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孝萱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卞孝萱(1924年6月20日—2009年9月5日),江苏扬州人。谱名敬堂,室名冬青书屋,晚号冬青老人。中国唐代文史研究专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人物简介
卞孝萱先生室名为“冬青书屋”。他的学术生涯是从研究刘禹锡开始的,室名就源于刘禹锡自喻品格的诗:“于树似冬青。”他自称:“室不雅,但常高朋满座,有白发苍苍的耆旧,也有西装翩翩的青年,谈论文史、品评字画。”
谈论文史时,卞孝萱带着浓重的扬州口音,中气十足。说起早年在扬州的生活,他取笔画出一张地图,详细解释当年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太傅街的阮元故居,路上所见还保存着晚清遗风。由孤儿苦学而成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的汪中,是他常常自勉的乡贤。又取出由饶宗颐题签的著作《郑板桥丛考》,介绍自己研究清代扬州画派的心得。
品评字画时,卞孝萱又带我们到房中观看众多名家的字画。对他来说,金石家中,喜欢看马衡、容庚的墨迹;哲学家中,喜欢看熊十力、宗白华的墨迹;史学家中,喜欢看“南柳(诒徵)北陈(垣)”的墨迹;文学家中,喜欢看柳亚子、金松岑的墨迹。
说起书信交往,卞孝萱取出启功的来信,又说钱锺书也有书信,并赠《围城》。当年他的母亲向邻人学字再教他的事迹,有多位学人作诗记录。柳亚子的赠诗中有句:“教儿先就学,即学即传人,此是弥天愿,宁关一室春。”陈寅恪诗《寄卞孝萱》其一为:“卞君娱母以文字,千里乞言走书至。我诗虽陋不敢辞,嘉君养亲养其志。”
卞孝萱说,早年自学路上曾向许多学者求教,成年后在学术上主要是帮了三个了不起的人物,自己也受益匪浅:第一个是范文澜,第二个是章士钊,第三个是匡亚明。如今,他奖掖后进也不遗余力,他指导过的一位研究生在文章中写道:“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是有形的,而先生的刻苦精神与求实态度,尤其是高尚的品格情操,是无形的,是足以使我们终身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卞孝萱虽然白发苍苍,但精力充沛,现在每天读书写作,关注外面的学术信息。笑着说养生之道是:“从来不锻炼身体,心态平和,不和人闹矛盾。”
吸收众家之长自学成才
1924年,卞孝萱生于扬州没落的书香门第。出生不到两个月,父亲去世,寡母与卞孝萱相依为命。不识字的母亲每天先向邻人学会几个字,然后回家教卞孝萱。日后有几十位前辈为此事作画赋诗填词。日军侵华,扬州沦陷后,物价飞涨,18岁的卞孝萱独自到上海谋生,白天在银行工作,晚间进夜校补习,走上自学之路,遇到疑难问题,便向学者求教。
人物访谈
南方都市报:你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
卞孝萱:我出生不到两个月我父亲就去世,我是母亲抚养大的。
南方都市报:小时候由母亲向邻居学字后转教给你?
卞孝萱:我认字是我母亲教我的。我母亲是一个旧式的妇女,她不认字,向别人学字,回来教我,这样两年后,她也识得字了。我家里是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家里很穷,但还有古书,我的亲戚朋友中有很多读书人,我从小就跟他们学习,有些东西是书本上得不到的。
南方都市报:在家乡受教育的情形是怎样的?
卞孝萱:我在家乡的时候,看到的东西跟清朝末年没有多大区别。我小时候学习古代的东西比较容易,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就是活的化石。扬州收藏的古人的字画很多,清朝的翰林、进士、举人、秀才很多,他们的生活都是过去的那一套。每天我从家到学校,就要经过太傅街,街道、商店都是过去的样子。我小时候熟悉的是这些东西。
南方都市报:抗战后,你离开家乡到了上海谋生?
卞孝萱:我读到初中时正是抗战,扬州变成沦陷区了。我到溱潼镇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一临时高级中学。读完之后就没有读大学了。后来到上海的银行工作。我就自学,上海有图书馆。
南方都市报:在上海工作了多长时间?
