反坦克作战也随之应运而生。在一战时期,面对协约国军队的坦克部队,德国人发明了不少办法来对付这些“移动的喷火巨兽”。由于当时的坦克还远非一种成熟的作战兵器,它在战场上的目标较大,此外速度很慢而且装甲很薄,所以说它们很容易被平射的野战火炮所击毁。而德军步兵而言在实战中也发现,他们配备的用于远程狙击作战的经过特别设计的“K”型子弹可以击穿早期坦克的薄弱装甲,而这种碳化钨芯的子弹可以使用普通的毛瑟步枪或马克辛机枪发射;因此从1917年春开始,在西线作战的每个步兵都配备了5发K弹,而机枪手则配备了整整一条K弹弹链。在战争末期,根据德国最高统帅部的要求,毛瑟公司还生产了一种具有更好的穿甲能力的专用反坦克步枪;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二战期间
因为坦克是敌方在陆地上的进攻主力,所以军事战略家把反坦克作战纳入了几乎所有战争理论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包括步兵使用的坦克炮、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手榴弹,以及地面攻击机。反坦克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期间迅速发展,导致包括火箭筒、反坦克战斗工程、专业反坦克飞机和自行式反坦克炮等步兵便携式武器。苏联红军和德军都制定了打击坦克领导的进攻的方法,包括在纵深防御阵地部署静态反坦克武器,由反坦克障碍物和雷区保护,并由机动反坦克预备队和地面攻击机提供支援。
冷战期间
冷战期间,美苏等国都在考虑核战的可能性。虽然以前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保护装甲车乘员不受炮弹和爆炸伤害,但辐射的可能性出现了。在北约国家,在定义如何在不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情况下使用武装力量的理论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传统的作战机动理论正在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以了解如何在未来的欧洲战场上使用坦克领导的部队,即使有限制使用核武器的威胁。华约在大规模增加反坦克武器数量的同时,达成了机动作战的解决方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联军事理论家,如Vasily Sokolovsky(1897-1968)意识到反坦克武器必须通过变得更加机动来承担进攻角色,而不是卫国战争(1941-1945)中传统的防御角色。这导致了改进型制导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尽管西欧和美国也在进行类似的设计工作。
二战之后,由于坦克性能的提高,尽管普通火炮配用了破甲弹,但其反坦克的效果已难适应作战要求,只能作为一种拦阻射击的辅助手段,因而专用反坦克武器特别是反坦克导弹得到了重点发展。这一时期研制与装备反坦克武器的国家之多,品种和型号之多是非常罕见的。1950年代反坦克武器的发展,促进了坦克的发展。1960年代,火力、机动性、防护能力都有明显提高的第二代坦克装备了部队。但是美国通过研究发现,当时拥有的反坦克手段不足以抵挡苏联集群装甲的进攻,因此必须加强反坦克武器的研制。北约各主要国家,也更加重视新型反坦克武器的研制和装备。这一时期,不仅专用反坦克武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兼用反坦克武器也出现了新的进展,反坦克成员增多、威力也日益增大。
冷战双方还认识到轻型反坦克武器的效用,这导致步兵班使用的单兵携带武器得到进一步发展,而重型导弹则安装在专用导弹自行式反坦克炮上,包括专用反坦克直升机上,甚至更重的制导反坦克导弹从飞机上发射。设计人员还开发了新的炮弹种类,如顶部攻击炮弹,以及用来在区域内充满反装甲炸弹的炮弹。直升机也可以用来快速运送分散的反坦克地雷。
作战力量体系以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为主,加上坦克和轻型反坦克武器组成的远中近火力梯次配系和以反坦克直升机为主、
固定翼飞机为辅的的空中火力配系,形成了对坦克的立体合成的打击力量体系。有鉴于此,苏联前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于1976年说,坦克易受反坦克武器,特别是反坦克导弹的毁伤,未来作战将首先取决于能否压制敌反坦克武器,以便恢复坦克的作用。
现代战争
