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利战役,是葡萄牙人与安哥拉人之间的一场战役。1681年,塞奎拉上尉率领的葡萄牙军队与马汤巴国王弗朗西斯科在卡托利交战,两败俱伤,塞奎拉和弗朗西斯科都战死。
葡萄牙人介入
早在近代开启之前,大部分
西非地区的居民都生活在部落联盟状态。后人所熟悉的那些国别名称,在当时并不被任何本地人所知晓。直到
葡萄牙人在15-16世纪之间介入,绵延不止的
刚果河流域才被迫出现原始的国家建构。其中,居于北方的
刚果王国出现最早。其上层普遍改宗
天主教,并与
罗马教廷和部分
欧洲国家保持外交联系。至于更靠南面的
安哥拉,则在这方面要滞后50-100年时间。无疑,被后人确立的现代国家称谓,其实都源自殖民者的观察视角。
当然,无论刚果还是
安哥拉,都在最短时间内出现了分化。靠近沿海的部落
贵族,因地利优势而占得先机。他们作为早期黑奴贸易的中间商,吃到了一大波时代红利。但也因此容易和希望扩大进货渠道的
葡萄牙发生冲突,并爆发过数次战争。类似现象其实也在世界各地都有浮现,差别仅仅在于时间和最终结局。率先开化的沿海派系,完全可能为垄断而与欧洲势力爆发战争。稍晚接触的内陆集团,则可能迅速成为外部势力的扶持对象。
这个现象在开化更晚的
安哥拉又出现了变数。由于沿海的
恩东戈王国长期被用于衡制
刚果人,所以没有与葡萄牙方面爆发过太大冲突。相反,倒是内陆的马坦巴王国(
马塔姆巴王国)为求生存,不断尝试向富起来的沿海发展。甚至出现过
恩津加女王这样的铁杆强硬派,通过内部高压手段掌握两个王国政权。再对外联络抵达不久的
荷兰势力,意图将早先建立的
葡萄牙据点都瓜分干净。只是荷兰自己很快就陷入英法所施与的本土危机,造成争夺海外领地的力度减弱,才让重新独立的葡萄牙有余力收复失地。
马坦巴的新国王
1681年,恩津加女王早已过世,他的继承人也在内战中脱颖而出。新的国王弗朗西斯科是前任女王的侄子,同样信奉
天主教并拥有欧洲化的名字。为了能继续获得经济发达的沿海,就不可避免的发动战争。由于安哥拉人先前已有击败欧洲军队的记录,所以对白人士兵不再感到畏惧。哪怕大部分武器没有提升,也已具备进有行大规模纵深防御的组织能力。所以,整个
西非的战争规模、强度和烈度都有史无前例的加强。殖民者的小规模守备队,已不可能轻松搞定那些旧式的纯部落武装。
此外,这个阶段的葡萄牙西非殖民地在人员构成上也有了变化。由于许多
亚洲的据点被
荷兰人夺取,位于新大陆的
巴西就成为里斯本宫廷最重要的海外属地。那些移民与
印第安土著的混血后代,依然需要增加人力去维持种植园经济。来自西非的
黑奴便是最可靠且廉价的增产保障。于是,诡异的现象开始在大西洋两岸出现。不少来自巴西的士兵登陆黑非洲,替代过去的母邦殖民者,为自己的新大陆经济圈服务。因此,葡萄牙人在这个阶段也变得更加奋进好战,不惜与任何强者发生大规模碰撞。
两军对阵
当马坦巴军队西进的消息传来,位于沿海的首府
罗安达当局也立刻展开行动。由于意识到弗朗西斯科国王的军队规模过万,他们也从本地和北面的刚果招募出同等数量士兵。此前曾在内陆得胜的塞奎拉上尉,也奉命带530名葡萄牙-巴西步兵和37名骑兵压阵。就和往常一样,这些人马才是葡属西非的军事力量核心。
9月4日,10000多人的马坦巴军队逼近恩东戈王国的核心位置,却在距离都城3天路程的卡托利被对手截住。由于是在内战中靠武力上位,弗朗西斯科不像前任女王那样富有耐心。他放弃了曾让殖民者头疼不已的游击+堡垒群战术,转而期望以正面一击解决战斗。因为此类君主往往外表强势而内政堪忧,非常害怕长期冲突给自己带来巨大隐患。加上不是本土交战和敌军数量众多,自然无法重拾先祖的那份从容。当然,由于学会了骑马,马坦巴军队也出现了此前西非地区所不存在的本土骑兵。
塞奎拉上尉的部署则非常程式化。以火枪手为主的葡萄牙-巴西步兵,已提前构筑好土木工事,并由少量轻型火炮支援。除了装备戟、短矛和盾牌的基层军官,还有一些坚持使用弓箭的印第安土著仆从。阵地的两侧是大量应征的刚果-恩东戈土兵,使用的武器从火枪到冷兵器是应有尽有。后方还有数量微不足道的骑兵策应。
激烈的战斗
双方的交战从黎明前开始,并迅速演变为全面大战。由于数量庞大,马坦巴人的冲锋几乎数次撕碎葡萄牙-恩东戈联军的阵线。长期的内陆生活环境,让他们的武士在斗志和体力方面都强于沿海邻居。因此,能在武器不占优的情况下打出更好表现。面对火力强大的葡萄牙炮兵阵地,也以人海战术发起连续不断的冲锋。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塞奎拉,就在这天的厮杀中阵亡。至于来源复杂的非洲盟军,更是无法在如此高强度的战斗中坚持太久。
好在马坦巴军队的武器实在太过滞后。作为新进精锐的骑兵,更习惯以弓箭+斧头作战,缺乏欧式骑兵的冲锋能力。因此,当葡萄牙对手能策马完成短距冲刺后,他们的反击往往会被防御火力给迅速遏制。最后,哪怕内陆部族已完全获得战场优势,也无法攻克被逐渐包围的炮兵阵地。激战中,勇武好斗的弗朗西斯科也被葡萄牙人击毙。缺乏大规模作战经验的马坦巴人,就因领袖的身亡而迅速失去斗志,双方重新回到大规模对峙状态。
两败俱伤
双方关于这场战役没有留下伤亡记载。但总数超过20000的交战规模,已被认为是当时黑非洲地区的最大规模冲突。两败俱伤则无疑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因为马坦巴王国在此后就马上停止了入侵行动,而葡萄牙人和盟友也在原地留守30天后选择主动撤退。
难得的和平
弗朗西斯科国王的妹妹维罗妮卡,在当年成功继承了马坦巴王位。她主动与沿海地区讲和,并派人到罗安达城建立大使馆。到1683年,成文的和平条约也正式签订完成。这也是黑非洲历史上的首个平等外交成果。长期肆虐安哥拉大地的内战,就因此而平息了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