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关厢
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南关厢,位于海宁市硖石镇区东南部,北起大瑶桥,南至塘桥、会源庵,东临洛塘河,西靠人民路,南北长350余米,东西宽50余米,占地总面积约1.7公顷。
结构
整体格局
二坊二街,弄廊相连。
二坊:锦绣坊、永秀坊;
二街:南关厢街、会源街;
弄廊:塘桥弄、灯弄、米市廊。
局部格局
永秀坊:以“静”为主,主要功能为原住民居住和旅舍等。同时,将引导居住人群参与民间艺术制作;引导留宿旅客融入居民社区生活。
锦绣坊:以“动”为主。由硖石记忆广场、中国灯彩之窗、老街名人园馆等功能区块组成。这一区域主要是以“灯文化”为主题,同时挖掘展示南关厢街区的名人文化,打造“江南灯彩艺术街”的品牌。
南关厢老街:西至塘桥弄,北至大瑶桥。功能以文化创意和艺术品经营的店铺为主,如灯彩类的传统和创意产品、其他民间工艺美术类传统和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插花艺术、特色书店等。注重传统与时尚的融合
会源街:以特色餐饮、风味美食、特产店铺为主的美食街。
塘桥弄:少量为社区服务性质的商业店铺。固定的店铺功能为硖石特色小吃。沿路及庙前广场,可在节假日引入各种风味小吃,举办美食节。
灯弄:西至会源街、百业工坊广场,东与南关厢街相交。功能以百业工坊广场为核心,设置留住硖石记忆的各种手工技艺铺及工坊。如扎灯铺、皮贴画坊、画像店及修鞋、修伞、配钥匙等等。
米市廊:西至会源桥东,北至大瑶桥,转而向西至万绿浜底。功能以特色茶楼、咖啡馆、奶茶店、甜品店等休闲店为主。各休闲店力求与品牌、特色结合。
景观
文物
南关厢街区由历史上的保秀坊和锦绣坊两坊组成,现整个街区较好地保留着商住合一、前店后河、小桥流水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老街南北走向,街道全部由青石板铺筑。两侧的临街民居、店铺等,基本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典型的街道格局和风貌特征。街区东侧的店铺后临洛塘河,河与街道平行走向,是米市的主要水运渠道。街区沿洛塘河而建,房屋以东西朝向为主以二层为主,建造年代大多清代至民国。其中临河一面的建筑较为简单,以两进院落为主,街道内侧房屋较为考究,以多进院落为主,最深院落多达六进,一般第一进为店面,比较简单,后面几进较为考究,雕刻精美。体现“富不外显”的社会文化形态。
南关厢街区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关厢1处,文物保护点关帝庙大殿、大瑶桥2处;具有传统建筑特色的有以南关厢 5号、南关厢39号等为主的二十余座院落式建筑。南关厢街区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如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等,传统文化有茶文化、酒文化、米市文化、关帝文化、硖石灯彩等。
艺术
硖石灯彩
硖石灯彩始于唐而盛于宋,已有1200多年历史,以“针剌”工艺独树一帜,并将诗词、戏文、民间故事、书画、古建筑艺术等融成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品种丰富,有建筑类、动物类、挂灯类、挑灯类等,近年创新有茶壶灯、花瓶灯等,历来被称为“江南奇葩”,在全国中小型灯彩中独树一帜,具有代表性。历年来国内国际广泛交流,频频获奖。2002年8月,海宁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硖石灯彩),2006年6月,硖石灯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海宁被认定为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元宵节:硖石灯会)。2011年,《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江南第一灯市”的目标。
现有硖石灯彩责任有限公司、海宁琳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硖石灯彩制作部、王文权灯彩工作室、平艺水晶灯彩研究所、蓝天广告庆典灯彩工作室、星艺图文工作室灯彩设计室、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硖石灯彩工作室等灯彩产业和传承基地。
