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在宫中做佛事时表演的女子
群舞。此舞创作于元顺帝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史·顺帝本纪》载: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乐,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其服饰化妆是:戴象牙佛冠,身披璎珞,大红绡金长
短裙,金丝袄,
云肩合袖
天衣,绶带,鞋袜。手执法器 ── 加巴剌般之器。其中一人执
铃杵奏乐。另外还有由十一个宫女组成的伴奏乐队。由宦官长安叠不花率领。遇宫中做佛事时才进行表演。
元顺帝躲在深宫怠政,一开始也许是不得已,以此避免和权臣冲突,免得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后来就慢慢觉得把朝廷大事托付给大臣,自己专门游玩的日子也不错,故而乐此不疲了。只是,光像后来明朝的
天启皇帝一样天天在宫里做木工活,时间长了总会厌烦。那个天启只做了七年皇帝,而元顺帝却做了三十五年,自然不会只满足于多做几个
建筑模型,造几条龙舟之类。于是他就给自己找到了更为刺激的玩法,这种玩法,与元代著名的“十六天魔舞”,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很有名的舞蹈,一般提到元代的歌舞艺术,总要把它拉出来做代表。这种舞的具体表演方式,根据《
元史》的记载,是十六个宫女,把头发梳成若干小辫,带着象牙作的佛冠,身披若隐若现的
缨络,下着大红色镶金边的
超短裙,上穿金丝小袄,肩上有云霞般的披肩,妖艳致极,性感逼人。她们每人手执法器,其中一个执
铃杵领舞,姿态各异,诱人眼目。另有十一位宫女着白色透明丝衣,头上系着白色丝带,做出各种性感的动作作为伴舞。宫中一有佛事,或顺帝寂寞了,就让她们载歌载舞,祝兴欢乐。其中,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三个宫女的舞姿尤为曼妙,为此常常可以得到顺帝赏赐的
夜明珠、新款式的
锦缎之类。
后来皇帝如此胡闹,国事自然不用再问。后来元朝灭亡之后,很多人就把这原因归咎到十六天魔舞上头。“凭谁为问天魔女,唱得陈宫玉树声”,“自古国亡缘女祸,天魔直舞到天涯”把它比作
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同属亡国之音。而元顺帝在丢下大都,逃往
漠北之际,还不忘带上自己心爱的天魔
舞队,“毡车尽载天魔法,唯有莺衔御苑花”,继续“大喜乐”去了。
摘要: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宫廷一种舞蹈,因深受元顺帝的喜爱而被认为是“
荒政”之源,被称为元帝国的“后庭花”。它产生于
元朝初年,当为太祖初年征服
西夏时征用的西夏旧乐舞,在世祖时即已风行,其与元朝统治者崇信
密教有很大的关系,以其宝相庄严而又香艳飘逸受到观赏者的喜爱。
敦煌465窟
元代舞蹈壁画,风格独特,
舞蹈造型,技巧高,难度大。可能与元代名舞《十六天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