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北京古都风貌的一个特征,
古城街道的独特景观。北京的牌楼多为街道、重要建筑的装饰物。北京的牌楼起自元代,明、清都有发展。
元大都的街道都是按坊建制,明清沿用。坊为居住的基本单位,基本是一个方块区域,为便于管理,一坊建一牌坊,坊是街道的标志。
牌楼,因其高耸飞檐起脊若楼台,故称,又名牌坊。古代叫绅楔、坊楔。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刻题字。牌楼按建材分有木、琉璃砖、石等结构;按建筑造型分有冲天式(柱出头)、柱不出头式;冲天式牌楼的间柱高出明楼的楼顶,此类牌楼多建于街道;不出头式牌楼的柱子不高出明楼的牌面,此类牌楼多建于建筑前;按结构类型分有一间二柱一楼、一间二柱二楼、三间四柱三楼、三间四柱七楼、三间四柱九楼、五间六柱五楼、五间六柱十一楼等(间,指柱与柱之间的通道;楼,是指飞檐起脊的顶部);按建筑地点分有街巷道路牌楼、庙宇衙署牌楼、陵墓祠堂牌楼、桥梁津渡牌楼、风景园林牌楼等。牌楼是
中国独特的建筑,它下面只有几根柱子,柱子上面却有楼式建筑。
北京多牌楼,牌楼是古都风貌的一个特征,是北京
古城街道的独特景观。北京的牌楼多为街道、重要建筑的装饰物。据记载,清末、民初时北京有牌楼60多座。北京的牌楼起自元代,明、清都有发展。
元大都的街道胡同都是按坊建制,明清沿用。坊为居住的基本单位,基本是一个方块区域,元时京城有50坊,明代、清代都是36坊。为便于管理,一坊建一牌坊,坊是街道的标志。明代京城九门外都有牌楼,《日下旧闻考》记载,正统四年“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完。
正阳门正楼一,
月城中左右楼各一,
崇文、
宣武、
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一。各门外立牌楼。”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存正阳门、
朝阳门、
阜成门牌楼。
北京著名的牌楼有
东四牌楼、
西四牌楼、
东单牌楼、
西单牌楼、
前门大街五牌楼、东长安街牌楼、
西长安街牌楼、
东交民巷牌楼、
西交民巷牌楼、帝王庙牌楼、
景山前街大高玄殿牌楼等。这些牌楼多在五十年代因妨碍交通而拆除。
东四牌楼、
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因牌楼而成了地名。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原各有四座牌楼,拆除牌楼后就简称“东四”、“西四”了。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原来只有一座牌楼,拆除牌楼后就简称“东单”、“西单”了。
我亲眼目睹了
前门五牌楼、西四牌楼的风采。我在前门大街学徒时常见五牌楼。后来在市行政干校学习时,在西四牌楼夹道欢迎
印度总理
尼赫鲁,他在西郊机场下飞机,由周总理陪同乘坐敞蓬汽车经过西四牌楼时,周总理曾举手向他介绍西四牌楼。
著名建筑学家
梁思成解放后力主保护北京牌楼等古建筑,为此疾呼、奔跑,但没保住,在拆除时他多次痛哭。
据笔者实地调查和掌握的资料统计,北京现存明清时期的牌楼有65座,其中有琉璃砖牌楼6座、木牌楼42座、
石牌楼17座。现存街道上的牌楼有6座,即
国子监街上的4座牌楼、朝阳门外
神路街东岳庙前的琉璃砖牌楼、
颐和园东门外的牌楼。现存清代前的牌楼中多集中在
皇家园林、寺庙中。
北海公园现有天王殿、
团城石桥(2)、半月城、智珠殿(4)、琳光殿(2)、引胜亭、濠濮涧等12座牌楼,颐和园现有东门外、
排云殿、
仁寿殿、
智慧海、
宝云阁、转轮藏、荇桥(2)、须弥灵境、新宫门、
谐趣园等11座牌楼,
香山公园有
香山寺遗址(2)、昭庙、欢喜地(2)、香雾窟、
勤政殿等6座牌楼。
碧云寺、
卧佛寺、
潭柘寺、
戒台寺、
地坛、
雍和宫、
居庸关及一些墓地等均有牌楼。
国子监地区是目前
北京牌楼较多的地方。国子监街上的四座牌楼建成于明代,造型独特,为“一间二柱三楼”垂花柱出头悬山顶式牌楼,外侧两座的匾额为“成贤街”(该街原名成贤街),内侧两座的匾额为“国子监”(在国子监门前)。除街上四座牌楼外,国子监内有一座琉璃瓦牌楼,国子监街东口、雍和宫门前有三座宏伟的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