卞孝萱:在上海工作了三四年,又调到厦门工作了一两年,然后就到北京了,参加革命。这是我人生当中走的一条弯路,由于谋生,去做银行了。我一方面做银行,一方面学习,发表一些文章。
南方都市报:有什么自学的方法?
卞孝萱:我自学并不容易。自学的方法跟学校里的是不同的,学校里有老师定期上课,接受的是一家之长。我自学就可以吸收众家之长,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这是好处。坏处就是碰的钉子多,费的工夫多,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有毅力,也要有一定的悟性。要想得到一个新成果,很不容易,首先要思路对,当时我的想法是全面占领刘禹锡、元稹研究,重点占领韩愈、柳宗元。因为前人对刘禹锡、元稹的研究成果少,对韩愈、柳宗元的研究成果多。
南方都市报:这时你向许多名学者请教,陈寅恪先生的诗集里有送给你的诗?
卞孝萱:是的,他曾写诗给我。陈垣也为我题辞。18岁我高中毕业以后,就开始跟许多学者交往了。我是慕名跟他们交往,有的见面,有的通信,他们觉得孺子可教,对我都很好。
逛琉璃厂,以小说书画证史
1949年,卞孝萱到北京的银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他从收集、整理辛亥革命时期重要人物碑传入手,研究清以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人物的墓碑、墓志铭、家传、行状等,发表了一批学术文章。后受推荐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在范文澜指导下,协助修订《中国通史简编》。卞孝萱遵照范文澜“专通坚虚”的教诲,以唐代文史为主攻方向,突破了治文者不治史、治史者不治文的单一范围,开拓了一个点面结合、文史结合的领域。
南方都市报:到了北京之后,你是一边在银行工作,一边进行学术研究?
卞孝萱:是的。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在北海旁边,有一个好处,晚上也开。我每天从银行下班以后,就到图书馆看书,看到关门了才回去。星期天也去,自学是很刻苦的。
南方都市报:50年代你经常去逛琉璃厂?
卞孝萱:在北京,市场我是不去的,风景点也不去的。只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北海附近的北京图书馆,一个就是琉璃厂,当时琉璃有很多旧书店,还有地摊,有好书。我现在到外地开会,也不去市场买东西,就是看看当地的旧书店。
南方都市报:当时琉璃厂有很多好的旧书?
卞孝萱:是的。现在琉璃厂尽是新书,没有什么旧书了。我在人民银行总行工作的时候,买了很多旧书,也交了许多朋友。我交往的朋友有几种,一种是研究文学、历史的,一种是书画的。我主要向文史专家请教。当时跟启功交往,重点还是书画方面。
南方都市报:启功先生和你通了许多书信?
卞孝萱:我跟启功是文字之交。我珍藏着启功写给我的信和他早年的文章。(取出启功早年的文章)我最近发表了几篇关于钱锺书的文章(又取出钱锺书所赠《围城》)。
南方都市报:你和钱锺书先生如何认识?
卞孝萱:我是先认识他爸爸,再认识他。解放之后,我在北京,他的爸爸钱基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因写《中国文学史》,托我在北京琉璃厂给他买书。那时候旧书便宜得不得了,买了书之后,我就寄给他,他寄钱给我。有时候他让钱锺书带钱给我,我就认识钱锺书和杨绛,杨绛是大家闺秀,钱锺书风度翩翩。
南方都市报:范文澜先生看了你写的文章,请你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卞孝萱:当时我写的是近代史的东西。范老发现我以后,就把我调到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我去了以后,就不再搞近代史研究了,而是帮范老编《中国通史简编》。我住到范老家。
南方都市报:在他家的生活怎样?
卞孝萱:他家是一个小楼,隔壁住着华罗庚,就在北京师范大学对面。楼下他自己住,楼上是我们几个助手住。
南方都市报:范文澜先生的风度如何?
