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模式
《一般平衡论》(汪叶斌著)中提出的概念
存在模式是《一般平衡论》(汪叶斌著)中提出的概念。一般平衡论将“智慧”和“存在”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智慧分解成“存在智慧”和“剩余智慧”。在此的基础上提出三个存在模式,即“存在智慧→求存求在” 第一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 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存求活”第三存在模式。求存在是万物的自然目标,也是万物自我平衡的力量源泉,源自于万物的存在智慧。
基本简介
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存在模式,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万物根本的模式,并决定和支配着第二和第三模式。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模式,其中第二存在模式是人类特殊时期的不可持续存在模式,第三存在模式才是人类系统可持续的存在模式。第三存在模式是人类系统实现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生物圈环境全面持续平衡的最终选择。
第一存在模式
宇宙万物都有求存在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来自于存在智慧。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智慧;任何生命系统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作者用“存在智慧”来表达宇宙万物求存在的智慧,用“生存智慧”来表达生命系统求活命的智慧。存在智慧是宇宙万物求存在之源;生存智慧是生命体求活命之源。
存在智慧决定了宇宙万物求存求在的本能,这种本能形成了有序的宇宙万物。这就是一般平衡论的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宇宙万物。第一存在模式对生命系统而言,也可表述为: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动物世界。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存在模式,第一存在模式决定和支配着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
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求存在的本能和求存在的智慧。求存在是万物的自然目标,也是万物自我平衡的力量源泉,万物实现自然目标离不开求存在的本能和智慧。万物达到自我平衡时的位置就是它的自然位置。范成大诗中“柳魂花魄都无恙,依旧商量好作春。”平衡的东西往往是合理的,只有合理的东西才能存在,平衡是万物存在的形式,生存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自然智慧就是求平衡的智慧,求生存求适应就是求平衡,生存智慧的本质就是求平衡。
一般平衡论认为,不仅是生物具有求存的本能,而是宇宙万物都具有求存在的本能,只是生命系统不仅有求生存本能,还有求活命的本能,所以求存求活乃生命系统之本能。万物求存求在、生命求存求活都有相应的智慧。如佛经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万物都有各自求存在的智慧,智慧是为了求存在而存在的。本书中的“存在智慧”指宇宙万物求存求在的智慧,而对生命系统而言作者称之为“生存智慧”。
宇宙中每一种物质都有形成自己特有结构的内在求存本能和智慧,如果没有求存的本能和智慧,宇宙就仍是玄子,就没有各种原子、星系及恒星,就没有宇宙万物。如生物没有求生存本能和智慧,也就没有今天这个生机勃勃的生物圈。求存在是万物的本能,万物求存在的本能来自于存在智慧,自然界中的引力、磁力、弱力和强力应当是万物求存在的本能和智慧在不同层面自然力量的体现,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结构的物质。
一般平衡论认为,求存求在仍造化万物之过程,万物仍求存求在之结果。造化万物之过程,寓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永恒之循环之中。此循环中包涵万物环境选择、自我平衡、适应环境,包涵万物自然位置和自然目标的实现,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存在智慧。
生命系统在生存竞争中,生存能力强的优质种群得以保存,而生存能力弱的劣质种群则被淘汰,在同一个种群内部的不同个体之间也是如此优存劣汰、适者生存,达尔文把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本书有时也将“自然选择”称为“环境选择”,两者的区别之一是自然选择属第一存在模式,而环境选择则覆盖了三种存在模式。
一般平衡论认为,生命系统在种群、个体及基因不同的层面上,不仅只是环境选择,也有系统选择,不仅是自然选择,也有种群选择,不仅环境淘汰系统,系统也会改变环境,生命并非只有进化,也有退化。不论是谁选择谁,还是进化还是退化,只是生命运动的形式,生命的本质是求生存、求平衡。
一般平衡论认为,自然环境选择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反选择于生存环境。生命系统一方面会改变内部结构来适应自然环境,但自然环境不能满足生存时,在求生存本能的驱使下,系统就会通过本身所具有的生存智慧去改变自身的自然位置,从而选择一个适合自身生存的新环境。
对生命种群而言,不论是进化或是退化,是快进化或是慢进化,是适应环境或是换新环境,不论它朝哪个方向进化,目标总是为了求生存,而进化或退化、适应或更新,仅是实现目标的过程,而实现生存目标就离不开生存智慧。生存智慧始终是决定一个生命种群能否生存成功的关键。一个生命种群进化或退化的方向、适应环境或换新环境,应当是所在环境和自身生存智慧合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球生物圈内,病毒比细菌还小——小到以纳米计,只能在活细胞中存活,但不管是最小的病毒,还是庞大的鲸鱼,所有生物的求存本能更多还是从物种/种群而言,以物种/种群能持续保存为成功标志。生命系统的同化或异化、遗传或变异、新陈代谢或自我复制,都是为物种/种群能得以延续和保存,也都是它们的生存智慧。
