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智慧”是出自《一般平衡论》的一个概念,也是用于破译人类社会、解释个人行为的一个基础概念。
内容介绍
剩余智慧是指人类智慧减除生存智慧的剩余部分,剩余智慧主要用于求名求利。一般平衡论将“智慧”和“存在”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智慧分解成“存在智慧”和“剩余智慧”。在此基础上提出
存在模式理论和
三我一体理论。
一般平衡论是研究一般系统平衡规律的理论,包括:
天道自衡、
四维一体、
平衡法则、
剩余智慧、
存在模式、
三我一体、
平衡层次、
平衡方法等
平衡哲学思想,揭示了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
平衡循环、
自我平衡、
事物对称、
自然位置和
万物玄同等五大平衡规律。
剩余智慧
剩余智慧是人类区别于地球其余生物的特有现象。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工具,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有生存工具,动物的器官就是它们的生存工具。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不是语言,禽有禽言,兽有兽语,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同类动物在不同的地区还有自己的方言。但地球上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体只有生存智慧而没有剩余智慧,所以,剩余智慧是人类区别其它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类行为的所有过程和结果都来自于剩余智慧。这就是一般平衡论的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态。
生存智慧与剩余智慧的联系是:剩余智慧是人类智慧减除生存智慧的剩余部分,对生命系统求存求活而言属于多余部分。宇宙万物都有存在智慧,存在智慧的实质是自然的智慧,人类属宇宙万物一部分,人类不但有生存智慧,还拥有剩余智慧。人类与其它生命的本质区别是因为人有剩余智慧,其它生命只有生存智慧,而不同生命之间的本质区别则是因为生存智慧各不同。
人类的本能与其它生命一样也是求存求活,由于人类除满足求存求活外还有多余的智慧,还有求名求利之本性。人类用于求名求利的智慧就是剩余智慧。剩余智慧是人类超出求存求活本能需要部分的智慧,是相对生存智慧而言的,即:一个人的全部智慧减除其生存所必要的部分就等于这个人的剩余智慧。一个人的全部智慧一个常数:剩余智慧愈多,他的生存智慧自然就愈少。
一般平衡论认为:生存智慧与有无大脑结构无关,而剩余智慧必需一个结构复杂的大脑,但结构复杂的大脑不一定就有剩余智慧。生命的生存智慧与大脑细胞数量及复杂程度呈负相关:大脑细胞愈少、结构愈简单,这种生命的生存智慧反而愈多,适应自然环境和求生存的能力反而愈强。简单的生命往往有着不简单的生存智慧。而人类的剩余智慧与人的大脑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大脑细胞愈多、结构愈复杂,这个人的剩余智慧就愈多。
人类剩余智慧是求名求利之源:人类智慧—求存求活=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和“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两种模式是一般平衡论分析天地万物和人间万态的基本假设和出发点。而“求存求活”是与“生存智慧”相对称的;“求名求利”是与“剩余智慧”相对称的。因为人有剩余智慧,所以才有求名求利。人类求名求利行为是与自身剩余智慧的一种平衡。
人的一切行为源自于求存求活和求名求利,一般平衡论正是以此为原点来认识人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及人类社会。人的求存求活源自于生存智慧;人的求名求利源自于剩余智慧。对人类的认识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的最大特点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由此表现出好权、好财、好色等人类特有现象。
人类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所拥有的剩余智慧是不同的;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拥有剩余智慧也是不同的。接受的名利教育愈多,所在的社会环境世俗化程度愈高,剩余智慧就愈多。剩余智慧愈多,求名求利欲望就会愈多。个人剩余智慧与年龄呈二次曲线:初生婴儿时为零,此时只有求存求活之本能,老子认为初生婴儿是人生最高境界——朴;随年龄增长,信息量增加,剩余智慧日益增长,到青壮年时为高峰值,此时期求名求利欲最强,为名利场中之主角;年老时脑衰体弱,剩余智慧呈下降趋势,求名求利之心渐退;人至将死,剩余智慧趋零,仅有求存求活之本能,所以“其言也善”。
存在智慧
宇宙万物都有求存求在的智慧,生命系统都有求存求活的智慧。宇宙秩序源自于万物求存求在的智慧。生命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不同的生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智慧。