卞孝萱:他是长者之风,仁者之风。当时活动多,他让我们年轻人住到家里,可以减少活动,集中精力学习。他编著了那么多书,一分钱稿费都没有拿过,所有的稿费都上缴做党费。他自己讲:我拿的工资已经多了。他为人忠厚,不与人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我受他的影响很大,这么多年来,我只做教授,不参与别的活动。
南方都市报:你此后的中唐研究是从刘禹锡开始的?
卞孝萱:我先搞近代史,后来就搞唐代。我注重中唐,就是刘禹锡、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我觉得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搞的人太多了,搞中唐的人相对地少,应予注意。我先搞中唐诗,后来就搞唐代的传奇小说。另外就是研究扬州八怪。我把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方法用到“以小说书画证史”上去。
助章士钊校勘《柳文指要》
卞孝萱在图书馆看书时认识了章士钊的秘书王益知,后来成了章士钊家的常客,共同研究柳宗元的文章。章士钊出版《柳文指要》时,需要卞孝萱当助手,便写信给周恩来,请将卞孝萱从干校调回北京。卞孝萱协助章士钊校勘《柳文指要》全稿,在章家工作了一段时间。《柳文指要》出版后,章士钊在赠卞孝萱的著作上题词:“孝萱老棣指疵。此书出版,荷君襄校之力,甚为感谢。”
南方都市报:在北京期间,学界的风雨经历得多吗?
卞孝萱:从“反右”到“文革”,我没有吃太大的苦,就是一般的知识分子改造的问题。我这人的处世方式是不跟人争,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我明白到一点:知识分子安身立命在学问上,不在于其他方面。我把心思放在学术上面。
南方都市报:你是怎么认识章士钊先生的?
卞孝萱:我跟他原来一点关系也没有,他搞《柳文指要》,派他的秘书王益知到图书馆查资料。王益知给章士钊写封信还可以,查资料就遇到麻烦了。我那时候经常在图书馆看书,所以我们两个人就在图书馆碰头。王益知有什么问题,我就帮他解决。他回去就跟章士钊提起我,一次两次以后章士钊就对我有印象了。后来章士钊就让王益知请我到他家去谈了。
南方都市报:章士钊给你的印象如何?
卞孝萱:章士钊是政治家兼学者,他跟毛泽东感情太深厚了。章士钊是湖南长沙人,早年与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一同留学英国。回国后,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做校长,毛泽东是他得意门生。章士钊同情革命,曾经帮助过毛泽东,所以毛泽东后来优待他。
南方都市报:此后你一度离开北京下放去劳动?
卞孝萱:我们下放到河南了,社会科学院的人都下放到那里,钱锺书、杨绛、余冠英、俞平伯等都下放到那里。1971年毛泽东要出版章士钊的《柳文指要》,这样章士钊就写信给周恩来,请调我回来,帮助校勘《柳文指要》。我就在他家里,帮他把这部书出版了。
南方都市报:在章家工作的情形如何?
卞孝萱:章士钊住在一个很古雅的四合院里。当时章含之在二外教书,还没有嫁给乔冠华,她也下放了,这时也回来,到外交部做一个副司长,乔冠华是外交部长。章含之嫁给乔冠华是后来的事情,章士钊的《柳文指要》出来以后,就让章含之把书送给乔冠华,这部书是他们姻缘的契机。
南方都市报:《柳文指要》完成后,你和章士钊交往还多吗?
卞孝萱:1971年,《柳文指要》出来以后,中华书局赠章士钊一百部书,章士钊用来送人,毛泽东、朱德、宋庆龄、郭沫若等都有。给启功的那一部是我去送的。启功不认识章士钊,章士钊也不认识启功,启功收到《柳文指要》后,由我带他到章士钊家里去见面。后来章士钊去了香港,在香港去世。
编书治史,主张学术民主
“文革”后期,卞孝萱到家乡扬州师院任教。1984年,卞孝萱调入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与程千帆、周勋初等组成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卞孝萱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年代学研究、唐代小说与政治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卞孝萱撰写《刘禹锡评传》和《韩愈评传》,不久匡亚明聘任卞孝萱为副主编。近年来,卞孝萱主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和《中华文化百科》等,主张学术民主:观点上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文字上各显风采,不拘一格。
南方都市报:“文革”后期你曾一度到家乡扬州任教?
