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女症(Misogyny)是指对妇女或女孩的憎恨或厌恶,通过惩罚那些拒绝女性地位低下的人并奖励那些接受的人来强化
性别歧视。表现在性别歧视、社会排斥、敌意、诋毁或贬低妇女、
性客体化、剥夺妇女的权利、对妇女的暴力、
父权制、
男性中心主义、男性特权等方面。
词语来源
英文中的Misogyny的词源是
希腊语μισογυνία(misogunia),由憎恶、仇恨(μισος)和女性(γυνε)组成,表达憎恶女性之意。
中文的社会、心理学科将Misogyny译为“厌女症”,将Misogynism译为“厌女主义”或“女性贬抑”,持有这种观点的“厌女主义者”英文为misogynist,网络用语也有“仇女”、“仇女癌”等词。
日文中,除了用假名音译,也可以用汉字词“女性嫌恶症”来表示。另有用和语おんなぎらい(女嫌い,意译为讨厌女性),女性主义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即著有《女嫌い》(厌女)一书。
产生原因
客体化和他者化
赛吉维克将不带性爱关系的男人之间的纽带称为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male homesocial desire),是指没有性爱关系,也没有爱慕关系的男性之间存在着的基于寻求认同、寻求地位所产生的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帮助男性确认了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即男性的
主体性确认。为了维持男性集团的这种主体性,就要通过镜面的比较,在此过程中将女性视为欲望
客体并加以蔑视。而为了保证男性集团中每位成员的主体性,他们严格打击
同性恋,因为同性恋是把同性男人视为欲望对象,会将男人从欲望主体变为欲望客体,而这样的行为扰乱了男性集团中的秩序。
萨义德提出:“把对方当作不可理解之物,将之从我们之中放逐出去就叫作他者化。”在生活中,他者化体现为
刻板印象和群体的划分。通过
客体化和他者化,女性被排除在了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逐渐产生了厌女症。
阉割焦虑
弗洛伊德假设
阉割焦虑是男性心理发展的基本元素。男孩害怕父亲会切断他的阴茎作为其对母亲的性欲及对父亲的敌意等
乱伦意念的报复。因此,弗洛伊德认为男性这种被阉割的恐惧是害怕女性的主要原因。然而,女性并不害怕男性的性器官,也不会把它当作使人伤残的危险性象征,因为女性已经被“阉割”了。
精神分析学派的史蒂芬斯认为阉割焦虑比其他理论更能解释男童对女性阴道气味的普遍恐惧及随之产生的厌女现象,即对女性及其缺陷与流血身体的“否定”或“否认”。在男孩对父母亲惩罚的想象中,母亲也想要惩罚男孩乱伦的冒犯想法。许多厌女者对于被肢解的和死亡的恐惧,均来自于女性无情的恶行。因此,男孩会通过蔑视、排斥所有女性事物的方法来否认这种恋母的愿望。
退化
退化理论主张所有儿童都曾经历过心理依赖,希望自己能与包容一切、源出一切的乳房合二为一,而男孩对于退化的愿望比女孩更强烈而矛盾。虽然与母亲相依偎能让他感到愉悦,重温婴儿的感觉,但他也将之视为堕落,因为退化也意味着男性化的消亡。所以男孩被这种矛盾感折磨,只能以否认退化的倾向来结束这种挣扎,即拒绝母亲,并带上厌恨、轻蔑女性的面具。
社会背景
1620年,英国出版了一部原始
女权主义戏剧《女仇恨者斯威特南》(Swetnam the Woman-Hater),该剧是对反女性作家Joseph Swetnam的批评,剧中以“Misogynos”代表厌女症。直到1974年,女权主义者Andrea Dworkin发表了批评女性仇恨的文章,才普及了厌女症这一说法。Dworkin认为这个词不仅包括仇恨或蔑视妇女, 而是在以暴力控制妇女并惩罚拒绝服从的妇女的做法 。厌女症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在宗教、神话、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厌女症的痕迹。在
古希腊,厌女症被认为是一种疾病,是一种反社会状态,因为它与他们对女性作为妻子和家庭作为社会基础的价值的看法背道而驰。
相关表现
1.文学作品中的厌女症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Politics)中提出,就性别而言,男尊女卑,男君女臣。他认为女性低人一等,并将她们描述为“畸形的男性”。在Cynthia's catalog中,Cynthia说:“亚里士多德说,男人的勇气在于指挥,女人的勇气在于服从;物质渴望形式,就像女人渴望男人,丑陋的渴望美丽;女人牙齿比男人少;女性是不完整的男性。”