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历史悠久,始于南宋。古时在民间婚丧喜事、养蚕前等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剧目丰富,现已搜集到243个,好多剧目是其它剧种没有的,如《聚宝盆》、《后玉婿蜒》等,有很强的地方特色。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有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可常年开展演出活动。
店铺
首批对外开放的30多家店铺,有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咖啡馆、酒吧,也有制作“老底子”味道的百年老店,还有不少和艺术相关的店铺,让这条老街充满了怀旧和文艺的气息。
如重现的百年老店“锦霞馆”,已是顾客盈门。老硖石对“锦霞馆”有着浓厚的怀念情结,前身是蒋泰兴菜馆,创建于清光绪六年。新开的“锦霞馆”前身是水利局“圆苑饭店”,老板的祖母是原锦霞馆的厨师,新店主打面食,吃得出曾经的那个味道。
“杰瑞堂彩绘玻”卖的是一种图案丰富亮丽的装饰玻璃。店主赵献以独特的手工彩绘,将中华文化精髓搬到玻璃和水晶上,还与海宁江南灯彩艺术街合作,以海宁潮、硖石灯彩、海宁古迹和金庸小说人物等题材为背景,制作了一系列海宁特色的彩绘玻璃
还有可以学艺术技能的“steven’s art studio”油画室。这家店创办人是海宁人,他在上海的油画室曾收明星为徒,如今店门口的作品《流浪狗》就出自孙俪之手。选址海宁开第四家分店,店主被南关厢的文化气质所吸引,更想把事业带回故乡。
“水云间”是南关厢中一家主打艺术微景观的店铺,店内产品以鱼缸为载体,用自然的原木、山石、水生植物以及其他植物,通过艺术手法,装点出一个个“微观”的大自然。
发展历史
建制沿革
据《海宁硖石镇志》所载,该地在清末民初分永秀(南关厢至大瑶桥)、锦秀(塘桥至南关厢)两个坊。至民国二十五年绘制的清丈户地图,已将这两个坊合并,统称锦秀坊。1949年10月,废除保甲,硖石建立了横埭街等20个街政委员会,而锦绣坊也改为南关厢街居委会,由镇直属领导。1971年初,全镇成立4个街道革命委员会,辖23个街道革命领导小组,南关厢属第四街道革命委员会领导。1978年街道革命委员会撤销,先后成立6个街道办事处,又隶属于西南河街道办事处,2003年后又归属于硖石街道办事处。
街区建始
南关厢街区之名,因内有明末抗清义士周宗彝所建之关厢而得之。宗彝(1600--1645)字五重,号青萝,里人俗呼周七,崇祯已卯(公元1639)举人。年轻时有胆略,重气节。曾在硖石镇各水陆要道设置关厢10座(南关厢为仅剩之古迹)、水栅四十二处,早开晚关,以防盗贼。清兵入关时,他倾产募集义军数千保卫家乡,后清兵攻陷硖石与弟启琦,殉难于战斗中。全家数十口不愿受辱,俱赴家园中的青萝池死(其故居原在东南湖横港桥)。惜其青萝池遗迹,在十余年前被毁(其上已筑小区凉亭一座)。明代学者朱一是为撰《硖石镇关厢水栅记》,文中说道:“邑依海而城,北四十里山曰食其、紫微。中二山则水,水上镇曰硖石。硖石道四通,盗出没。又盐贩千艘,帆夜扬如不键之户,镇人佻器又乐斗薮奸。……周子五重作而叹曰,吾硖必固吾圉,塞乱之源。为之周视明算阜金,鸠匠料材,关其陆四,柴其卷三十有六,介而暴者勿使驰。栅其水之口六,枻而暴者勿使渡。且夫缉昼逻夕,鸣铃击榔,渔舟公廪,旁稽四人,禁行诸住。于是日中为市,道遗不拾,眼不户扃,民厥镇者康哉,饱食浇李而胥庭矣。……”
兴衰变迁
出关厢而西,在交通尚未发达的年代,为镇之西南片的主要交通道要。尤其西来之水,奔流直下,到这里分流,东达海盐平湖,北去王店、嘉兴,直奔苏常,成为水上高速公路的分叉口。人来客往,千艘争辉,随之促使该街区的形成。明代关厢的设立,治安问题得到相对的解决,民得予安居,商得予经营,促使街区迅速发展。尤其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事在海宁发生后,长安米市深受兵灾之害,庐舍荡然,市面萧条。硖石为吴江青浦芜湖巢湖米船必经之地,外来米船如晚至硖,即在硖石停泊过夜,次晨再赴长安米市。随着长安米市的衰落,硖石米市应运而生。而其主要经销点,又设在南关厢往北的米市街,南关厢街区经销本县四乡的粮食,俗称“乡货行米店”。据相关资料反映,在北伐前,南关厢乡货米行业最盛时,每天有航船百余条,米源来自附近伊桥、张店、马桥、湖塘、丁桥、芦湾、丰士、博士等地。每条航船约装黄豆、小麦20石许,各乡货行日收购量可近200余石,可见当时该区段米业经销的兴旺。外加油坊、米厂等开设,该街区车来人往生意兴隆,为适应顾客的各种需求,茶店、饮食店、杂货店等等各种商铺的相继开设,成为本镇又一商业重地。据复旦大学地理研究所邹怡先生经过数年的调查采访,所作的《民国市镇的区位条件与空间结构·以浙江海宁硖石镇为例》一文中记载,在民国后期,虽历经战乱,米市街米市已经衰退,而南关厢历史街区还有各种商铺二十余家。
