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英文:Rwandan Genocide),又称
卢旺达内战,发生于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
胡图族对
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有组织的
种族灭绝大屠杀,共造成80-1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相当于卢旺达总人口的1/8,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
事件过程
1990年,侨居在
乌干达的
图西族难民组织
卢旺达爱国阵线(RPF)与
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在周边国家的调停和压力下,1993年8月,卢旺达政府及爱国阵线在
坦桑尼亚北部城市阿鲁沙签署旨在结束内战的和平协定。即将到来的和平令卢旺达政府高层中的极端势力感到恐惧,他们逐渐对
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感到不满,认为他在与爱国阵线的谈判中让步太多。
1994年4月6日,载着时任
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时任
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
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两位总统同时罹难。该事件立即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
在当地媒体和电台的煽动下,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80万至100万人惨死在胡图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枪支、弯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绝大部分受害者是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
图西族的胡图族人,
卢旺达全国1/8的人口死亡,另外还有25万至50万卢旺达妇女和女孩遭到强奸。
同年7月,卢旺达爱国阵线与邻国乌干达的军队反攻进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击败了胡图族政府。200万胡图族人,其中一些屠杀参与者,由于害怕遭到图西族报复,逃到邻国
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今
刚果民主共和国)。数千人由于
霍乱和痢疾死于难民营。
2015年12月7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军方发言人卡松加将军(Leon-Richard Kasonga)宣布,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TPIR)所通缉且一直在逃的9名卢旺达大屠杀元凶之一拉迪斯拉斯⋅恩塔甘兹瓦(Ladislas Ntaganzwa)当天在北基伍省鲁丘鲁地区(Rutshuru)的基耶耶(Kiyeye)村被抓获,联合国驻刚果(金)人权联合办事处随即证实这一消息,并要求将恩塔甘兹瓦引渡给TPIR。
2019年1月,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卢旺达大屠杀纪念日正式名称改为“反思1994年针对图西族的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
主犯被捕
2020年5月16日,巴黎检察院发表公告称,卢旺达大屠杀主要嫌疑人
菲利希安·卡布贾(FELICIEN KABUGA)在经历了25年的逃亡后,在巴黎地区被逮捕。卡布贾原是卢旺达商人,涉嫌参与和推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已经被国际司法系统通缉了25年。现年(2020年)84岁的卡布贾用假身份生活在巴黎近郊的一间公寓中。
当地时间2023年5月24日,被控参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通缉犯
富尔根斯·卡伊希马(Fulgence Kayishema)在逃亡数十年后于南非帕尔(Paarl)被捕。据悉,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期间,卡伊希马在卢旺达一处天主教堂参与杀害了2000多名图西族人,自2001年以来一直逃亡。
事件影响
1994年的卢旺达内战和种族大屠杀,给
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大量逃亡邻国的
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反应
由于
美国在
索马里进行军事行动时出现意外“
黑鹰坠落”事件,因此美国并不想介入卢旺达内战。对此时任
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3月访问卢旺达时,在基加利机场对大屠杀幸存者发表讲话时婉转地表达了歉意。
比利时政府以10名比利时维和军人遭到杀害为由,撤出了全部在卢旺达的部队,并带走了所有的武器。
联合国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事件中表现消极。大屠杀发生的第四天,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投票,决定象征性地在卢旺达保留260名维和人员,职责仅仅是调停停火和提供
人道主义援助。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持续了近一个半月后,联合国才决定将联合国驻卢旺达援助团人数增加到5500人,扩大其行动授权,并说服其他国家参与救援。
法国在
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战医院,尝试收容难民。
