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扑翅䴕(学名:Colaptes auratus)是啄木鸟科、扑翅䴕属的一种鸟类。体长30-35厘米,体重105-167克。该物种有一个强壮敦实的身体,小巧圆圆的脑袋,长尾巴,和一个强大的、向下弯曲的
鸟喙。眼先和眼睛周围白色,面有绒革,脸颊粉红色,颈部及上胸部是色彩分明的白、黑、黄或红的色块。下巴和喉咙有黑色或白色斑点,雄性有黑色或红色的类似胡子的标记。
翕、背部,肩羽,翼羽和尾巴覆盖着黑褐色、棕色或白色的细条纹。嘴黑色,腿爪灰绿色,
虹膜是棕色或红棕色。
动物学史
分类
根据ibley和Monroe在1990,1993的分类,Colaptes auratus(北扑翅䴕)、Colaptes cafer(红轴扑翅䴕)和Colaptes mexicanoides。自2014年,均被划分为独立物种。
北扑翅䴕是一种常见的
啄木鸟,主要在地面觅食,分布在北美大部分森林地区。它经常出现在城市公园和喂鸟器上,因此它是一种引人注目的访客,即使在后院也可以观察到并欣赏。北扑翅䴕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因为亚种群之间存在杂交,每个
亚种都可以通过羽毛颜色轻松区分。两个亚种,即北美东部的黄轴亚种(Colaptes auratus auratus)和北美西部的红轴亚种(Colaptes auratus cafer),在大平原形成了一个狭长的杂交区,与落基山脉的雨影区平行,穿过加拿大落基山脉,延伸至阿拉斯加南部。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杂交区一直受到鸟类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的极大关注。北扑翅䴕和
黄扑翅䴕之间的杂交发生得较为有限,后者与
索诺兰沙漠有关。
亚种
北扑翅䴕的亚种在几种明亮且对比鲜明的羽毛特征上有所不同,最明显的是
飞羽的羽轴颜色,两个亚种群体的通用名称由此而来。在求偶和领地防御期间,翅膀下表面可见的亮黄色或红色会向潜在的配偶或对手闪烁。区分亚种的其他特征是黄轴亚种、古巴亚种(C. a. chrysocaulosus)和大开曼亚种(C. a. gundlachi)的颈部(颈背)有鲜红色斑块(其他亚种没有),以及喉咙、耳覆羽、头顶和颧纹的颜色。颧纹是区分两性的唯一明显的
二态性特征。
变异
北扑翅䴕的地理变异主要通过区分亚种来描述,因此很难区分形态和羽毛的潜在生态模式与系统发育历史本身引起的变异。众所周知,飞羽的主要颜色存在广泛变异,形成“黄羽”或“红羽”种群。黄羽种群分布在北美洲最北部和东部以及加勒比海部分地区;而红羽种群则分布在北美洲西部和墨西哥大陆南部至中美洲北部。一般来说,体型向北增大。与许多其他北美鸟类一样,颜色最深、饱和度最高的种群出现在太平洋西北部,最灰的种群出现在北美洲中部的大盆地地区。在黄羽和红羽种群中,背部横纹最重、翅膀最圆的亚种出现在南部(西印度群岛或中美洲)。
形态特征
北扑翅䴕体长30-35厘米,翼展42-51厘米,体重105-167克。是一种美丽的北美啄木鸟,具有迷人的外观。它是在
象牙喙啄木鸟(Campephilus principalis)和北美黑啄木(Dryocopus pileatus)之后在该地区的第三大
啄木鸟。
北扑翅䴕有一个强壮敦实的身体,小巧圆圆的脑袋,长尾巴,逐渐变细,和一个强大的、向下弯曲的鸟喙。眼先和眼睛周围白色,面有绒革,脸颊粉红色,颈部及上胸部是色彩分明的白、黑、黄或红的色块。下巴和喉咙有黑色或白色斑点,雄性有黑色或红色的类似胡子的标记。翕、背部,肩羽,翼羽和尾巴覆盖着黑褐色、棕色或白色的细条纹。臀白色,有黑条纹。飞行羽毛是黑与白的斑纹,中央尾羽褐色有内螺纹。棕色的羽毛充满黑色斑点和新月形条纹,下体白色,头灰色,颈后有一块红色。
在所有亚种中,雌性都比它的伴侣体型小。胸部的月牙不太明显。除中美洲亚种外,没有小胡须。在生活在中美洲的中亚种,确实生长有肉桂色的短胡须。杂交种非常常见,尤其是在北美部分地区,那里北扑翅䴕和红轴扑翅䴕群体重叠。它们具有两个亚种的中间特征。