任何一个生物,它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功能,生活习性和行为,总是和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相适应的,而这些现象本身就体现了生命的生存智慧。在自然界,不管香花或是毒草,冷血或是热血,吃草或是吃肉,不论是从海洋走向陆地或是从陆地重回海洋,不论是进化或是退化…都属不同生命的生存智慧和策略。蚂蚁、蜜蜂、螳螂、蜘蛛的形态、结构、习性和行为正是它们的生存智慧和生存策略。
一般平衡论认为,生命的生存智慧与其有无大脑结构不相关,与大脑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生命有大脑不一定就聪明,大脑发达不一定就生存智慧多。生命的大脑愈复杂,脑细胞愈多,生存能力和智慧愈低。在自然界,往往结构最简单的生命体,譬如微生物,最简单的病毒甚至连细胞结构都没有,更不用说复杂的大脑结构,它们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反而能适应极端的环境。事实上,生物圈中的大多数原始生命并没有进化什么大脑结构,多少亿年来一直就守住“简单”、保持“低等”,而恰恰是它们成了地球生命的老祖宗,这不正是它们的生存大智慧吗?宇宙中真正的生存大师是不需要大脑的。
对生物圈而言,可以没有高等、复杂的生命,但却离不开低等、简单的生命。在地球上能几亿年持续生存下来的,都是我们认为的那些“低等”、“简单”的生命,而那些我们所谓的“高等”、“复杂”的生命却早早就退出了地球舞台。生命系统的内部结构愈复杂,大脑愈发达,毛病和缺陷也愈多,适应环境的能力反而愈低。复杂的大脑结构也许已成为生命求生存的累赘。简单更有利于生存,复杂反而不利于生存,简单的生命却有着不简单的生存智慧。
一般平衡论认为,所有生命的共同点是有求生存的本能和智慧。人类与其它生命的本质区别在于唯人有剩余智慧,而其它生命只生存智慧;其它生命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不同的生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智慧。动物与植物及微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的生存智慧必需大脑结构,而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智慧无需大脑结构。植物与微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植物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而微生物只有简单的内部结构。生存智慧是生命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功能、生活习性和行为、进化或退化方向的内在决定性因素。
一般平衡论认为,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智慧,存在就是智慧;生命各有各的生存智慧,生存就是智慧。人类有一个特点,就是高估自己。自认为唯人类有智慧,其它生物都没有智慧,以为宇宙万物都没有意识,唯有人类有意识,这些观点也许是可笑的。同样,那些对意识与物质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争论本来就无意义,因为自然智慧和人类智慧、宇宙万物与人类意识本来就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问题。
第二存在模式
一般平衡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具有求存在本能及求存在的智慧。人类不但有生存智慧,还有剩余智慧:人的智慧分为生存智慧和剩余智慧。凡生命系统都有生存智慧,譬如求食以维持生命,求偶以延续生命,人类与另类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剩余智慧,而动物只有生存智慧;人类求名求利,而动物只求存求活。
生存智慧与剩余智慧的联系是:剩余智慧是人类智慧减除生存智慧的剩余部分,对生命系统求存求活而言属于多余部分。宇宙万物都有存在智慧,存在智慧的实质是自然的智慧,人类属宇宙万物一部分,人类不但有生存智慧,还拥有剩余智慧。人类与其它生命的本质区别是因为人有剩余智慧,其它生命只有生存智慧,而不同生命之间的本质区别则是因为生存智慧各不同。
人类的本能与其它生命一样也是求存求活,由于人类除满足求存求活外还有多余的智慧,还有求名求利之本性。人类用于求名求利的智慧就是剩余智慧。剩余智慧是人类超出求存求活本能需要部分的智慧,是相对生存智慧而言的,即:一个人的全部智慧减除其生存所必要的部分就等于这个人的剩余智慧。一个人的全部智慧一个常数:剩余智慧愈多,他的生存智慧自然就愈少。
一般平衡论认为:生存智慧与有无大脑结构无关,而剩余智慧必需一个结构复杂的大脑,但结构复杂的大脑不一定就有剩余智慧。生命的生存智慧与大脑细胞数量及复杂程度呈负相关:大脑细胞愈少、结构愈简单,这种生命的生存智慧反而愈多,适应自然环境和求生存的能力反而愈强。简单的生命往往有着不简单的生存智慧。而人类的剩余智慧与人的大脑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大脑细胞愈多、结构愈复杂,这个人的剩余智慧就愈多。
剩余智慧是人类区别于地球其余生物的特有现象。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工具,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有生存工具,动物的器官就是它们的生存工具。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不是语言,禽有禽言,兽有兽语,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同类动物在不同的地区还有自己的方言。但地球上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体只有生存智慧而没有剩余智慧,所以,剩余智慧是人类区别其它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类行为的所有过程和结果都来自于剩余智慧。这就是一般平衡论的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态。
