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镇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下辖镇
南泥湾镇,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地处宝塔区南部。东邻麻洞川镇,南接富县牛武镇,西连甘泉县道镇,北与麻洞川镇毗邻。总面积513.98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当地山湾有泉,多水田,清同治年间山上所立石碑已名南泥湾,镇沿用其名。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已名南泥湾。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红泉县三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红宜县金盆湾区四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南泥湾垦区(县制)驻此。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为金盆湾区二乡。
1950年,改称南泥湾乡。
1958年,为麻洞川公社南泥湾管理区。
1961年,设立南泥湾公社。
1984年,改设镇。
2011年,撤销松树林乡并入南泥湾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南泥湾镇辖南泥湾1个社区,盘龙、樊庄、高坊、桃宝峪、红土窑、南泥湾、三台庄、前九龙、后九龙、张家沟、南阳府、金砭、马坊、金庄、郭台、高窑、陈子沟、后新窑、前新窑、松树林、大南沟、杨家峪、米庄、孙家砭、后马坪、前马坪、芦子沟、邓屯、赵家河29个行政村;下设2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南泥湾镇下辖1个社区、12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南泥湾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泥湾镇地处宝塔区南部。东邻麻洞川镇,南接富县牛武镇,西连甘泉县道镇,北与麻洞川镇毗邻。总面积513.9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南泥湾镇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230米。
气候特征
南泥湾镇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温多变,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6℃。1月平均气温6.9℃,7月平均气温20.4℃。无霜期年平均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
自然资源
南泥湾镇境内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白沙石等。已探明石油储量5100吨。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南泥湾镇辖区总人口1262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744人,城镇化率21.73%。另有流动人口904人。总人口中,14岁以下1469人,占11.6%;15—64岁10634人,占84.2%;65岁以上521人,占4.2%。2011年,南泥湾镇人口出生率6‰,人口死亡率4‰,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1.3人。
截至2018年,南泥湾镇户籍人口1326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南泥湾镇财政总收入720万元,比上年增长8%。2011年,南泥湾镇农民人均收入6316元。
2018年,南泥湾镇有工业企业4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5个。
第一产业
2011年,南泥湾镇农业总产值7910万元,实现增加值10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200万元,林业产值750万元,畜牧业产值2400万元,其他产值560万元。农业耕地面积3.5万亩,林地面积4.5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红薯、杂粮为主。2011年,南泥湾镇粮食生产5776.6吨,其中水稻13.3吨、玉米4551吨。主要经济作物有香紫、烤烟等。2011年,南泥湾镇香紫种植面积400亩,产量320吨;烤烟种植面积452亩,产量310吨。
南泥湾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南泥湾镇生猪饲养量2.5万头,年末存栏0.9万头;羊饲养量0.48万只,年末存栏0.2万只;牛饲养量1.2万头,年末存栏0.6万头;家禽饲养量14万羽,上市家禽10万羽。2011年,南泥湾镇生产肉类810吨,其中猪肉330吨,牛肉300吨,羊肉42吨;禽蛋6吨;畜牧业总产值24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3%。
第二产业
2011年,南泥湾镇境内有石油企业1家,2011年,南泥湾镇石油产量86万吨。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南泥湾镇有商业网点110个,职工218人。2011年,南泥湾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500万元,比上年增长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720万元,比上年增长8.9%。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537万元,比上年增长5%;各项贷款余额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有各类宾馆、旅社、招待所6家,床位120张。2011年,南泥湾镇接待游客1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2%,旅游收入960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交通运输
南泥湾镇交通便利,303省道和燕金路穿境而过,其中303省道境内长25千米。另有乡村公路3条,总长18千米。截至2011年末,南泥湾镇镇区道路总长度1.5千米。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南泥湾镇有文化广场2个,年放映数字电影360场;村文化室29个,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农家书屋29个,图书室1个,藏书3万余册。截至2011年末,南泥湾镇有线电视用户786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6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80%。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南泥湾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369人,专任教师12人;小学2所,在校生267人,专任教师5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26人,专任教师68人。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南泥湾镇教育经费达20万元。
科技事业
截至2011年末,南泥湾镇有专业技术人才30人,经营管理人4人,技能人才30人,农村实用人才50人。科技示范村12个、示范户30户。组建各类技术服务队2个,科技协会1个。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南泥湾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个,其中中心卫生院2个,村级卫生室24个。专业卫生人员28人,其中执业医师10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人,病床2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5张。2011年,南泥湾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2万人次,出院病人5611人次。
2011年,南泥湾镇法定报告传染病(甲乙类)发病率为330/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100人,参合率99.3%;孕产妇死亡率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2.2‰、2‰、1.3‰。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免费婚检率87%,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
历史文化
南泥湾是大生产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和农垦精神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秦汉以前,这里是茂密的森林和草原。森林主要分布于沟谷及两侧山坡,顶部为草原,秦汉时期大批汉人迁入陕北进行屯垦,森林、草原才开始遭受破坏。唐朝安史之乱以及北宋、明代陕北常驻重兵屯垦,森林、草原再次遭受破坏。清同治五年(1866年)前,这里已无森林存在,成为人烟稠密的农业区。抗日战争时期,南泥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八路军留守部队,驻防这里,既担负着保卫边区南大门的安全,又屯田垦荒,为边区军民渡过经济难关立下丰功伟绩,谱了“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壮丽凯歌。
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奉命由绥德警备区开赴南泥湾屯垦,在党中央、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民国三十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1—1944年),三五九旅在屯垦南泥湾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全旅种田26万亩,收获细粮36000石,并上缴公粮10000石,实现了每人生产6石1斗细粮,1人1只羊,2人1头猪,10人1头牛的计划,达到了“耕一余三”。南泥湾到处呈现出“牛羊满山猪满圈,肥鸭满溏鸡满院,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的兴旺景象。战士们用勤劳的双手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表扬了三五九旅的生产自救工作,大会给三五九旅奖了一面“发展经济的前锋”的锦旗。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9月,毛泽东和任弼时彭德怀等一行用了五天时间对南泥湾进行了视察。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鲁艺秧歌队到南泥湾慰问三五九旅,演唱了由贺敬之编词,马可谱曲的著名歌曲《南泥湾》,热情的歌颂和宣传了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为解放区扭转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战胜日寇的破坏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是延安精神的具体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南泥湾成为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南泥湾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国人民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支柱。
延安革命遗址
延安革命遗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安是中国革命的胜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也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延安革命旧址主要包括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遗址,另外还有清凉山、桥儿沟、南泥湾等革命旧址。
南泥湾革命旧址
南泥湾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九龙泉和红楼等革命遗址。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
2006年5月25日,南泥湾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遗址。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2020年度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先进镇(街区)”称号。
参考资料
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5 10: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