北扑翅䴕的羽毛色彩多样,斑纹比较丰富多样。不同亚种的细微差别很多,主要根据翅膀、尾下的羽毛色彩不同,分黄色北扑翅䴕和红色北扑翅䴕两种。黄色北扑翅䴕有一个棕褐色的脸,有一个灰色的冠,在喉咙上有红色的新月形纹,雄鸟有类似胡子的标记。喜欢在树上凿洞。黄色雌北扑翅䴕,可见尾部的内侧羽毛是明黄色或柠檬黄。红色北扑翅䴕也有一个灰色的脸,但具有棕色的顶冠,喉咙没有新月型斑块,翅膀、尾巴内侧羽毛为红色或玫瑰红。雄鸟有类似胡子的红色条纹。而其他亚种则是有这两种边界是共同的混合体而进一步复杂化。
幼鸟的喙呈淡粉色至乳白色,在羽翼丰满前变灰,裂口呈淡粉色或橙色。雏鸟的上颚尖端为白色。成年鸟的喙在繁殖期间呈黑色至棕黑色。
幼鸟(4月至9月)的虹膜呈灰褐色,成年鸟则由深红褐色变为黄褐色。幼鸟的腿和脚呈浅粉色,在羽翼丰满前变为灰色,成年鸟则呈蓝灰色或灰色。
近种区别
北扑翅䴕的外观与黄扑翅䴕(Colaptes chrysoides)非常相似。相对于地理上相近的北扑翅䴕(即亚种“红轴”扑翅䴕),黄扑翅䴕的尾羽为黄色。黄扑翅䴕的体型较小,冠部颜色较深,背部条纹较窄,背部颜色较浅,胸部斑块较圆,尾羽下方的黑色尖端较宽。
栖息环境
北扑翅䴕生活在海平面至海拔2100米之间。频繁活动于森林的边缘和空地,这是一些喜欢开阔的土地的小鸟。通常出现在半干旱地区和稀疏森林的灌木丛和树干上,在这些地区的林地和树木种植园的边缘也可见。虽然热带雨林的逐步缩小减少了它们的生存地域,砍伐森林使这些鸟类征服新的领地,它们适应了新的牧场和公路沿线的休耕土地,在美洲的一些地区它们频繁的出现在平原到海拔600米高度的地区。
通常出现在包含两种必要资源的广泛栖息地中:1)枯死或濒死的树木作为筑巢基质,2)大面积空地,便于获取主要猎物(蚂蚁)。因此,它在各种景观中繁殖,如树木稀疏的牧场和农田、开阔的林地、北方森林边缘和采伐区。它也经常出没于郊区。繁殖和非繁殖扑翅䴕的栖息地结构变化没有明显差异,尽管大多数扑翅䴕在冬季向南迁徙以避开积雪覆盖的地面。
北美扑翅䴕生活在森林边缘、开阔林地和稀树草原,树种组成变化与该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一样广泛,沿着落基山脉和西部,它生活在亚高山森林中,其特征是
毛果冷杉、
银云杉、
五针松和
扭叶松;以及以
西黄松、
花旗松、
白冷杉和
颤杨为特征的山地森林。也发现于以
杨树为主的河岸林地,尤其是在大平原地区。在东南部的农业景观中,它分布在许多硬木森林、农场林地和防护林中;以及从村庄到郊区再到大城市的定居区。如果枯枝残枝仍然矗立着,在采伐区可能很常见。
北扑翅䴕在它们栖息的广阔林地中的大多数树种上筑巢。开放或类似稀树草原的栖息地结构为觅食提供了空间,这比树种更重要。在许多混合林北方森林中,北扑翅䴕在颤杨林中特别常见,大概是因为白杨树是它们喜欢的筑巢树。
古巴亚种(gundlachi)和大开曼岛亚种(chrysocaulosus)栖息在海拔至少1,250米的半落叶和常绿林地、次生林、松树林、森林附近的沿海植被和红树林中。在大开曼岛,主要分布在黑色红树林中,在干燥林地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古巴和大开曼扑翅䴕比北扑翅䴕的其他亚种更适合树栖。
在墨西哥和中美洲,一般来说,亚种栖息在海拔1,000-4,000米的高地松树和松橡树林的林下到林中、半开放栖息地、灌木丛、种植园和花园中。在洪都拉斯,它生活在海拔500-2,500米的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斜坡的松树和松橡树林中。在其分布的南部边界,即尼加拉瓜西北部,它被认为是高地松树和松橡树林的专家,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但偶尔也会出现在云雾林中。
生活习性
迁徙
