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蝠(学名:Ia io)为蝙蝠科南蝠属的动物。多见于岩洞。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北长阳。主要筑巢区为海拔400-1700米的石灰岩岩洞。巢从洞口开始,可能一直进入到洞中1500米。南蝠的学名是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认证的最短的名字。
蝙蝠科中的大型种类。体长90-103mm,
前臂长61-85mm。第5指甚短,指尖仅及第3指第1指节约1/2或1/3的部位。
背毛烟褐色,
腹毛略淡,由基部深褐色至端部渐变为灰褐色,面部几乎裸露下颌中央有一小簇深色硬毛。耳前折不达吻端,耳屏肾形,足连爪超过胫长之半。
栖息于海拔400-1700m的大岩洞中,常数只结成小群悬挂于岩洞顶壁,有时也可多至十余只。夜间出洞捕食飞虫。黎明前归洞。同洞常可见大群的折翼蝠和其他蝙蝠,但不混群,可能有长途迁移习性。
南蝠所捕食的昆虫(苍蝇,蚊子等),很多是人类的害虫。而且捕食昆虫的数量巨大。南蝠在一个夜晚能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25%到50%的昆虫。因此,可以说南蝠是害虫的自然天敌,在维护
农业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属于次级消费者。在生态为上十分重要,南蝠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不可低估,不仅帮助传播花粉使作物增产,还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
栖息地遭破坏很多,栖息洞被开辟成旅游景点。由于大夜蝠与其他大群蝙蝠同占一洞。洞中积有大量粪便,洞区农民入洞点火照明取粪。迫使洞内蝙蝠弃洞或被杀。此外,在东区周围的一些农田和林地不合理的使用杀虫药剂也造成蝙蝠丧生。
未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四川省将其列入省保护动物名录。
IUCN将本种列为接近受威胁的低危 (LR/nt)。
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保护各地已知的栖息洞。在洞口竖立告示牌,注意保护蝙蝠和它的
栖息环境,洞区附近的田林至少做到慎用杀虫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