卢梭在他的论文《
爱弥儿》(Emile)中写道:“总是为你强加给女孩的负担辩护,但无论如何都要强加给她们,她们必须从小就被挫败,她们必须被约束,无需花费任何代价来扼杀她们所有的幻想,让她们服从他人的意志。”
叔本华在他的作品中认为女性只有“微不足道”的理由与“生活在当下的动物”相媲美。叔本华关于女性唯一角色的论点本质上是通过
分娩来促进物种的发展,因此具有引诱和俘获男人的力量。他认为,女性的快乐是混乱和破坏性的,是她们缺乏道德和无法理解艺术等抽象或客观意义的表现。叔本华曾因他的文章《论女性》而被指责有厌女症,因为他在文章中表达了女性“天生就是要服从的”,因为她们“幼稚、轻浮、矮小”,他声称没有任何女人曾经创作过伟大的艺术或“任何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
《
诗经》对此的描述则是:“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
礼记》也有“好田(狩猎)好女者亡国”的告诫,警示诸侯们切不可因靠近女色而丢掉了江山。
2.社会
在社会中不难见到女性贬抑言论,常见的有对“
女司机”、“女博士”的
污名化,其根源可能是女性进入男性掌控的传统领域,挑战了大众观念,引发污名化,而大众媒体又助长了这种污名化。网络时代,作为
屌丝文化发祥地的
帝吧,就诞生过“黑木耳”一词,用黑木耳的形状及颜色隐喻女阴,指代女性,尤指“性生活混乱”的女性。在
海天盛筵事件中,更催生出“
绿茶婊”、“朝阳婊”等诸多贬义词汇。在台湾,有网民将任何他们认为不道德的女性称为“母猪”。
相关影响
厌女症会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暴力,
身体暴力包括厌女
恐怖主义和
家庭暴力,
心理暴力包括内化的厌女症、虐待和骚扰等。
1.厌女恐怖主义
厌女恐怖主义是一种极端形式的厌女暴力。在某些大规模杀人案件中,会将他们的杀戮解释为
反女权主义行为,是一种有权与有吸引力的女性发生性关系的态度,一种为被拒绝的感觉而寻求报复的愿望。自2018年以来,ICCT和START等反恐专业人士将这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描述为“日益严重的威胁”。
2.家庭暴力
大多数家庭暴力和亲密伴侣暴力针对的是女性,并且是男性所为。他们对如何做一个男人有严格、狭隘的观点,认为男人应该是强有力的,并且,在人际关系和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更有可能殴打、虐待、胁迫和性骚扰女性。另一方面,关于
男子气概的
平等主义观念通常会减少暴力行为。
内化的厌女症是指个人对自己和同性别的人采取
性别歧视行为和态度。经历内化厌女症的女性可能会通过最小化女性的价值、不信任女性以及相信有利于男性的性别偏见来表达它。女性在听到男性贬低之后在脑海中反复地浮现这个观念, 最终内化她们的内心的信念,并将厌恶女性的信念应用于自己和其他女性。美国的一项针对年轻女性的研究表明,内化的厌女症也与政治派别相对应。在接受采访的女性中,
民主党人士和独立人士的内化厌女症水平往往低于
共和党人。
常见问题
厌女症的表现是什么?
厌女症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厌女症最明显的表现在好色的男人身上,好色的厌女症男人大多喜欢娼妓,但他们的喜欢并不是把娼妓当作人来爱,只是喜欢对用钱买来的女人任意玩弄和控制,男人虽然蔑视女人,却又要通过女人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男人们对这个事实的怨与怒便是厌女症。男人幻想女人的价值是由男人的选择而决定的,可男人的价值不是由女人的选择而决定的,而是在男人世界里的霸权争斗中决定的。厌女症是绝不将女人视为与自己等同的性的主体,而是将女人
客体化、他者化,更直接地说就是歧视、蔑视。在女人身上表现为自我厌恶,但女人的自我厌恶可能是把自己当作女人中的例外,将除自己的女人他者化,从而将厌女症转嫁出去,为此她们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往上走,成为特权精英,女人被当作名誉男人来对待;另一种是向下退,自动退出女人的范畴,从而逃脱被估价的女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