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求存在的本能和求存在的智慧。求存在是万物的自然目标,也是万物自我平衡的力量源泉,万物实现自然目标离不开求存在的本能和智慧。万物达到自我平衡时的位置就是它的自然位置。
平衡的东西往往是合理的,只有合理的东西才能存在,平衡是万物存在的形式,生存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自然智慧就是求平衡的智慧,求生存求适应就是求平衡,生存智慧的本质就是求平衡。
一般平衡论认为,不仅是生物具有求存的本能,而是宇宙万物都具有求存在的本能,只是生命系统不仅有求生存本能,还有求活命的本能,所以求存求活乃生命系统之本能。万物求存求在、生命求存求活都有相应的智慧。
生存智慧与剩余智慧的联系是:剩余智慧是人类智慧减除生存智慧的剩余部分,对生命系统求存求活而言属于多余部分。宇宙万物都有存在智慧,存在智慧的实质是自然的智慧,人类属宇宙万物一部分,人类不但有生存智慧,还拥有剩余智慧。人类与其它生命的本质区别是因为人有剩余智慧,其它生命只有生存智慧,而不同生命之间的本质区别则是因为生存智慧各不同。
求存求在
求存在是万物的自然目标,也是万物自我平衡的力量源泉,源自于万物的存 在智慧。求存求活是生命系统的本能,是生命系统演变的力量源泉,源自于各生命体的生存智慧。
人的生存包括健康、快乐、自由等方面,健康是个人内在结构的平衡,包括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快乐是期望值与实现值的平衡;自由是个人与环境的平衡,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平衡。
一般平衡论认为,所有生命的共同点是有求生存的本能和智慧。人类与其它生命的本质区别在于唯人有剩余智慧,而其它生命只生存智慧;其它生命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不同的生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智慧。动物与植物及微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的生存智慧必需大脑结构,而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智慧无需大脑结构。植物与微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植物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而微生物只有简单的内部结构。生存智慧是生命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功能、生活习性和行为、进化或退化方向的内在决定性因素。
求名求利
人类特有的贪欲,源自于人类的剩余智慧。常表现为:名—利—情;权—财—色。“权”是人类追求占有和控制名利资源的需求;“财”实质上也是对名利资源的控制权,常表现为对金钱的追求和占有;“色”是指追求满足感官刺激的需求。
求名求利从内容看有:名欲、利欲、情欲、权欲、钱欲、色欲。从形式看有:占有欲、争斗欲、控制欲、扩张欲、表现欲、折腾欲、复杂欲、颠倒欲等,这些贪欲的结果总是导致人趋于不平衡——贪婪导致其内在、与他人、与环境不平衡。在第二存在模式环境作用下,这种贪婪不断得以增强(正反馈),从而加剧了不平衡。所有的名利主体都是不可持续的,不平衡到一定程度就走向崩溃。
●好占有——占有欲:名利最大化,占尽天下名利,总想控制他人,主宰万物,无限扩张,独霸天下。
●好争斗——争斗欲:为了名利拼死争斗,天性争强好胜,偏好“第一”;
●好表现——表现欲:占有了名利惟恐天下人不知,一定会显摆炫耀,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
●好折腾——折腾欲:为名利而折腾,折腾他人,也折腾自己;
●好复杂——复杂欲: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化既是表现名利的形式,又是争夺名利的手段,不复杂不足以表现和争得名利;
●好颠倒——颠倒欲:本末倒置——要钱不要命,贪得无厌,利令智昏,为名利而置生存于不顾。
存在模式
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万物根本的模式,并决定和支配着第二和第三模式;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是人类特有的
存在模式。
★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宇宙万物
即存在智慧用于求存求在,形成宇宙万物。“存在智慧”是一般平衡论的重要概念。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求存在的本能,这种求存在的本能源自万物的存在智慧。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模式,属万物包括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模式,决定和支配着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第一存在模式所产生的自然力量使宇宙万物总趋于平衡。作者又称之“天之道”。
