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蓼
蓼科蓼属植物
刺蓼(Persicaria senticosa (Meisn.) H. Gross ex Nakai)是蓼科、蓼属植物。茎攀援,多分枝,被短柔毛,四棱形,沿棱具倒生皮刺。叶片三角形或长三角形;叶柄粗壮,具倒生皮刺;托叶鞘筒状,边缘具叶状翅,翅肾圆形,草质,绿色,具短缘毛。花序头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分枝,密被短腺毛;苞片长卵形,淡绿色,每苞内具花2-3朵;花梗粗壮,比苞片短;花被5深裂,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花柱3,中下部合生;柱头头状。瘦果近球形,微具3棱,黑褐色,无光泽。
形态特征
茎攀援,长1-1.5米,多分枝,被短柔毛,四棱形,沿棱具倒生皮刺。叶片三角形或长三角形,长4-8厘米,宽2-7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戟形,两面被短柔毛,下面沿叶脉具稀疏的倒生皮刺,边缘具缘毛;叶柄粗壮,长2-7厘米,具倒生皮刺;托叶鞘筒状,边缘具叶状翅,翅肾圆形,草质,绿色,具短缘毛。
花序头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分枝,密被短腺毛;苞片长卵形,淡绿色,边缘膜质,具短缘毛,每苞内具花2-3朵;花梗粗壮,比苞片短;花被5深裂,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长3-4毫米;雄蕊8,成2轮,比花被短;花柱3,中下部合生;柱头头状。瘦果近球形,微具3棱,黑褐色,无光泽,长2.5-3毫米,包于宿存花被内。
近种区别
刺蓼与杠板归(学名:Polygonum perfoliatum L.)的主要区别是:刺蓼叶三角状戟形,叶柄不盾状着生,托叶短简状,膜质,上部草质,绿色。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日本、朝鲜也有分布。生于山坡、山谷及林下,海拔120-1500米。涝年生长迅速,常形成单纯群落或与苍耳酸模叶蓼等杂草混生。
生长习性
花期6-7月,果期7-9月。
春季一年生杂草,适宜发芽温度为15-20°C,在土层内出苗深度为0-5厘米。在中国黑龙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苗;6月中旬开始开花,7月种子陆续成熟,边成熟边脱落;成熟种子须经越冬休眠才能发芽;埋在土壤深层未发芽的种子,可保持发芽能力多年。
主要价值
化学成分:全草含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
药用价值:全草入药;味苦、酸、微卒,性平;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散瘀消肿。主治痛疮疗疖,毒蛇咬伤,湿疹,黄水疮,带状疱疹,跌打损伤,内痔外痔。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大豆、马铃薯、甜菜、小麦等作物。
防治方法
根据作物不同可选用苯达松、虎威、杂草焚、克莠灵、普杀特、都尔、2,4-DJ酯等药剂防除。
参考资料
刺蓼.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4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