卞孝萱:“文革”中知识分子在北京没事做,我母亲年纪也大了,我就到扬州师院。我是扬州人,回乡后我发现做学问一定要在大地方,不能在小地方。大地方的信息及时,资料丰富,人才很多,交流广泛,小地方是不能比的。
南方都市报:后来是什么机缘到南京大学任教?
卞孝萱:我在扬州的时候,南京大学曾想调我,扬州师院不放,我就又回北京去。在中国民主建国会又做了四年,1984年到南京大学来了。当时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最早的博士生导师就是程千帆、周勋初、我。那时候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老教授去世了,程千帆和我都是外地请来的。
南方都市报:后来怎么协助匡亚明先生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卞孝萱:我来的时候,匡亚明是校长,后来是名誉校长,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我是副主编之一。我跟范文澜、章士钊、匡亚明开始都是不认识的。
南方都市报:匡亚明先生的为人如何?
卞孝萱:他为人挺好。他原来是吉林大学校长,我去过吉林大学,吉林大学个个人都说匡亚明好,在位的时候人 家说他好不稀奇,他走了人家还说他好,才是真好。匡亚明校长尊重人才,盖了好房子,要给教师住。他全心全意主编200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他在世时,每部书他都要审读。
南方都市报:你在教学上有什么个人的经验?
卞孝萱:我跟青年人关系比较好,青年人也愿意与我接近。我年轻的时候接触很多老人。老先生有两种,一种是对后生提携、帮助,这种人是大多数。也有少数是遏制后生的。我从自身经历中,感觉到老先生引导后生学习很重要,现在常有年轻人到我家里来,我给他们讲课。我对他们说,写文章不要说空话,要注重材料。
南方都市报:你到了南京之后,注重六朝史研究?
卞孝萱:我到了南京以后,创办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我主张学术研究要贴近本地的生活,我回扬州以后就重点研究扬州八怪,来到南京就组织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我当了十年的会长。这个研究会有学术活动,有产品,干实事,培养人才,我们出了一批六朝的书。
南方都市报:从自学成才到成为大学教授,一路走来有什么心得?
卞孝萱:我走了许多弯路,不像现在的青年大学毕业之后读博士,博士读完当教授。但是成名太早也有一个毛病,知识面较窄。譬如研究某一问题,虽在一方面说得通,但放在大的文化背景里可能就说不通。所以现在各所大学都提倡跨学科研究了。人文科学是相通的,文史哲是不可分的,没有精而不博的人。
2009年9月5日12时18分在南京鼓楼医院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卞孝萱先生要著编年(胡阿祥)
2003-12-08 23:38:48 阅读 880 次
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作者为学会网站特别提供
出版图书
人物年表
1957年发表《五代时期南唐代吴的研究》(《学术论坛》1957年3期)、《五代时期南方诸国与契丹的关系》(《山西师院学报》1957年3期)等文,此为先生发表唐、五代文史研究成果之始。
1959年发表《张籍简谱》(《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4、5期),此为先生编制唐代诗人年谱之始。又发表《蔡琰作品的真伪问题》(《胡笳十八拍讨论集》,1959年11月),此为先生发表先唐文史研究成果之始。
1960年发表《李绅年谱》(《安徽史学》1960年3期)。又发表《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山西师院学报》1960年4期),此为先生发表刘禹锡专题研究成果之始。
1961年发表《关于王建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增刊八辑》,1961年1月)、《武则天不生于广元的证据》(《天津日报》1961年9月6日)等文。
1962年发表《〈纪闻〉作者牛肃考》(《江海学刊》1962年7期),此为先生发表唐传奇研究成果之始。又发表《谈〈板桥先生印册〉》(《文汇报》1962年 10月24日)、《关于汪士慎的几个问题》(《文物》1962年10期),此为先生发表“扬州八怪”、郑燮专题研究成果之始。
1963年出版《刘禹锡年谱》(1963年11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郭绍虞题签。发表《杜甫诗论旁探》(《文学遗产增刊十三辑》,1963年9月)、《南卓考》(《中华文史论丛》四辑,1963年10月)等文。
1964年发表《“扬州八怪”之一的高翔》(《文物》1964年3期)等文。
1973年发表《袁江〈东园图考〉》(《文物》1973年11期)等文,此为先生发表古代园林专题研究成果之始。
1977年发表《关于北朝、隋、唐的“道”》(《南开大学学报》1977年6期)、《唐代扬州手工业与出土文物》(《文物》1977年9期)、《广积资料与〈隋书〉选词》(《扬州师院学报》1977年9期)等文。
1978年发表《从随园历史说到新发现的〈随园图〉》(《扬州师院学报》1978年1—2期)、《李益年谱稿》(《中华文史论丛》8辑,1978年10月)等文。又发表《关于元稹的几个问题》(《扬州师院学报》1978年3期)等文,此为先生发表元稹专题研究成果之始。