除关厢外,大瑶桥、环秀桥、会源庵等历史古迹,也传递着历史的文化信息,是历史与现代的桥梁,是街区变迁的见证。大瑶桥始建年月不详,据《海宁州志稿》载,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后将台阶改成水泥平坡形桥面,以利车辆。环秀桥,亦名西环桥,建于明建文四年(1402),俗称“塘桥”,是三环洞拱桥,(1967年西移150米,改为混凝土双曲拱桥)。而古桥旁的几株朴树,依然郁郁葱葱,注视着时代的变迁。正对环秀桥的会源庵,俗称关帝庙,始建时代不详,据志书所载:“一名南茶亭,在西环桥,崇奉关帝。未详始于何时,明崇正(祯)间重修,康熙十四年再修……”后由江南商人借栖于庵,因而捐资扩建,并祝发于此。虽经岁月沧桑,其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在历史街区里还较完整地保存着20多座始建自于清代至民初的院落式老宅。在这些庭院老宅中,走出了史学家吴其昌、红学家吴世昌、眼科专家吴厚章、电影艺术教育家沈嵩生,他们在各个领域里,作出杰出的贡献。童年的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抺不去乡思,在学者的著述里总是流露着对童年的追寻,对故乡的依恋情结。“……我们住在大瑶桥,他们住在中宁巷,两家的老厅,一样的旧,一样的黑,一样的古老,一样的‘马头墙’、‘四开柱’、‘砺壳窗’,一样的经过‘长毛’而没有毁。‘地坪砖’照例是破碎了,听说是因为‘长毛’屯军时候的劈柴。厅前的‘天井’,规矩是扁长的,两边不是两株桂花,就是紫荆;要不然,山茶也兴[疑‘行’字]。……”这是吴其昌先生在《志摩在故乡》一文中,对家乡庭院老宅的真实描写,从文中也表露出对童年生话的深切怀念。由于他们故居的存在,更增添历史街区浓郁文化内涵。
整修改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交通的变迁,商业重心转移,南关厢历史街区开始衰落。再加之老房常年失修,街区内住户乱搭乱建现象普遍,导致街巷不畅,安全隐患严重。为了保护和延续南关厢这一历史文脉,在有识之士及政协多次呼吁下,2005年3月14日,经海计(2005)65号文件批复,南关厢历史街区整修改造项目正式立项。并交由硖石房管所组织实施。2008年城投集团成立,项目转由其公司下属旧改公司进行组织实施。该公司在初步设计文本的基础上,对南关厢整修工程委托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作进一步完善。在此期间由该公司会同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方案的修正,进行了三次专门讨论研宄,广泛征求意见,是年7月提出修正方案。新方案本着“历史风貌展示,休闲文化利用”的原则,在整修过程中以突出重点,整体保护,有效利用,合理开发为理念,正确处理好城市总体规划与保护性整修,街道整修与重点历史遗迹保留的关系。该修正设计方案,得到市发改局对该方案的批复,同意实施。并经过一年的动员搬迁工作后,南关厢保护性修建工程街2009年6月4日正式进场施工。
整修后的南关厢历史街区将形成街区和沿河路廊两条流线,主要节点有关帝庙、纱业公所旧址、吴世昌故居与红学馆、南关厢、人民路入口广场、廊棚水景、深宅大院、大瑶桥古樟、塘桥遗址、南茶亭旧迹等。南关厢历史街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也为今后硖石镇对历史街区的整修,有了一个典范性的开端。
参考资料
走进南关厢.海宁新闻网.2010-07-26
海宁南关厢.浙江省文物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2:47
目录
概述
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