人类剩余智慧是求名求利之源:人类智慧—求存求活=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和“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两种模式是一般平衡论分析天地万物和人间万态的基本假设和出发点。而“求存求活”是与“生存智慧”相对称的;“求名求利”是与“剩余智慧”相对称的。因为人有剩余智慧,所以才有求名求利。人类求名求利行为是与自身剩余智慧的一种平衡。
人的一切行为源自于求存求活和求名求利,一般平衡论正是以此为原点来认识人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及人类社会。人的求存求活源自于生存智慧;人的求名求利源自于剩余智慧。对人类的认识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的最大特点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由此表现出好权、好财、好色等人类特有现象。
人类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所拥有的剩余智慧是不同的;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拥有剩余智慧也是不同的。接受的名利教育愈多,所在的社会环境世俗化程度愈高,剩余智慧就愈多。剩余智慧愈多,求名求利欲望就会愈多。个人剩余智慧与年龄呈二次曲线:初生婴儿时为零,此时只有求存求活之本能,老子认为初生婴儿是人生最高境界——朴;随年龄增长,信息量增加,剩余智慧日益增长,到青壮年时为高峰值,此时期求名求利欲最强,为名利场中之主角;年老时脑衰体弱,剩余智慧呈下降趋势,求名求利之心渐退;人至将死,剩余智慧趋零,仅有求存求活之本能,所以“其言也善”。
第三存在模式
一般平衡论认为:生存智慧与有无大脑结构无关,而剩余智慧必需一个结构复杂的大脑,但结构复杂的大脑不一定就有剩余智慧。求存求活与生存智慧呈正相关,而与有无大脑结构无关。求名求利必需剩余智慧,但剩余智慧不一定就用于求名求利,剩余智慧也可以只用于求存求活。
一般平衡论认为,万物都有存在的智慧和求存在的本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天道模式“生存智慧→求存求活”;人道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生存智慧→求存求在,产生宇宙万物;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产生人间万态。求存在是宇宙万物运行和平衡的原点;求存求活是所有生命系统运动和平衡的原点;求存求活和求名求利则是人类一切行为及平衡的原点。人类的求存求活行为属于自然活动,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人类的求名求利行为才属于人为活动,往往会与自然平衡相悖,具有天然的不合理性。所以,一般平衡论在上述二个存在模式的基础上推出第三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存求活。
天地万物的本质是求平衡,求存在是万物求平衡的自然力量,并形成万物的自然秩序。生物之本能是求存求活,求存在求活命仍生物求平衡之自然力量,形成相应的自然秩序。人类不仅有求存求活之本能,更有求名求利之本性。求名利是人类有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和秩序都是基于求存求活和求名求利基础之上的,求名求利是人类求平衡的非自然力量。
人类的“剩余智慧→求名求利”模式的不合理性表现在以下三个层次的不平衡:一是人类系统内部结构的不平衡;二是人类系统与地球上其它系统的不平衡;三是人类系统与地球生物圈环境的不平衡。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必然要改变目前的“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存在模式。
一般平衡论认为,第一存在模式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存在模式,并决定和支配着第二和第三存在模式。求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能,人类属宇宙万物一分子,求存求活是人类的本能。任何系统都会在求存在本能的作用下,通过自我平衡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在人类社会中,当某个群体生存受到外部威胁时,这个群体的求存求活的本能就会显现,此时这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求名求利行为会得到暂时抑制,而是将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当人类系统整体的生存受到外部环境威胁时,人类同样会显现求存求活的本能,将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
人类的剩余智慧已有几百万年,但人类真正以“剩余智慧→求名求利”模式生存只有几千年。人类的生存的主流模式是“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更确切地说是“剩余智慧→求存求活”第三存在模式。按人类历史300万年,文明史5000年算,人类以第三存在模式的生活要占人类历史的99.8%以上;而“剩余智慧→求名求利”是人类的生存的非主流模式,第二模式只占人类历史的0.2%以下。
