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卫(拼音:wèi)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其古字形像四足环绕着城邑,本义为守卫。引申指守卫者,如门卫、侍卫。另引申指边远的地方。卫也指古代九服之一,或五服之一,等等。又为周朝国名,又作姓氏用字。
文字溯源
“卫”最早为会意字。图1是商代金文,像四只脚(“”)包围城邑(“囗”,读作wéi)的样子,周围四只脚像哨兵或卫士巡行所留下的足迹。从“卫”字的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四周是个“”字,表示四通八达的“道路”,中间是两个“止”字(“脚”的形象),有的甲骨文字形还将表示城邑的“囗”改成“”等(图2、3),从囗或从方义同,因为古人所作城邑均为方形。整个字形合起来就是表示“巡行守卫”之义。西周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大致相同,有的字形将下部的“止”写作字符A。小篆(图11)的形体趋向了线条化和繁化,变得更加复杂。较甲骨文、金文增加“帀”(音zā,许慎释为“周也”),隶定作“䘙”;隶变中,“帀”上的一横或有省去,“囗”下的“止”也或有省去,写作“衞”。“衛”“衞”两形一直并行发展。繁体“衛”字是由图10的小篆形体演变而来的。“卫”是现代通行的简化字,“卫”是现代群众创造的简化字,曾在解放区流行。其构造一说是由繁体字“衛”的中上部构件“𫝀”变化而来的。
许慎说文解字·行部》:“卫,宿卫也。从韦、帀,从行。行,列卫也。”段玉裁把对字形的说解改为“从韦、帀、行,行,列也。”并释为“从韦者,围之省。围,守也、帀,刎也。韦亦声。”朱骏声对“卫”从“韦”的分析是:“韦者,相背也。凡守御护卫之舍与御侮之人必向外背内,故从韦。或曰从围省,或曰韦声。亦通。”“韦”,上古音属匣母,微部;“卫”,上古音属匣母,月部,两者为双声字。其实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看,“”“卫”可以看成同一个字。“韦”字的甲骨文、金文从口或从方,从二止(趾)或三止(趾)。“卫”的甲骨文、金文作从行或省行,从二止或四止,从口或从方。两字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均模拟人(足趾)围绕城邑而行,像在城邑站岗放哨,以会保卫、守护之意。
“卫”本义均为“保卫、守护”。由“保卫、守护”之意引申指担任保卫、守护之职的人。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又《文公七年》:“文公之人也无卫。”
从防护一义引申,有“卫生”一词。现代人说的“卫生”一词是个医学名词,直译就是保护生命,意译就是维护健康。但在古代,“卫”也指“养生”,如《庄子·庚桑楚》里说的“卫生之经”就是指“养生之道”。当然“讲卫生”就是“讲清洁”,“讲清洁”就可以保护生命、增进健康。
在古代,“卫”由“保卫”还引申为一种“驻军的一种编制”,大约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称说时往往冠之以所在的地名,如“天津卫”(明代永乐年间设的“卫”名)、“建州卫”(在吉林东南)、“松门卫”(在今浙江)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后来有些古代的“卫”相沿袭就变成了当代新的地名。
据罗愿的《尔雅翼·释兽》记载:晋代的卫玠好骑毛驴,所以后世人称毛驴也叫“卫”。如《聊斋志异》中的“家人捉双卫来”是说家中有人捉了两头毛驴来。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行部】于岁切(wèi)
衞,宿衞也。从韦、帀,从行①。行,列衞也。
〖注释〗①从韦帀从行: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说,慧琳《一切经音义》引《说文》:“行列周匝日卫。”据此,则韦又当是声符。
说文解字注
“宿衞也”注:宫正,夕击〔⿰木厈〕而比之。注:暮行夜以比直宿者。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大郑云:庶子宿衞之官。后郑云:衞王宫者必居四角四中,於徼候便也。汉有衞尉掌宫门衞屯兵。
“从韦帀行”注:韦者,围之省。围,守也。帀,𠣘也。韦亦声。于岁切,十五部。
“行,列也”注:依《韵会》订,此释从行之意。行者,列也,今音读如杭,别於步趋之行。衞从三字会意。
广韵
于岁切,去祭匣 ‖卫声祭1部(wèi)
衞,护也。垂也。加也。亦州名,殷所都也。本衞国,为翟所灭,齐桓公伐翟,迁衞于河南。秦属东郡,魏文置朝歌郡,晋为汲郡,东魏为义州,周武改为衞州。亦官名《汉书》曰:“衞尉,秦官,掌宫门衞屯兵。”又姓,周文王子衞康叔之后,国灭因氏焉,出河东、陈留二望。又精衞,鸟名。《山海经》云:“状如鸟,白首赤喙,其鸣自呼,取西山木石以填东海。”于岁切。十三。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行部】卫
《正字通》俗衞字。
【申集下】【行部】 衞
《唐韵》《集韵》《韵会》竝于岁切,音熭。《篇海》:防也,捍也。《玉篇》:护也。《公羊传·定四年》:朋友相衞。注:相衞,不使为讎所胜。
又《尔雅·释诂》:垂也。注:营衞、守圉,皆在外垂也。
又《鲁语》:有货以衞身也。注:衞,营也。
又《康诰》:侯甸男邦采衞。《国语》注:衞,衞圻也。
又宿衞。《晋书·元帝纪》:禁衞严警。
又荣衞。《关尹子·七釜篇》:爪之生,发之长,荣衞之行,无顷刻止。
又精衞,鸟名。《山海经》:发鸠之山有鸟焉,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衞。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东海。
又国名。《诗》疏:邶、鄘、衞者,殷纣畿内地名,属古冀州,在汲郡朝歌县。
又水名。《书·禹贡》:恒、衞既从。疏:衞水,出常山灵寿县东,入滹池。
又姓。《广韵》:周文王子衞康叔之后,国灭,因氏焉。出河东、陈留二望。
又《集韵》:乙劣切,哕入声。范晔《灵帝赞》:微亡傋兆,《小雅》尽缺。麋鹿霜露,遂栖宫衞。
《篇海》:本作䘙。省作衞。俗作卫、衞,非。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首笔㇆(横折钩)在上半格,横段居中,竖钩段钩底在横中线下侧。❷竖笔在竖中线左侧。❸长横平直,宽于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4 08:07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