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和体位性多汗
病症名称
压力和体位性多汗是指体位改变和侧卧位时一侧身体受压所产生的出汗反应,是多汗症的一种表现。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
原因
压力和体位性多汗的发病原因
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的症状之一。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
(一)发病原因
多汗症从发病原因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全身性疾病造成的,如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垂体功能亢进等)、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疟疾、结核等)和长期生病造成体质虚弱。只要这些全身性疾病得到控制后多汗的情况就能得到解决。二是精神性出汗,由于高度紧张和情绪激动造成,是因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内服一些镇静药(如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具有暂时性的效果,但有口干等副作用。三是味觉性出汗,属于另一种生理现象,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辣椒、大蒜、生姜、可可、咖啡)后引起的多汗,这种情况一般不必进行治疗,只须忌口。
(二)发病机制
多汗症主要是指小汗腺多个部位产生过多的汗液,常累及腋窝、掌跖和腹股沟,原因可分为神经性和非神经性,神经性是指神经反射的控制;除了局部热刺激外,非神经性是指周围性非神经性因素的作用――腺体水平的兴奋反应。
检查
压力和体位性多汗的检查诊断
多汗症主要根据多汗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结合客观检查,通常不难诊断。
1.根据出汗情况分为
(1)局限性多汗症:常始于儿童或青春期,男女两性均可发生,有的有家族史,可以持续几年,至25岁以后有一个自然减轻的倾向。局限性多汗症最常见的部位是掌跖和摩擦面,如腋下、腹股沟、会阴部。其次为前额、鼻尖和胸部。掌跖多汗可以持续性或短暂性,由情绪波动造成,没有季节区别,常出现手足发冷甚或发绀现象,日久可伴手足角化表现。腋部出汗可由于热或精神活动所诱发。腋下多汗是由于小汗腺过度活动引起,不像腋臭主要起因于大汗腺。
(2)泛发性多汗症:主要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广泛性多汗,像感染性高热病,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或口服退热剂以出汗来散发热量。其他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皮质及基底神经节、脊髓或周围神经的损害可以造成全身多汗。
2.根据产生汗液过多的原因不同分为
(1)神经性多汗症:
A.情绪性多汗症:由于受情绪刺激,乙酰胆碱分泌增多而产生多汗,同时性刺激后发生的皮层性或情绪性出汗是一种特殊类型。
B.掌跖多汗症:可见于各种族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大多数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开始发病,掌跖多汗不发生在睡眠和安静时,也不受热源刺激,掌跖多汗的病人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可有心动过速或尖波出现,这可能与血管舒缩不稳定有关。一般无局限性或系统性伴发病。
C.腋窝多汗症(axillaryhyperhidrosis):腋窝多汗症除热源刺激外,还有情感刺激而出现多汗,多与掌跖多汗并发,但腋部出汗无臭味,男性较女性出汗量大。
D.有皮层多汗症的其他疾病(otherdiseasewithcorticalhyperhidrosis):掌跖角化病、先天性厚甲症、隐性遗传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和甲髌综合征均可出现皮层性手足多汗症。常在兴奋或进食后出现,但有时热源刺激可发病,说明皮层下中枢特别热(下丘脑亦起一定作用)。
下丘脑多汗症(hypothalamichyperhidrosis):下丘脑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主要自主神经中枢,控制调节出汗。下丘脑造成多汗可见于以下几种病:
A.霍奇金病(Hodgkinrsquo;disease):以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三联征为特征,疾病早期出现盗汗,睡眠时体温突然下降与大量盗汗,以后出现波动热。
B.糖尿病多汗症(diabetesmellitus):有3种类型;严重的低血糖发作时出现的多汗;周围神经病时发生的上半身代偿性多汗症,下半身无汗;主要发生在面、颈部的味觉性多汗。
C.压力和体位性多汗症(pressureandposturalhyperhidrosis):是指体位改变和侧卧位时一侧身体受压所产生的出汗反应。
D.特发性单侧局限性多汗症(Idiopathicunilateralcircumscribedhyperhidrosis):是一种常见于面部或上肢的发作性局限性出汗。热、精神和味觉刺激均可促发,但以前者多见,出汗机制不明。