由于严重依赖在地面上寻找食物,大多数北扑翅䴕在冬季会从积雪深厚且持续的地区迁徙。北方种群具有很强的迁徙性,而在美国南部繁殖的种群则更加定居,在繁殖区或附近过冬。在冬季,北扑翅䴕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变得稀少或消失,而在加利福尼亚州,随着来自北方的候鸟抵达,秋季和冬季的数量会增加。加利福尼亚州的繁殖者也会从高海拔地区迁往低海拔地区过冬,有些可能会从该州迁出。海拔高度的迁徙,鸟类从落基山脉向大平原的迁徙或多或少都很明确。北扑翅䴕在10月至翌年3月期间在墨西哥北部进行冬访,并且仅在10月初至翌年4月初在科罗拉多河下游河谷进行冬访。
到达和离开日期因纬度而异。在该地理范围的许多地方,迁徙的个体可能会与
留鸟混居,因此很难从春季和秋季的目击情况中精确测量迁徙时间。春季迁徙高峰期通常发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大多数鸟类在4月中旬到达北方的繁殖地。秋季迁徙高峰期通常发生在9月至10月中旬,迁徙数量较少,持续到12月。
迁徙路线通常以南北方向为导向,因此在大陆分水岭以西繁殖的鸟类也在分水岭以西的太平洋海岸附近过冬;而在分水岭以东繁殖的鸟类则在东侧过冬。因此,落基山脉似乎是迁徙的地理分水岭,大多数北美扑翅䴕不会越过。在大陆中部繁殖的鸟类,包括加拿大草原省、南北达科他州、明尼苏达州和爱荷华州,在德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过冬。在密歇根州和安大略省南部到缅因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东北内陆地区繁殖的鸟类似乎从德克萨斯州东部和墨西哥湾沿岸的东南部各州迁往越冬区。最东边的北扑翅䴕,从新泽西州、纽约州东部、新英格兰和沿海省份迁徙到南部沿海各州过冬。根据北美各地的带状恢复和地理定位数据,平均迁徙距离为913±701千米。
北美扑翅䴕可以以松散的鸟群迁徙,鸟群的大小从几只到100多只不等;当鸟群聚集到半岛时,它们会变得更加集中,寻找穿越主要水域的短途路线(例如,安大略省的皮利角延伸到
伊利湖)。在纽约州的火岛,一次早晨的飞行记录到多达2,000只鸟,不到1小时就有1,000只鸟飞过。
天气会影响迁徙率和出发日期。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部的
里斯克溪,当3月和4月太平洋沿岸迁徙路线的年度气温较高时,每年春季的到达时间会更早。从长远来看,随着气候变暖,这可能导致数十年来春季的平均迁徙时间提前。地理定位器数据的分析表明,鸟类在夜间49-89%的时间里栖息在洞穴中。
行为
常单独、成对或以家庭组成15只左右的小群一起活动。受惊时,不像大多数其他啄木鸟那样快速爬上附近的树干,而是停留在一个水平的树杈上,用一个特征直立的姿势。一般以平滑的上升和下降姿势飞行,交替的滑行。
食性
北扑翅䴕尽管擅长攀爬树干和锤击木材提取嵌入的昆虫,但却不像其他啄木鸟,它们喜欢在地上搜寻食物,跳跃或短距离的追啄猎物。蚂蚁占饮食高达75%,会通过锤击和挖掘在土壤中捕获,然后用其长而带刺舌头以圈套猎物。也吃甲虫、苍蝇、蝴蝶、蛾和蜗牛。它们也吃水果和种子,尤其是在冬季。
主要在地面上觅食,探测土壤表面,尤其是在蚁丘和地下蚁群。喜欢便于蚂蚁接近的地面植被(裸露的地面、短草),而避开高草和厚厚的草皮层。倾向于在森林边缘或小树丛附近觅食,可能是为了提供躲避捕食者的掩护。它们很少在树干和树枝上觅食,尽管这种行为在冬季以浆果或树木果实为食时更为常见。据报道,古巴亚种的觅食习性比其他亚种更偏向树栖。同样,据报道,在大开曼群岛,大开曼岛亚种主要在腐烂的树枝上觅食,大多数蚁群似乎都在那里。
北扑翅䴕会根据环境温度调整其觅食微生境,这会影响蚂蚁的表面数量。在寒冷的日子里,开阔的草地表面比森林表面升温更快,里斯克溪的北扑翅䴕更喜欢在开阔的草地上觅食,但在炎热的日子或炎热的下午,当蚂蚁为了避免干燥而转移到地下时,个体会转向开阔森林的树冠下觅食,那里的蚂蚁数量更多。
