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二级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既是食品学院的前身是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成立于1958年。1999年6月更名为化工学院,2002年1月更名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1月基础化学系划归理学院,新组建为食品学院。
学院介绍
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5个本科专业;有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和食品科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5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化学工程的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应用化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北京市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化工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全院有教职工61人,专任教师4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2人),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北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3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精细化工团队2005年获得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教育创新团队,香料化学教学团队2009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还有20多位教师在多个学术团体机构担任理事、执委、委员及多种学术刊物担任编委等社会职务。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62人,硕士研究生213人,学院实验室总面积约6000 m2,设备资产总值9700余万元,资料室藏书5000多册。食品学院是一个教学研究型学院。多年来,学院坚持以“人才立院、特色兴院、科研强院”为目标,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为教学特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共培养了5000多名合格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院科研成果丰富,近年来“重要含硫食用香料的研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重要香原料2-甲基-3-巯基呋喃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的研制与应用”、“天然级肉味香精生产技术”及 “特殊性能化合物设计合成方法及应用研究”等3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味浓缩肉汤生产技术”项目荣获2010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学院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近40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目前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973” “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合同总额1千多万元。
学院积极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展现当代青年学生风貌。我院多年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利用学院科研优势,通过食品科研社、化妆品协会、环保协会等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学院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4%,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95.45%,环境工程专业98.39%%,生物工程专业98.21%,应化专业97.92%。学院每年根据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评定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等,学院校友和国内知名企业、院所还在学院设立了“彤程助学金”、 “瀚阳奖优助学基金” 、“ISP”奖学金和“中国日化院专业奖学金”等4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我校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层次,2006年起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爱尔兰考科大学食品相关专业实施“2+2”和“3+1+1”等合作办学项目,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学院领导
院长 徐宝财(左二)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财务工作
总支书记 何猛 (左三) 主持院党务全面工作;分管学生、党建、工会工作
副院长 曹学丽(左四) 分管本科教学工作
副院长 王成涛(左一) 分管学科建设、科研、研究生工作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全院教师4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研究生导师2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具在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0%。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北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还有20多位教师在多个学术团体机构担任理事、执委、委员及多种学术刊物担任编委等社会职务。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34人,硕士研究生129人,学院实验室总面积约6000 m3,资产总价值超过4000万元,资料室藏书4500多册。
院士介绍
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4年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2003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建立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模型,主持研究成功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3-呋喃硫化物系列和不对称二硫醚类食品香料制造的技术基础;凝练出了“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味食品香精制造新理念,主持研究成功了以畜禽肉、骨为主要原料的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作为第1完成人获1999年和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发明专利13项。出版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
2010年1月18日下午,市委书记刘淇,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会见了我校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刘淇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其当选表示热烈祝贺,对孙宝国在食品生物工程的科技研发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高度肯定。
孙宝国院士对北京市领导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汇报了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及教学工作情况,并对北京市食品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他表示,今后要在食品科技领域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为北京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他也希望北京市领导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帮助北京工商大学。
陈克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副主任,教育部轻工与食品领域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轻纺工业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兼主任。北京工商大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9年被轻工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晋升为教授,并从该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陈克复院士长期从事轻工技术与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其研究方向在食品领域有食品流变学、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在环境领域有废水处理技术、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在化学品领域有轻工特别是造纸专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在造纸领域有中高浓纸浆清洁漂白技术、纸页成形技术、涂料与涂布技术、高速造纸机关键技术、纤维悬浮液流变学。已主持并完成近二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了重要成果。为了解决我国轻工业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瓶颈约束问题,在节能、降耗、减排、清洁生产的高新技术普及与研发方面,一直进行不懈地努力,取得了具有原创性、实用性的重大成果,为我国轻工业清洁生产做出突出贡献。
陈克复院士作为主持人,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发表科技论文265篇,其中60多篇被SCI、EI收录。出版的主要学术专著有:《食品流变学及测量》、《液体粘度及测定》、《浆料输送与输送机械》、《造纸机湿部浆料流体动力学》、《中高浓制浆技术与装置》、《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中高浓制浆造纸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等7本,主编高校重点教材《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上、下册),主审全国工程硕士专业教材《固体废物污染物控制原理与技术》。申请近30项发明专利,其中有13项已授权。
陈克复院士已培养了30多名博士,都已成为轻工科技界的优秀科技人才,目前在校博士生17名,陈院士任教近40年,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庞国芳
