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嵴龙
双冠龙科双冠龙属动物
双脊龙(学名:Dilophosaurus)是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6-7米,体形修长。它们的头上长有两片近似半椭圆形或战斧形的不规则形状的头冠,因此得名双脊龙。双冠龙长有许多细小而尖利的牙齿;前肢短小,后肢长而粗壮,用后肢行走,行动敏捷;尾巴长而有力,行走时能保持身体平衡。
生物学史
名称来源
双嵴龙(学名Dilophosaurus),又名双冠龙、双脊龙或双棘龙,是一属兽脚亚目恐龙,生活于早侏罗纪。它的学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双嵴蜥蜴”,因它的头顶有两个冠状物。双嵴龙常常被叫做双冠龙,也有时被叫做双脊龙或双棘龙,但双冠龙才是最为贴近学名原本含义的。第一个标本是在1954年所叙述,但直到十几年后才被命名为双冠龙。
考古发现
双冠龙的前三个标本是由古生物学家威尔斯(Samuel Paul Welles)在1943年夏天发现的。这三个标本被送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清理并架设,当时被认为是斑龙的一个种,威尔斯斑龙(Megalosaurus wetherilli)。
在1970年,威尔斯(Samuel Paul Welles)重回化石发现处并测定该地的年代,并发现了一个新的标本。这个新标本具有明显的两个冠饰,它才被确认是独立的一个属,被命名为双冠龙(Dilophosaurus wetherelli),中文译为威尔斯双冠龙。之后在1984年,他再次完整地重新描述双冠龙。
威尔斯双冠龙的一个标本,被发现脊椎有病理迹象,可能是因为受伤或被挤压,而肱骨则可能有脓肿的迹象。另一个威尔斯双冠龙的标本,右前肢非常粗状,但左肱骨异常小,可能是先天畸形或成长过程中发育原因。
在2001年,布鲁斯·罗斯柴尔德(Bruce Rothschild)等人发表一份兽脚类恐龙的压力性骨折研究。他们研究60个双冠龙的脚掌骨骼,没有发现压力性骨折的迹象。
形态特征
双冠龙身长约6-7米,体重达半吨。双冠龙的最明显特征是头上有一对近似半椭圆形或战斧形的不规则形状的头冠,这些头冠相当脆弱,不可能作为武器,可能是种视觉辨识物。
头颅骨的另一个特征是前上颌骨上颌骨之间有个凹陷区段,形成前上颌骨牙齿与上颌骨牙齿之间的缺口,类似棘龙科鳄鱼。它们的牙齿长,但齿根短。早期的假说根据这些牙齿特征,而推测双冠龙是食腐动物,因为前段牙齿不足以杀死猎物、咬起肉块。2020年一项研究表明,双冠龙拥有厚实的下颌骨,可以为双冠龙带来强大的咬合力,因此双冠龙是凶残的掠食者
近种区别
分布范围
双冠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被发现于美国亚利桑那州
生活习性
双冠龙为顶级掠食者远大于同地区第二大肉食恐龙——体重30千克的腔骨龙(与双冠龙同一地区的腔骨龙有时被视为独立属并合踝龙)。
当地最大的素食恐龙为莎拉龙,体重200千克,比双冠龙小得多,双冠龙可以轻松捕食莎拉龙。
双冠龙有涉水的脚印化石,双冠龙的吻部有一个凹槽,就像棘龙一样,所以有人推测双冠龙也吃鱼。
大众文化
双冠龙最早出现于1984年的科幻小说《Carnosaur》,一只双冠龙咬死一位英国议员。
双冠龙出现于1993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与同名原著小说《侏罗纪公园》之中。在电影版本中,双冠龙的颈部拥有可收缩的皱折,类似褶伞蜥,而且能射出致盲毒液,使猎物失明且瘫痪,类似喷毒眼镜蛇(化石表明双冠龙并没有这种行为)。电影版的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将双冠龙的体型缩减,成为身长1.5米,高度0.9米的小型恐龙。在电影的引述中则将这小型的双冠龙解释为幼年个体。
在《侏罗纪公园》的小说版本中,成年双冠龙的高度为3米长度为5米,没有皱折,但拥有毒性唾液,在咬伤猎物时派上用场。而公园的研究人员发现后,打算将它们的毒腺移除,但必须杀死这头双冠龙,而遭到公园的拥有者约翰·哈蒙德(John Hammond)所反对。
电视游戏帕拉世界》(ParaWorld),则参考双冠龙在《侏罗纪公园》中的形象。另一个以恐龙为主题的游戏《侏罗纪圣战》(Jurassic Wars),则将双冠龙描述成喷出有毒唾液,如同电影的叙述。
2003年的265集大型国产科普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恐龙时代》中,双冠龙同样被描述成会喷射含有剧毒强腐蚀性唾液的侏罗纪怪兽恐龙。
2009年的动画电影《冰河世纪3:恐龙的黎明》(Ice Age: Dawn of the Dinosaurs),也参考《侏罗纪公园》的有毒动物设定。
2008年发行的电视游戏《恐龙猎人》(Turok)则将双冠龙描述成中型的无毒恐龙。
电视节目《恐龙纪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中也出现了一条双冠龙,该双冠龙将一条近蜥龙杀死,并吓走一群并合踝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5:04
目录
概述
生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