1979年发表《从“寄湖南幕中亲故”诗探索刘禹锡的母系》(《四川师院学报》1979年1期)、《元稹“变节”真相》(《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4期)、《元稹家庭真相》(《历史研究》1979年4期)、《刘禹锡交游新考》(《文史》7期,1979年12月)等文。又发表《范老的治学精神》(《读书》1979 年7期),此为先生阐述史学大师治学心得之始。又发表《中日友好与鉴真东渡》(《群众论丛》创刊号,1979年9月),此为先生发表鉴真专题研究成果之始。
1980年出版《元稹年谱》(1980年6月,齐鲁书社),余冠英题签。发表《佛道之争与鉴真东渡》(《中国史研究》1980年1期,《新华月报》1980年6期全文转载)、《曹寅·〈红楼梦〉·阮元》(《红楼梦研究集刊》4辑,1980年)等文。
1981年发表《新版〈旧唐书〉漏校一百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2集,1981年)、《金农书翰十七通考释》(《南艺学报》1981年3期)等文。
1982年发表《〈登科记考〉纠缪》(《学林漫录》6集,1982年6月)、《郑板桥轶事考》(《上海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82年7月)等文。
1983年发表《刘禹锡与韩愈》(《四川师院学报》1983年1期),此为先生发表韩愈专题研究成果之始。又发表《唐代的度支使与支度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1期)、《〈唐诗类选〉是第一部尊杜选本》(《学林漫录》8集,1983年4月)、《章钰与〈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史学史研究》 1983年2期)、《刘禹锡与晚唐诗人》(《河北师大学报》1983年3期)。又发表《〈板桥题画〉非郑燮所编、刻、印》(《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3 期)等五篇。
1984年发表《〈邠志〉浅探》(《古籍整理研究通讯》1984年1期)、《〈郑板桥家书〉四十六通辨伪》(《松辽学刊》1984年1期,《新华文摘》1984年 4期全文转载)、《论〈顺宗实录〉的作者》(《南开史学》1984年2期)、《刘禹锡与江西诗派》(《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1984年4月)、《殷璠〈丹阳集〉辑校》(《文史》23辑,1984年11月)等文。
1985年出版《五代史话》(1985年5月北京出版社),此书先生与人合作。发表《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文史知识》1985年1、2期)、《唐代小说与政治》(《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1辑)、《刘禹锡与苏轼》(《古典文学论丛》3辑,1985年12月)等文。
1986年出版《唐代文史论丛》(1986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萧涤非题签。发表《柳诒征与〈中国文化史〉》(《镇江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1期)、《陈谏与〈彭城公故事〉》(《四川师大学报》1986年2期)、《〈霍小玉传〉是早期“牛李党争”的产物》(《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2期)、《中唐政治斗争在小说中的反映》(《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2辑)、《两〈唐书〉天宝户口对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2期)、《元白次韵诗新探》(《汉唐文学漫论》,1986年6月)、《从〈清实录〉看郑板桥》(《东南文化》2辑,1986年10月)等文。
1987年发表《唐〈琉璃堂墨客图〉残本考释》(《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年1期)、《试论六朝的历史地位》(《南京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2期)等文。
1988年出版《刘禹锡丛考》(1988年7月,巴蜀书社),程千帆题签。发表《〈孔雀东南飞〉诗中的时刻问题》(《许昌师专学报》1988年3期)等文。
1989年出版《刘禹锡研究》(1989年4月,贵州人民出版社),此书选载先生与屈守元的论文各三篇,附录一篇,李一氓题签。
1990年发表《〈补江总白猿传〉新探》(《南京师专学报》1990年1期)、《读〈释氏疑年录〉》(《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周年学术论文集》,1990年10月)等文。
1991年出版《辛亥人物碑传集》(1991年10月,团结出版社),章开沅撰序。发表《〈李娃传〉新探》(《烟台师院学报》1991年4期)、《韩愈〈毛颖传〉新探》(《安徽史学》1991年4期)等文。
1992年发表《“牛李党争”正名》(《稽古拓新集》,1992年12月)、《范文澜先生的治学道路与方法》(《安徽史学》1992年4期)等文。
1993年发表《韩集书录》(《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3期)等文。
1994年发表《唐玄宗杨贵妃五题》(《烟台师院学报》1994年1期)、《为什么韩愈诗文中未提过母亲?》(《文史知识》1994年1期)、《〈谪龙说〉与〈河间传〉新探》(《社会科学天地》1994年1期)、《〈长恨歌传〉新探》(《中华文史论丛》53辑,1994年6月)、