人类近几千年的“剩余智慧→求名求利”模式时期应当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从人类系统与生物圈环境的平衡关系看,人类不可能长期以“剩余智慧→求名求利”模式生存。平衡法则会使人类将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将人的剩余智慧升华为更高层次的生存智慧。一般平衡论认为,人类系统作为一个生命种群,要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下去,应当将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用于遵循自然平衡法则,用于保持与生物圈环境的平衡,也就是回归第三存在模式。
人类以“生存智慧→求存求活” 模式在地球上生存了300万年,一直与生物圈环境保持平衡关系;而人类以“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这种不平衡模式在地球上生活仅仅还是几千年。人类系统要持续在地球环境下生存,就必须与生物圈环境保持平衡;人类系统要与生物圈环境保持平衡,根本的出路在于改变目前不合理的第二存在模式,回归并升华到“剩余智慧→求存求活”第三存在模式上。
一般平衡论认为,和谐人类应包含的三个层次平衡:人类系统内部结构平衡;人类系统与地球上其它系统平衡;人类系统与生物圈平衡。第三存在模式属人类系统在生物圈环境下的自我平衡,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剩余智慧应当是造化人类的福,而不是祸,第三存在模式是人类特有的生存大智慧。人类应当因为比其它生命系统拥有更多的智慧而在地球上存在更长的时间。
三我一体
一般平衡论将人分解成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三我”。三我一体是指个人集“三我”为一体。三我一体是《一般平衡论》用于诠释人性善恶、分析个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理论。
三我一体是建立在剩余智慧和存在模式理论基础上的。“三我”由三个存在模式推出:存在智慧→求存求活→自然我;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当然我;剩余智慧→求存求活→超然我。一般平衡论认为,“我”都是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三我一体。个人的性质和行为由内在的“三我”结构所决定,“三我”的比重不同,个人的行为倾向就不同。“我”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条件下,“三我”的结构是动态的,其中比重最大的那个“我”主导着个人行为。
自然我
第一存在模式的“我”称为“自然我”:无知无欲,自然而然生存,所谓“朴”。生存智慧→求存求活→自然我。
“自然我”的特点是求存求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自我平衡。自然选择就是优存劣汰,是生命进化的外在动力;自我平衡是个体主动适应环境,是生命进化的内在动力。个体适应环境就是求存求活求平衡。
“自然我”符合天之道,一切为了求存求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事对物从来就那么简单。“自然我”无智无欲,生存智慧一心一意用于求存求活,包括氧气、水、食物,还有阳光、生存空间和繁殖。
“自然我”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总是适应环境,总是自然而然,一切就那么简单。“自然我”之间为食物、领地和繁殖的竞争仅仅是为了生存。
当然我
第二存在模式的“我”称为“当然我”:对名利当然而然,所谓“远离朴”。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当然我。“当然我”与“自然我”的本质区别是“当然我”有剩余智慧,而“自然我”仅有生存智慧。
“当然我”的本质是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追求个人名利最大化。“当然我”的贪欲有:名欲、利欲、情欲、权欲、钱欲、色欲。“当然我”的特征是:好争斗、好占有欲、好控制、好扩张、好表现、好折腾、好复杂、好颠倒…
好占有——占有欲:个体名利最大化,总想独占天下名利,总想控制他人,无限扩张,主宰万物;
好争斗——争斗欲:为了名利拼死争斗,天性争强好胜,偏好“第一”;
好表现——表现欲:占有了名利惟恐天下人不知,一定会显摆炫耀,总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好折腾——折腾欲:为名利而折腾,折腾他人,也折腾自己;
好复杂——复杂欲: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化既是表现名利的形式,又是争夺名利的手段,不复杂不足以表现和争得名利;
好颠倒——颠倒欲:本末倒置——要钱不要命,贪得无厌,利令智昏,为名利而置生存于不顾。
这些贪欲的结果总是导致人趋于不平衡——贪婪导致其内在、与他人、与环境不平衡。在名利场环境作用下,这些贪欲不断得以增强(正反馈),从而加剧了不平衡,不平衡到一定程度就走向崩溃。
超然我
第三存在模式的“我”称为“超然我”:超然于“当然我”,对名利超然而然,超然于“自然我”,回归于“朴”。剩余智慧→求存求活→超然我。
“超然我”的求存求活不同于“自然我”的求存求活。“自然我”只顾自身求存求活,而“超然我”不但自身求存求活,而且顾及他人和整体的求存求活,有时甚至为他人求存求活而奋不顾自身求存求活。
“超然我”的特点是有剩余智慧而不求名求利,超然于名利,超然于“名—利—情”、“权—钱—色”等贪欲,这也是与“当然我”的本质区别。“超然我”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人类整体和谐的基础。
超然我回归天道、回归生存、回归朴、顺乎自然、与时俱化、无为无知,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人在将剩余智慧专心致志用于求存求活的状态和环境下,往往会悟出常人所不悟的道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1 16:18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第一存在模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