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有人在南美草原上发现了一些马类化石,并送到了英国
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手上。经过复原,欧文发现它们与现代马比较相似,但个体较小,于是将其命名为“Hippidion”,意思是矮种马,国内一般译为南美马。
在人们印象中,大平原上策马奔腾的
印第安武士,美国西部和南美草原上纵马驰骋的
牛仔代表了美洲的狂野。实际上,他们骑乘的马是16世纪开始由欧洲带过去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动物是在阔别美洲1万年后,重新回到了故土。
与牛、羊、猪、
骆驼甚至
犀牛相比,马科动物的起源要早得多,至少在距今5000多万年就出现在地球上了。马科的起源地以及此后的演化中心,正是今天已没有了野生马类的
北美洲。随着千万年来的气候变迁,马类也从一开始只有
牧羊犬大小、栖息在温暖
森林底层的小兽,一步步朝着愈加开阔的草原挺进,变的更高大、更善跑。马类的每一次重要演化,都是在北美洲率先完成的,然后才通过陆桥扩散到
亚欧大陆和
非洲。
距今约1200万年前,北美洲出现了一种新的马类:上新马(Pliohippus)。它们的体型、身体结构已经和现代马属——
真马(Equus)十分接近,尤其是每只脚上除了中趾,另外两个脚趾的趾骨已退化成小尖,几乎完全看不见。由于骨骼、牙齿的一些特征比距今400万年前才出现的真马更特化,因此上新马并不是真马的祖先。研究者们长期认为,在距今300多万年前巴拿马陆桥“开通”后,正是上新马中的一支后裔进入
南美洲,演化成了3种南美马及其他一些马类,它们也是南美洲历史上仅有的野生马类。
不过,根据研究者们近年对南美马化石中的DNA所做的分析,南美马还是跟真马的关系更近些,它们可能是从北美洲进入南美洲的一支真马演化而来,甚至有研究者把它们放进了真马属。
南美马通常被视为马科中的一个独立属,体型还没有
驴大,肩高不足1.4米,体重200多千克。南美马的身形和矮种马比较相似,身体矮壮结实,短小的四肢配上大脑袋,看起来不大协调。除此之外,南美马的鼻腔比较大,加上鼻骨后缩,暗示它们很可能有一个大鼻子。与现代马一样,南美马也有着长长的齿列、坚硬耐磨的牙齿,适合啃食富含硅质的硬草。
发现南美马化石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南部的
阿根廷、
智利两国,这一带在冰河时代的气候比今天更加寒冷干燥,高原地区的生存条件尤为恶劣,但南美马适应了这种艰苦环境。
生存能力强悍的南美马,也对南美洲本土食草动物形成了极大竞争。在早更新世的剧烈环境变化中,南美马将一些古老的
南美有蹄类动物推上了绝路。其中的典型便是一类名为原马型兽(Proterotheriidae)的滑距骨目食草动物,它们是后弓兽的小个子近亲,曾经与马类趋同演化,成为只用一个脚趾奔跑的动物,但身体只有
瞪羚大小。然而在北美洲的动物大举入侵后,原马型兽就颓势尽显,迅速销声匿迹了。
与南美马一同进入南美洲的食肉动物也同样威胁着南美马,其中包括
刃齿虎、
恐狼及幸存至今的
美洲豹和
美洲狮。与今天的斑马、野驴一样,南美马主要依靠高度的警觉性、速度和耐力来摆脱这些猛兽。
与现代马相比,南美马显得身大腿短,此外还有一个肥大的鼻子,这有些像今天中亚草原上的
冰河时代遗老——
高鼻羚羊。这种体型不适合快速驰骋,却有较强的耐力,适合远距离迁徙。膨大隆起的鼻子不仅能增强嗅觉,而且很可能像高鼻羚羊一样内含特殊的粘膜结构,可以在吸入空气时对其进行加热,这样空气进入肺时就不会过冷,减少了对身体的伤害。
距今约10000年前~8000年前的
全新世早期,南美马的命运就像当年它入侵时的南美洲动物一样,在新的入侵者——人类到来后不久,画上了句号。南美马的灭绝也使得南美洲又一次成为一块“无马”的大陆。
在没有马、牛等大型
驮兽的条件下,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出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其巅峰就是号称“新大陆罗马人”的印加文明。公元16世纪,
西班牙殖民者来到了这片大陆,数万印加大军被装备了战马、火枪和钢铁武器的100余名西班牙士兵打得四散溃逃,就连印加王也被俘虏,帝国灰飞烟灭。人们不由感慨:如果南美马幸存下来并被当地人驯化,是否可以改变历史,挽救印加文明。
实际上,我们无法从化石中准确知道南美马的生活习性,而今天的几种野生马类,只有
欧洲野马、
非洲野驴被分别驯化成了家马和家驴,而其他各种斑马、野驴由于习性脾气等原因,最终驯化失败。可能高原上的南美马也一样桀骜不驯。今天在南美草原上奔跑的,只剩下它们的近亲,被人类驾驭的家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