《〈开元升平源〉新探》(《冰茧彩丝集》,1994年9月)等文。
1995年出版《民国人物碑传集》(1995年2月,团结出版社),汤志钧撰序。又出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丛书》(1995年5月辽宁古籍出版社),先生为此书总主编。发表《读〈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1995年10月)、《〈瘗鹤铭〉之谜》《古典文献研究》(1993— 1994),《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全文转载)、《寺院经济与鉴真东渡》(韩国《唐史论丛》,1995年)等文。
1996年出版《刘禹锡评传》(1996年1月,南京大学出版社),此书先生与人合作。发表《难忘的恩师,难忘的通史》(《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3期,《新华文摘》1996年7期全文转载)、《新发现的郑板桥题画残稿》(台北《扬州研究》,1996年8月)、《刘禹锡诗何焯批语考订》(《唐研究》2 卷,1996年12月)等文。
1997年发表《〈陋室铭〉非刘禹锡作》(《文史知识》1997年1期)、《〈红线〉、〈聂隐娘〉新探》(《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2期)、《王羲之〈兰亭序〉墨迹是怎样从佛寺进入宫廷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997年12月)等文。
1998年出版《韩愈评传》(1998年12月,南京大学出版社),此书先生与人合作。又出版《六朝文学丛书》(1998—1999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先生为此书主编。发表《四十年来刘禹锡集整理工作小结》(《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2月)、《郑板桥与吕留良》(《文史知识》1998年 4期)、《罗隐〈说石烈士〉发微》(《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98年7月)、《韩愈的经济观》(《周口师专学报》1998年4期)等文。
1999年出版《冬青书屋笔记》(1999年1月,东方出版中心)。又出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999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先生为此书主编之一。发表《〈石鼎联句诗、序〉考》(《周口师专学报》1999年1期)、《浅谈“专”与“通”》(《文学遗产》1999年2期)、《章太炎各次国学演讲之比较研究》(台北《章太炎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6月)、《史学家柳诒征的学术贡献与道德风范》(《宁波大学学报》1999年3期)、《两本〈唐宋诗醇〉之比较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4期)、《“退之服硫黄”五说考辨》(《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4期)、《实录与谀墓》(《文史知识》1999年5期)、《读〈清代扬州学记〉札记》(《历史文献研究》总18辑,1999年9月)等文。
2000年出版《中国改革史鉴丛书》(2000年10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先生为此书主编之一。又出版《中华大典· 文学典· 隋唐五代文学分典》(2000年12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先生为此书主编。发表《浅谈“专通坚虚”——范文澜先生治学格言》(《学林往事》上册,2000年3月)、《唐人杂传、杂文、轶事、传奇之比较研究》(《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1期)、《〈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敦煌学辑刊》2000年2期)、《唐小说集〈玉泉子〉的政治倾向》、《南通师院学报》(2000年3期)、《〈戎幕闲谈〉新探》(《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4 期)、《〈拾甲子年事〉与〈文武两朝献替记〉》(《中华文史论丛》2000年9月)、《〈桃花扇传奇〉与〈柳如是别传〉》(《文学遗产》2000年6 期)、《侯方域与壮悔堂》(《文史知识》2000年8期)等文。
2001年出版《唐传奇新探》(2001年1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中华文化百科》,先生为此书总主编。发表《章士钊一生“三指要”》(《烟台师院学报》2001年2期)、《〈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跋》(《江苏文史研究》2001年2期)、《唐宋申锡冤案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01年3期)、《略论六朝文学文化文物之综合研究》(《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3期)、《孤本〈石鼓斋印谱〉跋》(《藏书家》3辑,2001年6月)、《从〈扬州画舫录〉看清代徽商对文化事业的贡 献》(《徽学》2000年卷)、《〈莺莺传〉“忍情说”新解》(《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3期)、《牛李党争时期的四篇作品考察》(《文史知识》2001年6期)、《南京博物院“扬州八怪书画展”随笔》(《东南文化》2001年9期)等文。