自1992年冷战结束以来,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面临的重大新威胁是远程引爆简易爆炸装置(IED),这些装置用于非对称战争和RPG-29和FGM-148标枪等武器系统中,这些装置可以击败反应装甲或炮弹装甲。这两种武器系统都使用串联弹头,第一级串联弹头激活反应装甲,第二级串联弹头通过高爆炸性反坦克(热)形装药击败炮弹装甲。
“上天”,作战空间向空中拓展
随着反坦克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空中反坦克的地位、作用日渐突出,逐渐形成了以
反坦克直升机为主、
固定翼飞机为辅的空中反坦克力量。
“入地”,作战空间向地下拓展
1970 年代以来,由于
空心装药和微电子技术在地雷上的应用,使
反坦克地雷的威力显著提高,达到了“一雷车毁人亡”,同时由于快速机动布雷技术的发展,
反坦克地雷已成为具有“进攻”作用的武器装备,成为对付集群装甲目标既经济又有效的有力武器。
作战方式
坦克是一种集火力、机动、防护性等特点于一身的武器。与之相对应的,反坦克作战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三种:
完全破坏:摧毁战车车体或杀伤内部人员。
武器种类
反坦克步枪
反坦克步枪,射击装甲目标的专用枪械。旧称战防枪。用于装备步兵,打击300米以内的坦克和装甲车辆,也可用于射击800~1000米以内的土木工事和火力点。
反坦克步枪是专门用来击穿车辆装甲的步枪,它最主要的攻击对象就是装甲目标。这种步枪从坦克刚出现的时候也同时投入到战场,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失去效用为止;因为随着车辆的装甲愈来愈厚,单一士兵所能携带的实心弹头已经无法击穿它们。至此反战车步枪被后来的锥形装药(shaped charge)武器取代,例如最为人所知的“Bazooka”反坦克火箭筒。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anti-tank gun)是一种弹道低伸,主要用于毁伤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特别是自行反坦克炮具有与主战坦克同等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性,价格比坦克便宜,重量比坦克轻,可为机动和快速反应部队提供强有力的反装甲火力。
反坦克炮,旧名“战防炮”、“防坦克炮”。它初速高、直射距离远、射速快、射角范围小、火线高度低,是重要的地面直瞄反坦克武器。但是,牵引型反坦克炮机动性太差,不具备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坦克对战时一旦首发未中,等待的就是被坦克击毁。而自行反坦克炮虽然具备一定机动性,可以转移,但装甲比坦克薄弱。因为它们的射程只有约5公里,撤退的时间不够,所以它们往往来不及撤退就被摧毁了。
反坦克炮是专门设计用来破坏装甲车辆的火炮,通常都能够高速发射穿甲弹。在二战初期,很少有反坦克炮的口径超过50毫米,当时常见的口径包括:德制和美制的37毫米炮、法制25毫米炮和47毫米炮、英制两磅(40毫米)炮、苏制45毫米炮。这些口径的反坦克炮可以击穿战前和战争初期各国几乎所有型号的坦克的装甲。
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反坦克炮口径的发展速度很快就跟不上坦克的装甲厚度了。德制的37毫米炮在苏联的T-34和KV系列坦克面前一筹莫展。各国于是开始生产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反坦克炮。到1943年间,各国的反坦克炮口径已经普遍达到了50毫米以上。一年后,随着东线压力的加剧,75毫米、88毫米、100毫米甚至122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纷纷被投入到战争中。
早期的反坦克炮属于轻型武器,炮组的成员可以轻松地推动火炮进行移动。但到了战争中后期,当反坦克炮口径逐渐扩大,重量逐渐增加,它们的移动能力也逐渐下降,使得它们在敌方火力面前愈发难以生存。此外,反坦克炮也很难为炮组成员提供任何保护。为了改善反坦克炮在机动力和防护力方面的缺陷,各国先后开发生产了驱逐战车。这种带有轻型装甲防护的自行式反坦克炮与那些固定式反坦克炮相比,威力大幅度提高。
二战结束以后,反坦克炮由于体型庞大、机动力差等缺点,发展逐渐停止。它的地位被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所取代。
反坦克手榴弹
