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果榄仁
使君子科诃子属植物
卵果榄仁(学名:Terminalia muelleri Benth.)是使君子科、诃子属落叶乔木,单叶互生,常集生枝端,倒卵形,叶片下侧具腺体,全缘,先端钝,基部耳形或圆形。穗状花序,长或短于叶,花杂性,无花瓣。核果卵形或椭圆形。花期秋季。原产于澳大利亚。中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有栽培。适生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生于低丘及平原。粗生,喜光照充足,不耐荫蔽。喜温热气候。
形态特征
卵果榄仁是落叶乔木。单叶互生,常集生枝端,倒卵形,叶片下侧具腺体,全缘,先端钝,基部耳形或圆形。落叶时叶片转变成紫红色。根系广而深。
穗状花序,长或短于叶,花杂性,无花瓣。花白色,呈5角星状,幅6.8-7.2厘米。花丝白色,长0.82-0.85厘米,花药浅黄色,背着。花柱上端半透明,由色,下部浅绿色。雄花无梗,或雄花内子房退化而萼管狭窄成假的花梗,两性花无梗;苞片早落,萼管杯状,延伸于子房之上,萼齿5或4,镊合状排列;花瓣缺;雄蕊10或8,2轮,着生于萼管上,花盘在雄蕊内面,花盘上通常被髯毛或长柔毛,偶或无毛或近无毛,稀微发育;子房下位,长形,1室,被弯曲的长白毛;花柱长,单一,伸出;胚珠2,稀3-4,悬垂。果卵状,长1.7-1.8厘米,径1-1.5厘米,呈暗紫红色或蓝黑色。
生长环境
卵果榄仁生于低丘及平原。粗生,喜光照充足,不耐荫蔽。喜温热气候。无寒害。能耐较轻霜冻及短期3-5℃低温,不耐冰雪。对土壤水肥条件的要求不严。适生于肥沃湿润的酸性土。
分布范围
卵果榄仁原产于澳大利亚。中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有栽培。适生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
生长习性
叶芽生长
顶芽于去年冬季落叶前形成,灰褐色或暗紫色,近卵形,高0.6-0.7厘米,径0.3-0.4厘米,顶端的3-4枚不育叶微分离。4月上旬,日均温18℃上下时,芽顶端的一侧显纵裂缝。4月中旬。日均温20℃左右时,芽伸长,一侧展开,显2-3枚未展尚卷曲的不育叶,近卵状,高0.7-0.8厘米,径0.4-0.5厘米,浅绿色,稍被白毛。4月下旬初,日均温21℃上下时,不育叶脱落,芽未伸长,即展叶3-5枚,长2.5-3.2厘米,宽1.4-1.8厘米,赭色,被白毛,基部浅绿色,稍被白毛。4月末,同均温22℃时,叶盛展。芽伸长至0.5-8厘米。5月中旬,日均温24℃时,芽迅速增长,长达20-50厘米,展叶10片左右,较多集中顶梢,定形叶长10-15厘米,宽5-6.5厘米。8月中旬,又开始抽新梢,11月上间停止生长。叶片在上维持9-10个月,2-8月为主要落叶期。
花果生长
4月下旬至5月上旬,从新芽叶腋处,长2-7厘米的花序,花序上部着生40个左右的卵形小花蕾,径0.1-0.15厘米淡黄绿色,被白毛。5月中初,花蕾膨大为阔卵形,径0.18-0.22厘米,高0.24-0.27厘米。5月中旬末,花蕾膨为5棱形,径0.38-0.4厘米,高0.26-0.3厘米,仍被白毛。5月下旬,花盛开。开后2-8天,花冠转浅棕色至褐色,随即萎谢。6月初为末花期,此时每花序有1-2个发育成幼果,扁椭圆形,长1.0-1.2厘米,径0.5-0.65厘米,浅黄绿色,被白色短毛。6月下旬,果长1.4-1.6厘米,径1-1.3厘米。10月末,果成熟。熟后1月内脱落。
繁殖方法
卵果榄仁采用播种繁殖。
采种
成熟盛期用采种钩刀将果穗采下,也可以摇动树枝或用竹竿敲打,震落后在地面收集。
调制
采集后堆数日至数十日,果皮果肉软化后置水中搓擦,淘出果核,用作播种材料,通称种子。种子不宜脱水,在室内稍晾干后即可混沙贮藏,贮藏期一般为半年左右。
播种
种子无休眠习性。发芽时日均温需在20℃以上。未经处理的果实用于播种时,播前需用清水浸泡1昼夜。经过调制的种子,播前浸泡1-2小时或不作任何处理即可播种。播后3-4周胚根开始萌发,且发芽进程较慢,从始期至终期需要16-34天,发芽盛期不明显。不同年份种子的发芽率差异颇大。
栽培技术
卵果榄仁的种植地应选在有全日照或光照较为充足的地方。土壤只需排水良好即可。卵果榄仁具有很强的抗风能力,无需修剪也能形成抗风的通透树冠,因此每年无需大规模修剪。在冬季卵果榄仁应注意防寒。无主要的病害或虫害。
主要价值
木材:卵果榄仁作为木材,材质轻重适中,结构均匀,切面光滑,较耐腐,属优质用材,其木材宜在家具、建筑等方面使用。
观赏:卵果榄仁树枝呈假轮生,较美观。适于山腰下部造林及作城镇的绿化树种。卵果榄仁抗风性强,可孤植或列植于园路边观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18:0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