★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态
即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呈现人间万态。“剩余智慧”是一般平衡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平衡论认为,剩余智慧是人类智慧减除生存智慧的剩余部分,人类与另类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剩余智慧。“剩余智慧”是一般平衡论用于诠释人间万态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作者提出的人类“第二存在模式”和“第三存在模式”理论的基础。第二存在模式是人类特殊时段的存在模式,导致人类系统与生物圈环境不平衡,属人类不可持续存在模式。作者又称之“人之道”。一般平衡论认为,人类所有建立在第二存在模式基础上的系统都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存求活→天人和谐
即剩余智慧不用于求名求利,而是用于求存求活,达到天人和谐。这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模式,也是人类合理的存在模式。人类以此模式在地球上生存了几百万年,属人类可持续存在模式。人类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要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与生物圈环境保持平衡。人类只有升华到第三存在模式上,人与自然才能平衡。
三我一体
每一个“我”都是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
三我一体。“自然我”无智无欲,属第一存在模式的“我”;“当然我”有智有欲,属第二存在模式的“我”;“超然我”有智无欲,属第三存在模式的“我”。“我”的发展轨迹往往是由“自然我”走向“当然我”,又由“当然我”升华为“超然我”: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没有剩余智慧,而人与人的本质区别则在于有多少剩余智慧,还有如何运用剩余智慧。“我”的性质和行为由∑﹛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结构所决定。人与人的本质区别就是
生存模式不同,即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三者的比重不同。
个人的性质和行为由内在的“三我”结构所决定,“三我”的比重不同,个人的行为倾向就不同。“我”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条件下,“三我”的结构是动态变化的,其中比重最大的那个“我”决定着一个人那时的行为。
★自然我
第一存在模式的“我”称为“自然我”:无知无欲,自然而然生存,所谓“朴”。生存智慧→求存求活→自然我。 “自然我”的特点是求存求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自我平衡。自然选择就是优存劣汰,是生命进化的外在动力;自我平衡是个体主动适应环境,是生命进化的内在动力。个体适应环境就是求存求活求平衡。
★当然我
第二存在模式的“我”称为“当然我”:对名利当然而然,所谓“远离朴”。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当然我。“当然我”的特点是求名求利,你争我夺,相互杀戮,利令智昏,暴殄天物,人与自然不平衡。“当然我”总是损人利己——个人名利最大化;本末倒置——生存与名利倒置,是非颠倒;瞎折腾——折腾别人,也折腾自己;复杂化——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总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无事自扰、无理取闹;总是虚荣心强、名不符实、自欺欺人。
“当然我”的本质是贪婪,其贪欲有:名欲、利欲、情欲、权欲、钱欲、色欲。“当然我”的特征是:好争斗、好占有欲、好控制、好扩张、好表现、好折腾、好复杂、好颠倒… 这些贪欲的结果总是导致人趋于不平衡——贪婪导致其内在、与他人、与环境不平衡。在名利场环境作用下,这些贪欲不断得以增强(正反馈),从而加剧了不平衡,不平衡到一定程度就走向崩溃。
★超然我
第三存在模式的“我”称为“超然我”:超然于“当然我”,对名利超然而然,超然于“自然我”,回归于“朴”。剩余智慧→求存求活→超然我。“超然我”的求存求活不同于“自然我”的求存求活。“自然我”只顾自身求存求活,而“超然我”不但自身求存求活,而且顾及他人和整体的求存求活,有时甚至为他人求存求活而奋不顾自身求存求活。“超然我”有剩余智慧而不求名求利,超然于名利,超然于“名—利—情”、“权—钱—色”等贪欲,不为物所累,不为情所恼,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人类整体和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