反坦克手榴弹是一种用于攻击坦克和装甲车辆的手榴弹,其重量威力都大于普通的手榴弹。反坦克手榴弹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简单的高爆式到复杂的聚能装药式。为了增加威力,反坦克手榴弹常常被设计成带有粘性或磁性的,这样它们可以在被投掷后附着在坦克装甲上,在爆炸时产生最大效果。莫洛托夫鸡尾酒也是一种常用的反坦克手榴弹形式,但它只对战争前期轻薄装甲的坦克比较有效,在战争后期,除非使用者能够准确将其投中坦克的发动机,否则这种燃烧瓶对坦克就毫无用处。其它类型包括:英国N°74 ST粘性手榴弹霍赛姆反坦克手榴弹、80式反坦克手榴弹、俄国RPG43反坦克手榴弹、中国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弹、三式反坦克手榴弹等。
聚能破甲武器
轻型反坦克武器(可单兵携带)的发展是从二战开始的,其中的大部分都采用聚能破甲(HEAT,High Explosive Anti-tank)的原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德国的铁拳预装填无后坐力炮。
战争结束后,聚能破甲武器继续发展。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分别研制了超级巴祖卡和M72 LAW型反坦克火箭筒,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破甲弹 HEAT(High-Explosive Anti-Tank)破甲弹又称空心装药破甲弹,是以聚能装药爆炸后形成的金属射流穿透装甲的炸弹。也称聚能装药破甲弹,是反坦克的主要弹种之一。
破甲弹是基于门罗效应开发的化学能反装甲弹种,将锥型中空的装药 (常见药型还有半球型、喇叭型等) 在距离装甲板一定高度的位置起爆,以聚焦的高温高速射流击穿装甲板并对人员器材进行杀伤,因此也常称为锥型装药、成型装药、中空装药、聚能装药。通过合理设计装药形状和炸高(理论上的理想炸高为直径五倍)并加装金属药型罩,现代破甲弹的静破甲深度通常可达药型罩直径的五倍以上,破深随药型罩直径增大有所提高,但药型罩直径大于150mm时破深提高不明显。
现代一些破深超过1000mm的反坦克导弹应用的是串联破甲战斗部,对爆炸反应装甲有较好效果
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地雷(Anti-tank mine,简称“AT mine”),是一种用于破坏或摧毁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等车辆的地雷。与反步兵地雷相比,反坦克地雷通常拥有更多的炸药,并引信被改造成只会被车辆触发。
反坦克地雷有TNT炸药、引信、和发火装置组成,与反步兵地雷相比,反坦克地雷通常装填有有更多的炸药,被大于180公斤时的力量触发引信才可以引发爆炸,因为要防止人和汽车引爆。
二战中的反坦克地雷通常由步兵使用,主要用于破坏坦克履带使其丧失机动力,或击穿脆弱的底部装甲,对坦克乘员造成伤害。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研发出了多种新型反坦克地雷,使用更具威力的装药,采用聚能破甲形式,其中一些型号还具备攻击坦克顶部和侧面装甲的能力。
步兵近距离攻击
坦克对步兵来说仍然不是无懈可击的,尤其在巷战中。坦克体型庞大而且发出巨大噪音,非常容易被步兵发现、跟踪和偷袭。由于坦克乘员的视野范围受到限制,敌方有经验的步兵可以很容易地靠近一辆没有步兵掩护的坦克,而坦克的武器则很难攻击到靠近自己的敌方步兵。一旦靠近一辆坦克,步兵将获得很多攻击它的手段。步兵的火箭筒、手榴弹等武器有时很难击穿坦克最为厚实的正面装甲,但是通过靠近坦克,他就可以选择攻击相对脆弱得多的顶部、后部和侧面装甲。破坏坦克履带也可以对坦克造成机动力破坏。在二战中,苏军步兵有时会直接冲向敌方坦克,将汽油倒进坦克乘员舱里并将出口封死,把坦克乘员烧死在坦克中。
攻击机
从二战开始,
攻击机也成为重要的反坦克武器。因为顶部通常都是坦克最薄弱的部位,而且绝大多数坦克都并不具备很强的防空能力,所以使用飞机执行反坦克作战任务常常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从二战中著名的德国Ju 87俯冲轰炸机(斯图卡)、苏联IL-2攻击机到战后的美国A-10攻击机、苏联苏-25攻击机,使用的武器最早是采用铁壳炸弹,二战后期开始使用配备穿甲弹的航炮以及无引导火箭,在1970年代以后出现反战车导弹,攻击机在历次战争中的优秀表现使它赢得了“坦克杀手”的称号。
其他火炮
传统的炮弹对坦克装甲的效果十分有限。非穿甲弹一般只能通过爆炸产生的震波对坦克造成伤害。但是在过去三十年中,一种新的炮射导弹被发展出来。这种炮弹采用激光制导,确保能够准确命中坦克,并且其弹头采用聚能破甲战斗部(HEAT)而不是一般的高爆弹头(HE),对坦克的杀伤力大大提高。 此外,另一种新出现的反坦克武装是制导或非制导的攻顶导弹。当这种炮弹在坦克上空爆炸后,会向下散射出数个聚能装药的弹头,由于它们所攻击的是坦克顶部最薄弱的装甲,所以其中只要有任何一个或几个命中目标,就会对坦克造成巨大伤害。 这些炮弹都可以使用中型火炮(122毫米、152毫米或155毫米等口径)、大口径迫击炮(81毫米及以上)或导弹发射器射击。
