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常的意义上看,
价格水平越高,商品和劳务越贵,
交易所需的现金就越多,支付的金额就越大。如果
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
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使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
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利率(interest rate),就表现形式来说,是指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经济学家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套能够完全解释
利率结构和变化的理论.利率通常由国家的
中央银行控制,在美国由
联邦储备委员会管理。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
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当
经济过热、
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
经济因素之一。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
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
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合理的利率,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合理利率的计算方法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
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
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
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
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
货币供应,刺激
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利率是
市场经济体制中
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
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方式的逐步转变,利率在
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日益注重发挥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利率调整日趋灵活。自1990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26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其中:1996年至2003年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2004年至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08年连续3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的密度和频率明显加快。对于中国人民银行2004-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的效果,许多经济学者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但是对于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从连续上调利率到开始连续下调利率的转折性效果,尚未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讨。由于一定时期的
利率政策总是与一定时期的
经济环境和
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紧密联系,其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着下阶段利率政策调控方向、幅度和相关
政策措施的决策。因此,最近一个时期,利率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及传导效应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利率政策调控和利率政策决策。
调节收支失衡的利率效应:
国际收支逆差→
本币贬值→(为维持
币值)要维持
固定汇率→(卖出
储备资产如外汇,回收本币)买本币卖外汇→(本币被买回回收)
货币供应量减少→
紧缩性货币政策→
利率上升、
银根紧缩→吸引外国
资本流入→国际收支资金
金融账户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