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雷达的散射过程被看作光子与目标表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分布的讨论止步于对原子间距这一个参数的讨论,这种描述目标表面的原子分布的方式过于简单。常温下金属中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晶格结构整齐排列,以QRCS 概念为基础,对 QRCS 的解析表达式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并针对金属目标三种常见晶格结构下的原子分布对 QRCS 的影响开展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新结果。
对于传统雷达而言,目标可见性可由其雷达散射截面积来描述。然而,传统的 RCS 是在雷达发射大量光子, 并基于麦克斯韦方程推导出来的,这个概念并不适用于量子雷达这种只有少量光子照射的情况。基于杨氏多体散射 Marco Lanzagorta 推导了经典理论的反射定律,并提出少量光子照射条件下的 QRCS 概念。
将目标看作是若干按照一定规律分布的原子构成,光照射在目标上并散射的过程看为目标上原子的受激辐射过程,则探测器处的散射场就是目标所有原子受激辐射的光子所共同构成的。
QRCS 与目标各面元的入射角余弦值成正比,对于复杂目标而言不同面元于光源和探测器的相对角度不同, 这样的积分运算将进一步提高对散射截面计算的准确度。同时,在推导过程中保留了入射与散射角,这对双站或多站探测模式下的目标可见性计算提供了参考。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面元之间二次散射的问题,因此该方法仅适于讨论凸表面目标的量子散射。
雷达探测波长、作用距离、目标几何形状以及原子间距等因素对于目标 QRCS 的影响有所讨论。而在对于原子间距的讨论中,仅以一个数值描述原子间距大小并分析其对 QRCS 的影响是不准确的。目标表面金属的性能是由其晶体结构决定的,金属的晶体结构就是其内部原子的排列方式。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之为晶格,用以描述其几何特征的晶格常数包括晶格中三条棱边长 (α,b,c) 其夹角 (α,β,γ)。
在
元素周期表一共约有110种元素,其中80多种是金属,占2/3。而这80多种金属的晶体结构大致可以按照排列结构分为三种典型的晶格结构。其中包括非密置型结构体心立方晶格 (body centeredcubic lattice,bcc) 以及密置型结构的面心立方晶格(face centered cubic lattice,fcc) 以及密排六方晶格 (Hexagonal close-packed lattice,hcp)。
面心立方以及
体心立方晶格都是具有四方体的晶格结构,而
密排六方晶格是正六边形柱状结构, 由于排列方式不同,在原子半径相同时三种晶格具有不同的原子间距。波函数的相位中包含原子位置信息,不同的原子排列方式会对最终散射截面的计算产生影响。
发展光子晶体和
左手材料等功能介质对于设计新型全光、光电和光力器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可用来实现于自然界很难直接获取的一些特殊光学功能。
例如:完全单向的光学传输行为,这对推动光学
量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最近,人们利用运动原子晶格中源于多普勒效应的光学不互惠性和具有 PT 对称性且增益与吸收总体平衡的光学材料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预言和观测到了严重不对称的光学传输特性。
研究了一个全光量子控制的超冷原子晶格,其特点是每个偶极阱所俘获的原子均有高斯型的空间密度分布且与三个相干激光(探测光、耦合光和缀饰光)耦合成一个 N 型系统。结果发现,在合适的参数条件下,探测光极化率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是原子晶格位置的奇函数和偶函数。这意味着在没有增益只有吸收的情况下,获得了一种具有 PT 反对称性的光学势。进一步的理论计算表明:在这种 PT 反对称的一维原子晶格中,能够实现动态可逆的完全单向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