汽油弹
二次大战中参战各方都有使用
汽油弹作为防守的武器,它对于阻挡轻坦克特别有效。1948年以色列和阿拉伯战争中的以色列、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匈牙利群众,都曾成功使用汽油弹阻止敌人装甲的前进。
坦克车的底部往往是防御最薄弱的的,当汽油弹在坦克的尾部燃烧时,可能令坦克的油缸爆炸。部分苏制坦克设有外挂油箱,很容易被从外面打开后点燃。当游击队在近距离以汽油弹快速突击,坦克车的灵活性不足应付,于是陷入被动。这亦是汽油弹在当时能成为成功武器的原因之一。
反坦克犬
反坦克犬或地雷犬是在被训练过的犬只的背上绑上炸药让他们跑到敌方的坦克底下。当犬只就定位后即引爆炸药来破坏坦克。
在二次大战期间苏联曾利用反坦克犬来对抗德军的坦克。不幸地是苏军放置食物在自己的坦克上来训练犬只,结果在战时这些犬只会偏好接近己方的坦克。此外,狗会避免接近移动中的坦克,而这种情况在战场上会造成敌我不分的伤亡。在1942年在一次犬只造成苏联坦克师被迫撤退后,地雷犬就不再被使用。
德军得知苏联使用犬地雷(Hundeminen)作为反坦克武器,在东线战场上他们以狂犬病为由射杀所见的全部狗。结果犬只变得稀少,犬只也不太可能造成严重的打击。
在战后,因反坦克方法的进步使反坦克犬走入历史。
反坦克直升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法国是第一个把反坦克导弹装备在直升机上的国家。1966年,第一种量产的专职攻击直升机AH-1眼镜蛇诞生。有些人认为直升机能够更加轻易地攻击坦克装甲最薄弱的顶部,所以
反坦克直升机的出现宣告了坦克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由于从反坦克直升机诞生开始,坦克与直升机之间还没有进行过势均力敌的对抗,所以要断言直升机和坦克孰强孰弱还为时尚早。但是无论如何,配备制导武器、火箭发射器与重机炮的反坦克直升机始终是坦克最大的威胁之一。坦克常常因为视角有限而很难发现直升机,而直升机则可以悬停在空中,从任何角度攻击坦克最脆弱的部分。此外,直升机所配备的制导武器的射程通常都大于坦克防空机枪的射程,这使直升机经常能够在坦克的火力范围以外发动攻击。这种对坦克的不利局面直到坦克用炮射导弹问世才开始改观。
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导弹是用于击毁坦克和其它装甲目标的导弹,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法国率先投入使用,继而在众多国家掀起研制高潮。其发展经历了三代,已经成为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导弹主要由战斗部、动力装置、弹上制导装置和弹体组成。战斗部通常采用空心装药聚能破甲型。 有的采用高能炸药和双锥锻压成形药型罩,以提高金属射流的侵彻效率。还有的采用自锻破片战斗部攻击目标顶装甲。
破甲威力主要用静破甲厚度和动破甲厚度表示,有的导弹战斗部静破甲厚度可达1400毫米。 动力装置通常指安装在导弹上的发动 机,用固体推进剂产生推力,以保证导弹获得所需速度和射程。在导弹飞行的不同速度段上,发动机推力不同,起飞段(亦称增速段)推力较大,续航段推力较小。有的反坦克导弹上安装两台发动机,其中的起飞发动机赋予导弹起始速度,续航发动机用于保持导弹飞行速度。有的只装增速发动机,导弹增至一定速度后便作无动力惯性飞行。还有的只装续航发动机,导弹射出发射筒后具有一定速度,由续航发动机提供保持这一速度的续航力。弹上制导装置是导弹制导系统的一部分,由弹上控制仪器、稳定飞行装置和控制机构等组成。其作用是将导引系统传输来的控制指令综合、放大,驱动控制机构,从而改变导弹飞行方向。寻的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制导系统全部装在弹上。弹体是具有一定气动外形的壳体,由弹体外壳、弹翼、舵和尾翼组成。多数导弹弹体头部为尖形或椭圆形,中间呈圆柱形,尾部是截锥体形。弹翼通常为十字形。弹体气动布局有无尾式、 正常式、尾舵式3种类型。无尾式弹体的弹翼兼作尾翼,舵在弹翼后缘,弹翼提供升力及稳定力矩。这类弹体结构简单,适合于弹身短的导弹,为大多数反坦克导弹所采用。正常式弹体的弹翼和尾翼分开,尾翼兼作舵,适用于弹身较长的反坦克导弹。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的X-7(小红帽)导弹(1944年9月研制成功,1945年生产,由于
法西斯的迅速灭亡,未能按计划装备部队),是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导弹。1950年代后,许多国家都开始研制反坦克导弹。最早正式装备部队的