2002年出版《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丛书》,先生为此书主编。发表《孤本〈昭阳郑氏谱〉的学术价值》(《文献》2002年2期)、《〈四部备要〉辑校、监造人考》(《运城高专学报》2002年2期)、《从〈杜阳杂编〉等看“甘露之变”后的唐文宗》(《宁波大学学报》2002年2期)、《〈三国志集解〉著者卢弼考》(《古典文献研究》总5辑,2002年4月)、《〈訄书详注〉表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3期)、《“甘露之变”与〈喷玉泉幽魂〉传奇》(《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5期)、《〈三国志集解〉的学术价值》(《沈阳师院学报》2002年6期)、《邓之诚“诗证史”的理论与实践》(《燕京学报》新13期,2002年11月)等文。
(2003年-2009年.)
《“扬州八怪”之一——方膺》 《文史知识》2003年8期
1.《忆范文澜先生》 《文史知识》2004年12期
2.《与〈旧唐书〉共存的一部力作――评〈旧唐书辨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1期
3.《略谈文史互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4.《“郑板桥未刻诗”考辨》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5.《鉴真与天台宗关系新探》 《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3期
6.《填补空白 有功文史——评〈唐九卿考〉》 《书品》2004年4期
7.《硕果累累 任重道远—-第六届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期
8.《〈薪火集〉序 》 《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1期
9.《以诗证史的典范——〈柳如是别传〉》《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10.《郑板桥画派书派考》 《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1期
11.《关于〈柳文指要〉》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期
12.《探骊得珠,后来居上——〈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评介》《江海学刊》2005年1期
13.《唐史剳记(二则)》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
14.《韩愈贬潮原因探幽》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2期
15.《〈国学课堂〉序》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16.《论〈虬髯客传〉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17.《张舜徽先生与〈清代扬州学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18.《2005年中国阳山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韩愈离任阳山1200周年纪念会开幕词》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6期
19.《刘师培以唐诗证史》 《文史知识》2005年9期
20.《〈柳文指要〉中的章士钊自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9期
21.《刘师培〈读全唐诗发微〉书后》 《古典文献研究》第八辑,2005年12月
23.《治史求通 为艺求清——序〈朱天曙作品集〉》 香港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又载《中国书法》2006年第四期)
24.《钱钟书冒效鲁诗案——兼论〈围城〉人物董斜川及其他》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4期
25.《解读吕思勉〈自述〉》 《中国文化》2006年1期
26.《解读白居易〈思子台有感二首〉》 《文史知识》2006年1期
27.《蕲春黄氏与仪征卞氏的关系——〈黄侃日记〉研究之一》 《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1期
28.《柳宗元佚文〈谱牒论〉系伪作》 《寻根》2006年2期
29.《扬州博物馆看“扬州八怪”书画记 中国文化》2006年2期
30.《崭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评陈珏〈初唐传奇文钩沉〉》 《书品》2006年2期
31.《回顾1965年的“兰亭论辨”》 《古典文献研究》第九辑,2006年6月