白天,它们用强有力的喙在土壤中探查和敲击,寻找蚂蚁和其他昆虫。在牧场上,它们可能会用喙将藏有蚂蚁或甲虫群的干牛粪分开。北扑翅䴕是地下洞穴中虎甲虫幼鸟的高效捕食者。北扑翅䴕的舌头非常突出,这是啄木鸟的特征,它由基舌骨和部分舌角的极度延长而来。当它舔食成年蚂蚁和幼鸟时,它的黏性舌头会伸出喙尖4厘米。
特别是在繁殖季节,蚂蚁(膜翅目:蚁科)通常占食物的大部分,但其他地栖昆虫或幼鸟,如甲虫(步甲科)也很重要。在深秋和冬季,水果补充了饮食。
分布范围
国家
留鸟:开曼群岛、古巴、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美国;
繁殖地:加拿大;
非繁殖地:墨西哥;
游荡:丹麦。
繁殖期
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部分地区的各种林地栖息地,一般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极树线开始,从太平洋海岸到大西洋海岸,从南部到尼加拉瓜中北部、佛罗里达群岛、古巴和大开曼岛。
越冬期
由于北扑翅䴕在地面上广泛觅食昆虫,它们通常在冬季从积雪深厚且持续的地区
迁徙。北扑翅䴕从加拿大各省最南端地区向南越冬,直至繁殖范围的其余部分。在墨西哥北部的冬季有记录(从索诺拉州到塔毛利帕斯州有记录)。少数个体,尤其是那些可以在城市使用喂鸟器的个体,可能会在通常范围以北越冬(例如,自1984年以来,尽管气温低至-40°C,但每年在
萨斯喀彻温省的鸟类统计中都有记录)。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4-7月之间,通常筑巢于树木上。分别在5-20天内挖出的洞巢,巢穴有一个狭窄的入口,但在底部变宽,用木屑垫付。每窝产4-9枚卵,然后由成年鸟孵育11-12天。雏鸟由双亲轮流往返送食物喂养,主要由雄鸟喂养。在25-28天间离巢飞行,但要完全独立还须怀成年鸟一起生活15-20天。一岁时性成熟可以繁殖,最高寿命达9年。
配对
在美国爱荷华州和堪萨斯州,求偶开始于4月中旬,配对形成于4月底或5月初。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部的里斯克溪(RiskeCreek),领地建立和配对形成可能同时发生,并且在迁徙后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发生(即4月中旬至5月初)。离异的鸟开始产卵的时间比与前一年的同一伴侣配对的鸟晚,这表明恢复以前的配偶关系比建立新的配偶关系花费的时间更少。在危地马拉,扑翅䴕在2月初配对,产卵可能始于3月1日左右。在大开曼岛,繁殖发生在1月至8月之间,3月至7月达到高峰;据称配偶关系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得以保留。
筑巢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皮姆西湾,巢穴挖掘的日期为4月29日至5月15日。对于美国威斯康星州东南部,日期为4月2日至5月23日。安大略省的挖掘期的持续时间为5-19天和威斯康星州为11-20天。
没有确认的第二窝记录,北扑翅䴕相对较长的繁殖周期意味着在大部分地理范围内可能只能养育一窝,但如果它们的第一窝被毁,一对可能会重新筑巢。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部,研究区域内4月20日至5月4日(即产卵前不久)期间,种群的年平均产卵日期与温度呈负相关,春季每升高1度,产卵日期就会提前1.15天。因为当环境温度低于5°C时,地面上的蚂蚁活动很少,而雌性扑翅蚁可能依赖于足够多的蚂蚁来改善身体状况并产卵,所以产卵时间与环境温度甚至纬度相关是有道理的
有报告说雌鸟会选择筑巢地点,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雄鸟会选择筑巢地点。仪式化的敲击可以在成对成员之间传达关于筑巢地点可接受性的信息。个体通常对家域有恋家性,但不一定对筑巢树有恋家性。巢穴经常被重复使用。事实上,平均只有23%是当年新挖的;大多数被放置在现有的(重复使用的)洞中。新挖巢穴的频率随季节而下降,这表明当面临繁殖时间限制时,扑翅䴕更有可能选择现有的洞。
