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话是青岛
方言的基础,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促成了方言中某些特有词语的产生。即便在即墨区17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不同区域的人们口中的方言也是各有特色。由于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大众
传媒的普及,许多
即墨方言已经被普通话的词汇所取代,不过有些词语依然在民间广为使用,即墨方言的词语中有大量的
明清时期词汇,这些特有的词汇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背景介绍
即墨区位于
山东半岛的最东部,部分地区沿海,是
青岛的市辖区。即墨话是青岛方言的基础,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促成了方言中某些特有词语的产生,同时特有的方音、事物名称等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语言来源
一、特有的物产、自然环境、习俗及人们的心理特征等产生了特有的词语
1、事物名称词。
即墨境内有一部分地区是
临海的,不临海的地区也靠海很近,海产品异常丰富,因此,反映水产业的特殊词语自然也非内陆地区的方言所具备。试以鱼类名称为例,即墨人对鱼的区分是非常细微的,常见的鱼类名称就有:鲤鱼、
青鱼、
鲫鱼、
梭鱼、
乌鱼贼(乌贼鱼)、
鱿鱼(体形较大的
枪乌贼)、笔管(体形较小的枪乌贼)、
刀鱼、鲐鲅(
鲐鱼)、
鲅鱼、
黄花鱼、
大头鱼、
扁口鱼、
面条鱼(
银鱼)、黑鱼、
沙丁鱼等等,约有十种之多。
2、颜色词。即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物产在当地人常用的颜色词中也有一定的反映。大家都知道,除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颜色词外,其它小类的颜色词在各地方中是很难统一的,这里固然有约定俗成的因素,但颜色词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自然环境、物产等的差异。我们来看
即墨方言中几个常用而特殊的颜色词:
①
海蓝色。这是即墨人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颜色词。这个词之所以常用,与当地所处的整个大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墨是个海滨小城,当地很多人以捕鱼为业,终日与海为伴,海的那种特有的蓝色是当地居民司空见惯的,这就使得这个表示颜色的词得到当地人的普遍认可。
②“虾酱色”。这也是当地比较通行的一个颜色词,这个词的由来跟当地盛产
虾酱密切相关。八十年代以前,即墨经济不是很发达,虾酱是当地人餐桌上主要的下饭菜,特别是冬季蔬菜比较短缺的时候,几乎是顿顿吃虾酱。大街上看到挑着两只铁皮桶卖虾酱的人到外都是,因此当地人对虾酱这种事物特别熟悉、也有着特别的情感,由此也就产生了“虾酱色”这一独特的颜色词语。
③“砖红色”。这个颜色词也比较常用,这是由于当地造房时基本上都是用红砖,人们对砖头的那种红色特别熟悉,“砖红色”这个颜色词就应运而生了。而当地人盖房很少使用青砖,也就没有相应地产生“砖青色”这一词语。
3、亲属称谓词。同大多数山东人一样,当地人是很重亲情的,强调“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这种方言里重亲情的特征在其亲属称谓体系上有一定的体现。例如:称父亲为 “爹”、“爸”,称伯父则为“大爹”、“大爸”,叔父则为 “二爹”、“二爸”。有的家族三代四代之内的同代人,全按一个顺序排下来,显得人丁兴旺,势力庞大。这种重亲情的特征还表现在对非血缘关系的亲属的面称上。对于姻亲,当面称呼要用血缘关系的称谓。妻子称呼丈夫的一切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称公公为“爹”、 “爸”,婆母为“娘”、“妈”,大伯为“哥”,小叔为“兄弟”,大姑为“大姐”,小姑为“妹妹”。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妻子的亲人也一律随妻子,称岳父为“爹”、 “爸”,岳母为“娘”、“妈”,等等。对于干亲,当面称呼也跟嫡亲完全相同,而不像其它地方有“妈”、“干妈”、 “爸”、“干爸”的区别。
4、其他词。即墨方言中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词语,这些词语与当地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试举两例来看:
①“瓜齑”。“瓜齑”其实就是指萝卜腌制的咸菜。齑本义是细碎的菜,常指调味用的葱、姜、蒜等碎末,后来也泛指酱菜。比如《楚辞·惜诵》:“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南宋陆游《秋兴》:“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对于《
惜诵》篇,有人认为是屈原的作品,大体意思是以前喝热汤被烫过,以后吃冷菜也要吹一下,比喻戒惧过甚,有点儿类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意味。对于齑,《
说文》也解释为细碎的菜。后来齑也引申为细、碎,比如踏如齑粉。对于瓜齑古书上更也不乏记载。元末明初
陶宗仪《
说郛》引北宋
张师正《倦游杂录》:“山东乡里食味好以酱渍瓜啗,谓之瓜齑。”南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瓜齑,萝卜之类”。
②“捞着”、“捞不着”。即墨人在表达获得某种机会或具备某种条件的意思时常用“捞着”这个词,如两个妇女闲谈到某家的日子比较富裕、舒适时,常说“这种好日子咱什么时候才能捞着过呢!”再如,一个年轻人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当地人就说“这个年轻人捞着了一个好机会。”反之,没机会、没条件的意思当地人们就用“捞不着”“没捞着”来表示,如“这种好日子咱这辈子是捞不着了。”“这个人一直没捞着机会。”这两个词的产生与流行可能与当地特有的海洋捕捞生活有关,因为很多年以前,当地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捞着”鱼虾就解决了温饱,“捞不着”鱼虾就得忍饥挨饿。也就是说当地人所有的生活希望都是从水里捞上来的,这种意思进而在生活中向其他方面拓展,只要是得到机会都可以用“捞着”来表示、得不到机会都可以用“捞不着”来表示。
独特之处
二、特定的语音、事物名称促进了当地某些习俗的产生
即墨话属于
胶东方言,语音有其独特之处。当地人往往靠着谐音的方法,把一些其它地方人觉得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产生了一批特殊的忌讳词和吉利词,从而促使一些独特风俗的产生。这些民俗主要表现在过年和婚庆时,在旧时使用得更为普遍。我们来看几个有趣的例子:
① “擎”在普通话中并不是一个十分常用的字,但
即墨人对这个字的使用频率很高。在他们的方言中,凡是“举”的意思基本上都用“擎”这个字来表达。例如,“把这根竹竿擎得高一点”、“把这张画擎起来让大家看清楚”、“把孩子擎头顶上”等等。但是在过年放鞭炮时如果想让人把竹竿举起来或让持竿的人把竿子举得更高一点,就必须说 “举起来“、“高举”,而忌讳说 “擎起来”、“高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当地人把 “ing ”和“iong”这两个韵母都读成““ing ”,“穷”字与“擎”字的读音完全一样,“擎起来”、“高擎”与“穷起来”、“高穷”的读音也就完全一样,所以当地人认为如果在过年时说“擎起来”、“高挚”是很不吉利的,会给新的一年带来晦气。
②即墨人过年时很重视祭祀,除了要在家中最显眼的墙上挂上一幅很大的“箸子”(取其谐音。也就是一幅画,上面写着家族中已逝的长辈的名字,表示迎接他们回家过年)外,还要在“箸子”前摆上一张大方桌,上面整齐地摆放着鸡、鱼、豆腐等供品。每种供品要插上一棵象征着生机盎然的绿色的蔬菜,这时,家庭主妇一定要注意万万不能粗心将“菠菜”插在上面。因为当地很多字的声调跟普通话的声调是完全不一样的。“菠”和“薄”两个字声调在当地完全一样, 所以“菠菜”听上去跟“薄财”的读音十分相似,人们认为插在供品上很不吉利。因此,很多家庭都插“油菜”,取其“有财”的谐音。
③当地人结婚时要在婚车的车门旁边放上一块用红布包着的石头,新娘下车的第一脚一定要踩在这块石头上,叫做“下车石”。他们在洞房的床(炕)前也要放上这样一块石头,新娘踏之以登床,叫做“上床石”。这一习俗是取其谐音“下车拾”、“上床拾”。因为在当地方言中,“拾”是生育的意思,“生孩子”叫做“拾孩子”,孕妇临产了叫“好拾了”,“生了个男孩”叫“拾了个小子”。生育诸词语用“拾”,乃是取其轻贱易养的意思。因此,“下车石”、“上床石”的真正含义是祝愿新娘早早怀孕,多子多福。
除了独特的语音之外,当地特有的事物名称也促使了一些民俗的产生。例如:醋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佐餐食品,吃饺子时如果缺少了醋,那将失去很多滋味。但当地人过年时吃饺子是一定不能蘸醋的,因为当地人把醋叫做“
忌讳”,过年时吃“忌讳”会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