加拿大、
以色列、
荷兰和
爱尔兰也提供了一些援助。
红十字会、
无国界医生等国际救援组织无惧炮火,到达当地,拯救平民百姓。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大屠杀发生前呼吁相关各方尽一切努力阻止大屠杀发生,并在大屠杀发生期间力求保持中立色彩,设立医院,运送物资,减少平民伤亡。
据估计,在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请求下,总共有7万人获救。屠杀过去后,数万名流离失所者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救助,并通过“重建家庭联系”项目澄清在卢旺达屠杀中失踪人员的命运,在1994年到1998年期间,约有48000名儿童与家人重聚。
国际纪念
联合国大会于2003年12月23日宣布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
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在2018年改名为“反思1994年针对图西族的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
2004年3月26日,时任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防止卢旺达大屠杀事件重演。同年4月7日,卢旺达举行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的全国性纪念活动,以哀悼大屠杀遇难者。
2014年4月7日是卢旺达种族大屠杀20周年纪念日。卢旺达政府组织主题为“纪念-团结-重生”的反思活动。活动自7日起持续百日,至7月4日结束。7日上午,总统保罗·卡加梅与多国政要来到大屠杀纪念馆敬献鲜花。卡加梅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一同点燃象征记忆和卢旺达人民坚韧的纪念之火。
随后,一行人来到和平体育馆参加纪念仪式。在为遇难者默哀后,人们以节目形式再现20年前的惨景,以及灾难过后卢旺达人重建国家的勇气与努力。潘基文在发言中说,发生在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是人类历史最黑暗的篇章。卡加梅说,大屠杀展现了人类残酷的一面,但是卢旺达展现了重生之顽强。
2019年4月7日,卢旺达大屠杀25周年纪念活动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拉开帷幕,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纪念活动在埋葬了25万名大屠杀遇难者的“卢旺达大屠杀纪念馆”开启。
卢旺达、
埃塞俄比亚、
乍得、
吉布提、
尼日尔和
比利时等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纪念馆为遇难者献上花圈。
2021年4月7日,卢旺达举行活动纪念大屠杀27周年,卢旺达总统卡加梅与夫人珍妮特在基加利出席大屠杀27周年纪念活动。
2022年4月7日,卢旺达全国各地举行活动纪念大屠杀28周年。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发表讲话指出,一些种族灭绝肇事者依然在逃,并谴责那些为嫌疑犯提供保护以及掩盖的行为。
2024年4月7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
基加利大屠杀纪念馆,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与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政要向大屠杀遇难者敬献花圈,随后共同点燃纪念火炬。火炬将燃烧100天,以纪念30年前那场百日惨剧。
法庭审判
过程
1994年年底,
联合国安理会在
坦桑尼亚的
阿鲁沙成立
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审判高级政府官员或军人。卢旺达政府则负责审判较低层级的领导人或平民。
自2001年以来,法庭在审理过程中仔细审查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超过160名证人的证词,法庭程序和实际操作繁琐,加上案件本身的复杂性,使案件审理历时长达10年之久。
结果
经过审判,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6月24日宣布,判处涉及卢旺达大屠杀案件的6名嫌疑犯25年到终身监禁,其中唯一被起诉的女性、卢旺达的一位前部长
尼拉马苏胡科(Pauline Nyiramasuhuko)及其儿子因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等罪名被判终身监禁。
尼拉马苏胡科(Pauline Nyiramasuhuko),1946年出生,卢旺达前家庭和妇女发展部长;1992年4月至1993年7月任卢旺达家庭和妇女事务部长;1993年7月任家庭和妇女发展部长;1994年前往
刚果(金);1997年在
肯尼亚首都
内罗毕被捕。
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发言人阿穆苏加:“(英文)尼拉马苏胡科与其儿子恩塔何巴利(Arsène Shalom Ntahobali)被法庭判罪,尼拉马苏胡科因犯有阴谋策划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包括消灭罪、强奸、迫害)以及严重违反《
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中的相关条款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她的儿子以类似罪名也被判处终身监禁,其他四人分别被判处25年、30年、35年和终身监禁。”
尼拉马苏胡科与其他政府成员1994年合谋在南部布塔雷地区“实施种族屠杀……她下令在布塔雷省办公室实施强奸”。鉴于这些罪行,以及考虑所有关联状况,法庭对她判处终身监禁。