通常在枯死或患病的树干和大树枝中挖巢穴。木材硬度是决定选择哪棵树木作为巢域内树木以及在树的哪个位置挖出巢穴的主要因素,但北扑翅䴕可以使用各种腐烂程度的树木。它们使用多种树种,但与更丰富的针叶树种相比,它们更喜欢颤杨树,在里斯克溪,96%的巢穴在颤杨树中。可能成熟颤杨树的典型心腐病使它们更容易挖掘。在萨尔瓦多,危地马拉亚种通常在高大的枯松树上筑巢,有时在半腐烂的橡树桩上筑巢。在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40个巢穴中有58%被放置在死去的棕榈树上。在沙漠中,它可能会筑巢于
巨柱仙人掌中,并可能侵占或扩大
吉拉啄木鸟最初在仙人掌中挖的洞。极少数情况下,它可能会筑巢于土洞中;例如,曾使用过
白腹鱼狗或
崖沙燕的巢穴。
巢穴离地面的高度各不相同。平均巢穴高度:威斯康星州5.7米;安大略州7.0米;爱荷华州8.1米;俄亥俄州8.4米;怀俄明州7.3米。马萨诸塞州楠塔基特岛的树木较稀疏,因此其平均高度明显较低是1.3米,但俄勒冈州西部高大的花旗松的平均高度较高是11.4米。可能会使用巢箱,尤其是在天然洞穴稀少的地方。
雌雄鸟均参与洞穴挖掘,但雄性占主导地位。在安大略省的洞穴挖掘过程中,雄性或雌性挖掘了40%的观察时间(795分钟,10个巢穴):雄性占挖掘时间的68%,雌性占32%。在威斯康星州,雄性在12个巢穴中完成了88%的挖掘工作。在新罕布什尔州,观察到的一对雄鸟中的雄性完成了81%的挖掘工作。在挖掘结束时,雌性的参与度似乎有所增加。巢穴挖掘是通过用喙“凿”掉小木片来实现的;鸟儿首先抓住树干,用尾巴作为支撑,然后栖息在巢穴开口的下唇上,然后进入内部。凿洞期间穿插着从洞穴开口扔木屑的较短时间;鸟喙也会带走碎屑。
空腔在入口处迅速向下弯曲,直径在入口处迅速扩大;前壁厚度通常小于2.5厘米。空腔通常呈圆柱形,底部略微凹陷。入口通常刚好足够大以容纳成鸟进出;内部足够大以让成鸟转身。卵直接产在木屑床上。入口孔的平均水平直径为:8.33厘米。
北扑翅䴕比大多数其他啄木鸟更倾向于使用现有的巢穴,但不同种群重复使用的情况差异很大。在重复使用之前,北扑翅䴕会进一步挖掘部分内壁,在巢穴底部铺上一层新鲜的木屑。
产卵
在美国南部,北扑翅䴕所产的卵的大小是2.79厘米×2.16厘米。卵壳是纯白色光泽和半光泽,但孵化后第5天左右卵呈粉红色,因为在胚胎膜形成之前,深橙色的蛋黄会透过卵壳闪闪发光。
产卵似乎在筑巢完成后不久就开始了,每天产卵1枚,通常在05:00到06:00之间。产卵开始时,亲鸟对巢穴的关注度会增加,尤其是雌性,但雄性仍然是最关注的。在产卵期间,一对配偶中的一只有71%的时间待在巢穴中(雄性占巢穴中时间的约3/4)。产卵期间,亲鸟中的一只通常会待在巢穴中或巢穴附近;当其中一只离开该区域觅食时,配偶似乎会切换巢穴守卫职责。
该物种是无限产卵物种;即当一个卵被移走时,它会再产一枚替换。Burns和Bent报告了许多卵学家从北美扑翅䴕巢中取出单个或整窝卵并由雌鸟补替换卵的例子。在一个案例中,每天取出1枚卵,雌鸟每天替换卵,直到总共产下71枚卵。卵破损后,可能会在7天后进行接替。
孵化
北扑翅䴕在孵化时,雄性和雌性都会在腹部区域形成一个大的椭圆形孵化斑块。明孵化可以从该窝的倒数第二枚或最后一枚卵开始。因为雄性在夜间和白天大部分时间孵化,所以雄性的孵化能力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胚胎发育的开始。许多(约50%)的幼鸟在24小时内“同步”孵化。根据对巢穴的直接观察,孵化开始于最后一枚卵产下前0-2天。
孵化由雄性和雌性共同承担,配偶之间的转移在巢穴处大约需要10-20秒,因此大约98%的时间里,一窝幼鸟都被覆盖着。除了极少数情况外,雄性会在夜间孵化。两性对孵化的贡献大致相同,但由于雄性在夜间孵化,因此雄性平均占总孵化量的67%。一雌多雄制的配偶中,雌性在其第二巢穴的孵化贡献比一雄一雌制雌性少,因为它们同时在主要巢穴喂养雏鸟。在最后一枚蛋产下后9-10天孵化。