髓性多汗症:髓性多汗症(medullaryhyperhidrosis)由于传出刺激常涉及味觉感受器,故髓性多汗症又称味觉性出汗(gustatorysweating),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髓性多汗症两种类型。
A.生理性髓性多汗症(physiologicmedullaryhyperhidrosis):许多人在食入辛辣和香味食物及饮料后发生局限性出汗,以面部多见,特别是上唇和颊部单侧或双侧,以及头皮和膝部,一般在数分钟内出现,出现部位常伴有血管扩张,好发于年轻人,炎热气候多发,有家族遗传倾向。
B.病理性髓性多汗症(pathologicmedullaryhyperhidrosis):常累及一侧的耳前或耳下区域,程度不等,有3种临床类型:腮腺局部创伤或疾病所致;中枢神经疾病所致;如脊髓空洞症或脑炎;胸交感神经干损伤所致。髓核在3种类型中均起作用,但传入和传出弧有一定变异,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a.耳颞综合征(auriculotemporalsyndrome):亦称Krey综合征(Kreyrsquo;ssyndrome)在腮腺或耳前区手术、创伤和囊肿等病变损伤耳颞神经之后1个月~5年内出现,饮食、咀嚼刺激唾液分泌时,耳颞神经分布区发生局限性疼痛,血管扩张和出汗。其原因为耳大神经和腮腺同时受累,受损腮腺内再生的副交感纤维移行至神经远端,支配耳下区域的汗腺。鼓室丛(tympanicplexus)手术破坏,可消除本病患者的味觉性出汗。
b.鼓索综合征(chordatympanicsyndrome):由于下颌下腺附近的周围自主神经纤维损伤后,临床表现类似于耳颞综合征,发生部位在颏和下颌缘。
c.鳄泪综合征(crocodiletearsyndrome):是一种类似于味觉性多汗症的病变,常在面神经损伤后发生,不同之处在于患者出现味觉性流泪;起源于调节流泪和流涎的周围自主神经通路的误导或短路。
d.脊髓空洞症或脑炎所致的味觉出汗:可能由于迷走和舌咽神经的刺激,使控制出汗和流涎的髓核破坏所致;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有较广泛的出汗反应。
e.胸交感神经干损伤后髓核多汗症:可见于交感神经切除、肺癌、脊椎骨瘤、锁骨下动脉瘤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由于上纵隔内的交感链与迷走神经邻近,在交感神经干损伤后,迷走神经发出胆碱能性纤维至邻近的交感神经干节前纤维,患者常在进食或吞咽后出现面、颈、躯干和上肢的出汗反应。
(2)非神经性多汗症(non-neuralhyperhidrosis):不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而是腺体对热敏感的显性出汗;以及胆碱能、肾上腺素能等药物直接刺激汗腺而引起显性出汗,以及一些器官样痣(organoidnevus)和痣样血管瘤损害,Maffucci综合征、动静脉瘤、Hippdl-Trenaunay综合征、血管球瘤、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可出现局部性出汗,可能与受累部位的血管瘤有关。此外,冷性红斑(colderythema)在患者受冷刺激后,皮肤发生局限性红斑,剧烈疼痛和中心部位出汗,血管萎缩和肌肉萎缩,本病可能是由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所致。
(3)代偿性多汗症(compensatoryhyperhidrosis):由于某部位的汗腺受某种因素失治后,另一部位的汗腺发生代偿,以保持体温。常见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①糖尿病:继发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下半身无汗或少汗症出现代偿性多汗症。上半身(躯干为主)热刺激性多汗症,以夜汗常见。面、颈部味觉性多汗症。
②交感神经切除后,在颈部和胸交感神经切除后发生病理性、味觉性多汗症。
③夜汗,除了上述的原因可致多汗外,还可因心血管心内膜炎、淋巴瘤、甲亢、系统性血管炎嗜铬细胞瘤类癌综合征、撤药反应、自主功能失控状态、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出现夜汗症。
鉴别诊断
压力和体位性多汗易混淆的症状鉴别诊断
本症特点突出,非常好诊断,难于与其它病搞混。主要是继发性多汗症的病因鉴别,应依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做出判断。如糖尿病有血糖和尿糖化验的异常,脑部器质性病变应存在定位症状和体征。
继发性多汗症:有少数人是因为身体的疾病而造成出汗的增加,此种情况称为继发性多汗症,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内分泌疾病、精神疾病、以及更年期的内分泌失衡。
缓解方法
压力和体位性多汗的预防方法
尚无较好措施,主要是预防相关疾病。如有遗传性综合征背景,预防措施包括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放松心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4 17:50
目录
概述
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