尼拉马苏胡科面临11项种族屠杀指控,其中7项指控罪名成立。她的儿子阿尔塞纳・沙洛姆・纳塔霍巴利作为同案被告,因种族屠杀、种族灭绝、强奸、煽动强奸等罪名被判终身监禁。
事件争议
在卢旺达总统
保罗·卡加梅再次指控
法国“参与”了1994年造成80万人死亡的大屠杀之后,法国周六决定取消参加纪念卢旺达种族大屠杀20周年活动。
这一决定标志着两国间因猜忌而恶化的关系再次受阻,尽管双方在2010年曾和解。双方争执的关键在于法国及其军队支持卢旺达胡图族政权的问题,而该政权是针对图西族大屠杀的罪魁祸首。
卡加梅总统在即将出版的《青年非洲》周刊的访谈中谴责
法国和
比利时“直接参与种族大屠杀的政治筹划”,“法国甚至参与行动”。
他指控1994年6月在
联合国授权下部署在卢旺达南部开展“绿松石行动”的法国士兵是发生在1994年4月至6月间大屠杀的“同谋”,而且还是“积极参与者”。
法国外交部发言人罗曼·纳达尔强调说,“法国对无法参加纪念种族大屠杀20周年活动深感遗憾,因为它一心想参加纪念受害者活动,并与卢旺达百姓一起哀悼”。
2014年4月7日,卢旺达纪念大屠杀发生20年,时任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等出席纪念活动。只是因与法国“意见不合”,卢旺达禁止法国大使出席活动。
影视文化
卢旺达饭店
《
卢旺达饭店》是一部
英国、
南非、
加拿大、
意大利于2004年共同拍摄的电影。该片由真人真事所改编,以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Paul Rusesabagina)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故事。(详见“
卢旺达饭店”词条)
四月的某时
《
四月的某时》是美国和卢旺达联合制作的影片,剧情描述了奥古斯汀(Augustin)兄弟及其家人与朋友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期间所遭遇的种种。(详见“
四月的某时”词条)
杀戮禁区
《
杀戮禁区》又名《猎犬》,是一部由英国和德国合拍的反映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位白人牧师及一个年轻教师是如何利用破旧的学校收留和保护难民的故事,但最终他们未能保护所有的人。与以上两部影片不同的是,这是一部站在白人的视角描述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电影。(详见“
杀戮禁区”词条)
后续报道
2019年4月7日是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事件25周年。在这场大屠杀当中,约有9.5万名婴幼儿侥幸存活却成为孤儿。如今,这个特殊的群体已长大成人,由于年幼尚不记事,不少卢旺达的遗孤迄今为止对自己的生日、姓名、亲生父母、家庭住址等一切
一无所知。在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部分遗孤幸运地融入新的大家庭。在卢旺达,一些公益机构效仿国外的互助模式,设立了如同“青年村”一类的公益场所、专门接纳孤儿,村内一些家庭有十多个孩子,他们将养父母称为“爸、妈”,在“兄弟姐妹”的相互慰藉下抱团取暖。一些遗孤已经渐渐走出阴霾,树立了积极的人生目标: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2020年5月22日,据法新社援引
国际刑事法庭(MICT)说法,卢旺达大屠杀的主要嫌疑人奥古斯丁·比西马纳(Augustin Bizimana)已于大约20年前去世。
2020年8月,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幸存者发起一项线上请愿活动,要求法国一家出版社停止出版《赞美血》(In Praise of Blood)。因为该书否定大屠杀事实的书籍。这本书法文版作者是加拿大作家朱迪·里弗(Judi Rever),预计由法国马克思·米罗(Max Milo)出版社于2020年8月底发行。
2021年5月27日,法国总统
马克龙在卢旺达首都
基加利承认,
法国对1994年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负有责任。
2021年9月,路透社报道称,卢旺达大屠杀策划者
泰奥内斯特·巴戈索拉当天已于马里监狱去世。
法新社图卢旺达1994年种族灭绝事件的最后一名主要逃犯日前被证实已死亡。
普罗泰斯·姆皮兰尼亚(Protais Mpiranya)是前卢旺达陆军总统卫队指挥官,因参加1994年卢旺达的种族灭绝而被通缉。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022年5月12日报道,一队多年来一直在追踪他下落的联合国调查人员证实,他们在津巴布韦的一个坟墓中发现了他的遗体,证实他已于2006年死亡。
当地时间2023年5月24日,被控参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通缉犯富尔根斯·卡伊希马(Fulgence Kayishema)在逃亡数十年后于南非帕尔(Paarl)被捕。
2023年5月,据法新社报道,联合国调查人员25日表示,因参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而被通缉的四名在逃要犯之一菲尔让斯·卡伊谢马已在南非被捕。
当地时间2023年6月9日,南非一检察官发言人埃里克·恩塔巴扎利拉(Eric Ntabazalila)在开普敦法庭外表示,被控参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通缉犯富尔根斯·卡伊希马(Fulgence Kayishema)在南非面临54项与欺诈和移民犯罪有关的指控。
当地时间2023年6月20日,被控参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嫌疑人
富尔根斯·卡伊希马(Fulgence Kayishema)放弃保释申请,并在
南非申请政治庇护,他在南非正面临54项与欺诈和移民犯罪有关的指控。卡伊希马否认在种族灭绝期间参与了任何暴力活动,但表示他对大屠杀感到“抱歉”。卡伊希马仍被拘留,案件被推迟到8月18日进行进一步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