雏鸟
幼鸟晚成性,通常眼睛闭着,没有绒毛或羽毛。喙、跗骨和脚呈淡粉黄色至粉红色。颌骨铰链处有白色肉质褶皱,上下颌骨尖端有石灰质白色“卵齿”,可帮助亲鸟在黑暗的洞穴中找到雏鸟的嘴。与大多数其他鸟类不同,这些卵齿在整个雏鸟期都保留下来,甚至在即将长出羽毛的幼鸟身上也清晰可见。幼鸟聚集在巢穴底部,当亲鸟进入巢穴时,它们会虚弱地伸长头部。孵化时平均体重在爱荷华州为5.46克,佛罗里达州为5.50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约为6克。
喂养
亲鸟在孵化后不久就开始通过反刍喂养雏鸟。成年鸟的咽部会扩张形成
嗉囊,成鸟返回巢穴时,嗉囊会充满食物,尤其是蚂蚁卵。雏鸟浅色的指骨和卵齿可以帮助亲鸟在黑暗的洞穴底部找到雏鸟。雌雄鸟都会喂养幼鸟,通常每次回巢都会喂养。雄鸟的觅食率从雏鸟幼年时约0.92次/小时增加到雏鸟期后期的约1.9次/小时,而雌鸟的觅食率与雏鸟大小呈正相关。平均而言,雄鸟的觅食率略高于雌鸟,尤其是在雏鸟中期,此时雏鸟的能量需求最高。
离巢
里斯克溪的雏鸟的平均离巢年龄为25天(范围21-26),与爱荷华州观察到的平均25天(范围24-27)相似。幼鸟似乎按照孵化的顺序离开巢穴,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幼鸟突然离开巢穴,通常最初飞行距离≥50米,并且似乎不会返回。成鸟在幼鸟离巢前会增加呼唤的频率和减少喂食的频率,幼鸟有时会减轻体重;饥饿和成鸟的呼唤可能会促使幼鸟离开巢穴。当幼鸟即将离巢时,巢穴受到干扰或受到捕食者的威胁会促使幼鸟离巢。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0月1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相关研究
北扑翅䴕黄羽亚种(黄色北扑翅䴕),这种分布在北美东部的
啄木鸟,因其黑色的羽毛中间那根羽轴是黄色的而得名。过去几十年来(2016年前),鸟类学家注意到某些“黄色北扑翅䴕”的黄色羽毛神秘地变成了红色。起初,研究人员以为是这种鸟与北美西部地区的“红色北扑翅䴕”杂交后形成的。但是,某些长出红色羽毛的黄色北扑翅䴕,与它们的红色近亲远隔几千公里。
原来这一现象与它们的饮食有关:据发表在《The Auk》(海雀)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称,它们羽毛变红是因为吃了红色的浆果。这种鸟类羽毛中常见的亮黄色、橘色和红色,其实都来自它们所吃食物中的
色素。
加拿大皇家阿尔伯塔博物馆的
鸟类学家乔斯林·霍登(Jocelyn Hudon)说:“这项研究回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颜色是鸟类很重要的一个信号,颜色的变化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求偶。”科学家们仍然怀疑“黄色北扑翅䴕”羽毛变红的原因是杂交。因此,乔斯林·霍登及其同事使用实验室标本,将许多种翅䴕羽毛中的色素与
金银花中的色素进行了比对。尽管正常的“红色北扑翅䴕”身体中所含的红色素与金银花浆果中的色素看起来很像,但是,它们所吸收的光波长却不一样。化学分析发现,“黄色北扑翅䴕”变色羽毛中所含的红色素来自于
金银花浆果。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的鸟类学家威廉·摩尔(William Moore)评价说:“这是一项很好的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一个已知的现象,还解释了鸟类羽毛获得色素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