32.《陈王朝与天台宗——为“帝乡佛国”作》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3期
33.《书院的德育》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3期
34.《钱基厚笔下的钱钟书》 《寻根》2006年4期
249.《冬青书屋藏高二适墨迹序》 《书画世界》 2006年9月
250.《吕思勉自述治学》 《文史知识》2006年5期
251.《怎样解读钱钟书〈沉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
35.《冬青书屋笔记(三则)》 《中国文化》2007年1期
36.《省会书院与府、县书院》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1期
37.《钱钟书、乔曾劬唱和考》 《寻根》2007年1期
38.《闵贞不在“扬州八怪”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1期
39.《解读卞宝第致雨生手札—与〈清实录〉、〈清史稿〉印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40.《郑板桥佚诗佚文考释》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2期
41.《重新认识姚鼐——〈桐城麻溪姚氏宗谱〉数据的发掘和利用》 《中国文化》2007年2、3期
42.《书院研究的开拓与深化》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4期
43.《把握时代因革 评论人物功过—读赵以武〈梁武帝及其时代〉》 《嘉应学院学报》2007年4期
44.《2005—2007本专栏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5期
45.《“联圣”大方二三事》 《寻根》2007年6期
46.《“书院研究”方兴未艾》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1期
47.《从新出版的〈册府元龟〉校订本说到开发其宝藏》《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2008年4月
48.《“魁儒”陈汉章》 《文史知识》2008年2期
49.《再论〈任氏传〉——兼评沈既济以雌狐“自喻”臆说》《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50.《从〈陈氏合修宗谱〉〈义门陈氏宗谱〉看陈寅恪家族》(合写)《中国文化》2008年2期
51.《从〈扬州辛亥吟〉看小方》 《寻根》2008年3期
52.《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读论文集〈家谱与地方文化〉》《江苏地方志》2008年3期
53.《揭示兴国〈钟氏族谱〉窜改唐制诰—兼评谢文学的误导》《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3期
54.《赵元任家世寻根》 《寻根》2008年5期
55.《我说〈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2008年10期
56.《〈周亮工全集〉序》 朱天曙编校整理 凤凰出版社 2008年版
57.《〈中国书法史〉序》 《中国书法史》(朱天曙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年1月版
58.《“家谱研究”专栏主持人语》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59.《从“迁淮边氏谱”看边寿民—“扬州八怪”研究之一》《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60.《从〈桐城麻溪姚氏宗谱〉看姚鼐与宋学》(合写)《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61.《继往开来 共建韩学——2008中国孟州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
62.《钱钟书以杜诗、禅语评印》 《文史知识》2009年1期
63.《家谱辨伪二则》 《寻根》2009年2期
64.《唐五代笔记诗话纠谬——以刘禹锡事迹为例》《阅江学刊》2009年8月
65.《陈含光手写所作诗文简述》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 广陵书社2009年8月第1版
66. 卞孝萱、邵文实《敦煌文学作品中的史学研究价值》 《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第106—109页)
67.《没有钱穆名字的钱穆家谱——对锦树堂钱氏宗谱的发掘研究》(合写)《中国文化》
附记
卞孝萱先生出版各类著作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今择要编年,略可窥见先生治学之历程。先生撰写的序言、书评、讲座、笔谈以及辑录的近代史资料,数量很多,皆未列入。先生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者,皆未标注,以省篇幅。
讲座
《小说证史的新成果》
参考资料
卞孝萱.《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0 12:25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