反坦克导弹,是法国陆军1956年装备部队的SS-10反坦克导弹。此后,反坦克导弹得到了迅速成长,终于在1973年的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给了坦克一次狠狠的打击。在这次战争中,双方分别使用了大量的苏制 AT-3“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和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以色列损失的850辆坦克中,有25%毁于反坦克导弹。特别是1973年10月8日,以色列陆军的骄傲——第190装甲旅的120辆
M60坦克突向埃及第二步兵师的阵地进攻,遭到埃及步兵的顽强抵抗。埃及步兵使用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打击以军坦克。开战后仅两个小时,以军第190装甲旅便全军覆灭。这次战斗令全世界震惊,标志着反坦克武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于是,很多军事专家提出了“坦克过时论”,“陆战之王”宝座受到严重威胁。
新概念武器
子母弹与子母雷是1960年代出现的新武器概念——撒布
弹药发展的必然结果。1960年代提出了“应用子母弹将枪弹以适当密度撒布在较大范围内将是一项成功的措施”的概念。美国出于侵越战争的需要,立即将这种概念应用到杀伤
子母弹和
子母雷上,同时研究用于火炮上的远距离反坦克子母弹和用于飞机上的反坦克子母雷,1970年代初先后投入使用,不久,西德把这种概念用到火箭炮撒布反坦克子母雷上。
自海湾战争以来,反坦克武器作为坦克克星,在种类和性能上得到了很大的飞跃,给坦克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和威胁,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的普遍应用,使坦克处于多维立体的精确火力打击威胁之下,一时间将坦克挤到了战场边缘,给坦克的地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主要战法
埋设地雷,脚下使绊
采取大量埋设地雷的手段,达到限制敌坦克机动的目的。行动受地形限制是
坦克的主要弱点之一。在组织地雷埋设时,一是把埋雷与设障结合,增加坦克克服障碍的难度;二是把埋雷与火力结合,延长敌坦克在火力下的暴露时间,提高反坦克武器的命中率、毁伤率;三是预先设置与机动设置相结合。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单靠预先埋设地雷已不能适应反坦克作战的需要,必须与机动设置相结合。在战斗中机动敷设的雷场,其效果比预先设置的要大几倍。
远距离配置,以长击短
现代主要反坦克武器的射程和精度,特别是远距离射击精度,明显优于坦克。在反坦克作战中,要充分利用反坦克导弹的这一优长,将地面的反坦克导弹部署在坦克
有效射程之外的有利地形上,与空中反坦克导弹相配合,尽可能地在远距离上对坦克目标进行攻击。
隐蔽配置,以暗击明
现代反坦克武器的体积和质量大为减小,隐蔽性上比坦克更具优势。反坦克武器通常为防守者,占有地利。因此,将反坦克武器隐蔽配置起来,在暗处进行伏击,是反坦克作战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战法。
机动靠前配置,实施近身突击
将反坦克武器靠前部署,依托反坦克阵地,采取“阵前出击”、“阵内伏击”等机动灵活的打法,对敌坦克实施近距离的火力突击。
发展趋势
许多国家正重新审议反坦克武器发展战略,提高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性能, 改进现役武器效能, 并探索各种新概念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武器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提高杀伤效果和威力
提高轻型反坦克弹药的杀伤效果和威力、开发多功能单兵弹药是1980年代以来各国追求的目标。多功能弹药是一种同时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的弹药,它能根据目标性质,自动选择最佳毁伤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属性。如美国AMAW 83mm火箭筒配用的MK 118式高爆火箭弹,利用自动辨别目标物质密度的引爆装置,遇到硬目标能瞬时起爆,遇到软目标能延迟到目标内部起爆;美国AAI公司研制的反坦克、杀伤两用
火箭弹,内含钨合金箭形穿甲弹,已成为美国SMAW-D式 83mm火箭筒的新型主用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