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之一、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国际公职化学家联合会(AOAC)资深专家。近30年始终工作在检验检疫第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在研究新型萃取、分离、富集等样品制备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多有创新。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工程化方面颇有建树,建立了139项国家技术标准和2项国际AOAC标准,提升了相关产品的质量,促进了相关行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次荣获国际AOAC科学技术奖。论著6部(800万字),论文80多篇(其中26篇SCI论文)。培养带出了一支包括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4名教授级研究员和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取得成绩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是一个教学科研型学院,多年来学院坚持以“人才立院、特色兴院、科研强院”为工作目标,坚持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中心,突出学科(专业)的地位,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共培养了5000多名合格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院科研成果丰富,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近30部、授权发明专利23项。目前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约60项,合同总额上千万元。
专业设置
食品科学学科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科学学科是北京市属高校唯一的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也是全国高校食品科学近10年来唯一获得3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的学科。食品科学的前身1959年成立的原北京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专业。金培松姚国雄等老一代专家奠定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之后又涌现出孙宝国、宋焕禄、曹学丽、张力等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该学科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现有教师4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与本学科相关的“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4850平方米,仪器设备原值 5925万元。近3年承担包括“973”项目专题、“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5项,在研项目经费3874万元,高级职称人员年均经费53.9万元。
该学科紧密结合食品工业科技发展和首都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经过长期研究工作的凝练,目前已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食品添加剂
本方向以食品香料香精、食品乳化剂、甜味剂、生物抗氧化剂、生物防腐剂和功能性食品配料为研究重点,在以下四个研究领域特色尤为突出:(1)分子结构与香味的关系研究。首次提出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为肉香味分子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2)咸味食品香精研究。在国内率先研究出了以肉蛋白、骨头提取物、酵母抽提物等酶水解产物,以及脂肪调控氧化物为主要原料的天然级肉味香精生产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含硫食品香料及杂环食品香料研究。研究了含硫食用香料及杂环食用香料的不对称合成技术、绿色合成技术,使制备出的产品成本低,香气更加纯正;(4)新型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开发研究。研究了食品乳化剂的绿色合成技术,得到了性价比好的产品。上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学术带头人孙宝国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食品添加剂分会理事长,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
近5年来,本研究方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项,出版学术著作7部,总计发表学术论文205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
食品化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食品成分与食品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食品品质的智能化评价,尤其在赋予食品特征风味的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鉴定及其形成途径的推断方面的研究处于本领域领先水平。形成了四个研究层面:(1)赋予食品特征风味的气味活性化合物及其形成途径研究。采用气相色谱-吸闻(GC-O)、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等先进风味分析技术,对食品中的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鉴定及形成途径分析;(2)食品成分与食品品质的关系研究。研究食品中的特定成分如核苷酸、氨基酸、肌内脂肪、香气组成等与食品食用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3)食品品质的智能化评价研究。采用光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表征食品品质的指标进行图象处理,并进行智能化评价;(4)食品及食品配料中的功效成分研究。研究食品及食品配料中的有效成分与其生物活性、功能性之间的关系,探索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学术带头人宋焕禄教授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添加剂分会理事,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近5年来,本方向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总计发表学术论文94篇,其中SCI、EI收录17篇。
食品生物技术
本方向主要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新型天然食品资源进行研究和深度应用,为食品行业提供新型的功能原料及添加剂;同时对传统食品及食品原料生产行业的废物及污染防治进行研究。形成了以下三个研究层面:(1)食品功能性成分的结构与功效关系研究。研究了植物资源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与其功能性之间的关联;(2)高活性高附加值食品功能因子和添加剂的分离制备研究。以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为核心,与其它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相结合,用于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及其在食用植物资源、特色农林资源和农产品深层次研究开发中的应用等。(3)食品原料生产行业的废物利用及污染防治研究。研究酒糟多菌种发酵制取高蛋白多酶系饲料,氨基酸生产污水的硝化反硝化除氮等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曹学丽教授是北京市科技新星,现任国际逆流色谱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近5年来,本方向出版学术著作1部,总计发表学术论文87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
食品工程
本研究方向以食品加工中机械设备的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应用为研究重点,尤其是新材料在食品机械设备中的设计制造与应用的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特点。形成了以下四个研究层面: (1) “绿色”环保复合材料制品的研究。主要是“绿色”环保复合材料在食品机械、食品加工材料方面的研究开发;(2)金属-陶瓷梯度材料损伤热传导耦合理论研究。研究结果可用于食品机械设备的研制;(3)果蔬保鲜技术研究。研究了果蔬保鲜中的热温保鲜及天然生物防腐剂保鲜技术;(4)农产品无损检验机械设备的研究。主要研究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农副产品的无损检测。
学术带头人张力教授是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拔尖创新人才。
近5年来,本方向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1篇,其中SCI、EI收录4篇。
民以食为天,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提升北京市及全国食品行业科学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本学科在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我们今后还将在现代食品科学手段解决食品品质、食品安全、食品原料有效加工利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满足北京市的发展需要。我们将以博士点申报为契机,狠抓学科建设,认真学习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水平食品科学学科,更好地为北京市经济建设服务。
应用化学学科
本学科发展概况
北京工商大学应用化学学科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2月评为原中国轻工总会部级重点学科,2002年5月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验收合格。所属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实验室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研究方向
应用化学学科在香料化学及其应用、稀土防伪功能材料、界面化学及其应用、化妆品科学与技术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明显特色和显著优势。
本学科主要特色
香料化学及其应用是本学科点最具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是食品香料和食品香精,以含硫香料制备技术、杂环香料制备技术、蛋白质酶解技术、热反应香精制备技术、食品调香技术、脂肪控制氧化技术为主要特色。
稀土防伪功能材料是本学科点本学科最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重点为光致发光材料、防伪识别材料、超长余辉材料、光致变色材料、红外-可见光转换材料、发射可见光的电子俘获材料(紫外光存写,红外光读显)、随角异色(OVP)颜料。
界面化学及其应用是本学科点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重点为新型表面活性剂(松香类表面活性剂、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等)、新型洗涤剂及其助剂(光学漂白剂、荧光增白剂等)的合成及应用(日用化学品、农药、纺织、原油开采、造纸和废纸脱墨等)。
学术地位
化妆品科学与技术是本学科点最具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重点包括以酶工程为核心技术开发天然成分的化妆品功效添加剂,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进行化妆品功效评价和机理的研究和化妆品配方新技术。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30 16:26
目录
概述
学院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