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漏斑纹海豚
哺乳纲动物
沙漏斑纹海豚(学名:Lagenorhynchus cruciger南露脊海豚相似,但有背鳍,个体间背鳍差异明显,通常高而弯曲。
形态特征
成体体长1.6~1.8米,重90~129公斤。
前额黑色。嘴喙厚短呈黑色。眼周围有黑色色块和白色斑纹。体侧大部分呈黑色,间有两条变异白斑带,一条从喙端过眼上向后延伸至胁侧,止于背鳍正前方;另一条从背鳍后延伸至尾叶,两条斑带缩至细条状相交于背鳍下。
背部黑色。背鳍位于体背中央,基部宽阔,前缘高耸弯曲呈明显钩状(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前缘会极度弯曲),背鳍后缘内凹(少数个体较平直)。
腹部白色。胸鳍两面黑色,长而弯曲,末端尖锐。尾干两侧有白色色块,尾干下缘有明显龙骨突起,靠近腹面部位尤显。尾鳍两面黑色,后缘内凹,中央缺刻明显。
上、下颌每侧各有 枚圆锥形齿。
沙漏斑纹海豚死亡后,体色可能马上明显变黑。
栖息环境
栖息于南极和亚南极,表层水温-3°C~7°C的远洋海域,极少在近岸活动。71%的目击记录发生在0.1~0.3°C水域,最暖活动水域13.4°C。
生活习性
游泳时通常嘈杂吵闹,速度可超越12节(1节≈1.853千米/小时)。喜欢在快速航行的大、小船只前后进行船首乘浪船尾乘浪;会以小角度长跃游行。从远距离观察,其上下起伏的身躯仿佛游泳的企鹅。可能会伴随在航行缓慢的船只旁共游。快速游泳时,身体贴近海面,但不会真的跃出水面;浮升呼吸时会造成大片水花。曾经观察到它们乘浪时以纵向旋转。
一般1~7只小群出游,也有100只集群的观测记录。可能与诸如长须鲸、塞鲸、小须鲸阿氏贝喙鲸南瓶鼻鲸、长肢领航鲸、虎鲸、及南露脊海豚等其它远洋鲸豚类为伍。与大型须鲸类伴游时,常乘其浪而行,飞跃出水,而捕鲸船则通过此类杂耍行为定位长须鲸方向。
随洋流(如西风漂流)做季节性迁徙,南半球的夏季会出现在更冷的南部水域,冬季则向北迁徙。
主食鱼类、乌贼类、甲壳类动物。采用“回声定位”搜寻猎物,觅食时发出非常尖锐的“咔哒”声,其侦测距离是其它海豚的两倍。觅食浮游生物时常吸引大群信天翁海燕以及其它海鸟在水面附近聚集。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南纬43°~67°之间海域。
原产地(海域):南极洲、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克罗泽群岛、凯尔盖朗群岛、新西兰、南非爱德华王子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
繁殖方式
雌性体长183cm临近性成熟,雄性174~187cm性成熟。繁殖期数据缺乏。雌性抚育幼仔,幼豚出生即能随母豚游动。哺乳期12~18个月。
种群现状
有关沙漏斑纹海豚的唯一种群数据来自两份观测记录的组合(Kasamatsu & Joyce 1995),合并统计在南极辐合带以南水域有144,300头(CV =17%)。
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鲸目*其它鲸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数据缺乏(DD),2008年评估。
生物分类
沙漏斑纹海豚划入斑纹海豚属(Lagenorhynchus)可能不准确,该种最终可能被划入Sagmatias属(LeDucet al. 1999)。
参考资料
Lagenorhynchus cruciger.Animal Diversity Web.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2:1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