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控制是指对企业利润形成、利润水平和
利润分配的控制。
意义
利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差,脱离计划,因而,必须在整个利润形成过程中加强控制。利润控制的意义表现为:
1.利润控制是实施增产节约从而增加利润的保证;
2.利润控制是增加生产销售从而增加利润的必要工作;
3.利润控制能有效地监督利润计划的执行,保证利润计划的完成。
内容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利润总额控制、利润构成控制、净利润控制和利润分配控制。
一、利润总额控制
利润体现了企业的综合
经济效益,它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非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同时也反映出企业的
成本费用情况。利润总额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盈亏的总额,集中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的效益,是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综合指标,也是国家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最常用、最主要的综合经营指标之一。利润总额若为正数,则表示企业为盈利企业;若为负数,则表示该企业为亏损企业。如果亏损的企业不能及时消除不利因素扭亏为盈,最终将难以逃脱破产或者被兼并的悲惨命运。因此,企业要对利润进行财务控制首先要把握好对利润总额的控制。任何一个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都不可能忽视对利润总额这一重要经济指标的财务控制。
二、利润构成控制
企业的利润,就其构成来说,既有通过生产经营获得的,也有通过投资活动获得的,还包括那些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事项所引起的盈亏。根据我国企业
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
利润总额一般包括:①
营业利润;②
投资净收益;③
营业外收支净额;④
补贴收入。
营业利润是来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成果,由
主营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利润和期间费用构成,主营业务利润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主营业务所产生的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是指企业经营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利润。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之和再减去期间费用为营业利润。
投资净收益是企业向外投资所获得投资收入扣除投资损失后的余额。投资收益包括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取得款项高于
账面价值的差额,以及按照
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增加的
净资产中所拥有的数额等。
投资损失包括对外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取得款项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以及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减少净资产中所分担的数额等。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它虽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从企业主体来讲,同样会带来收入或形成企业的支出,也是增加或减少利润的因素,对企业利润总额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控制中也应引起重视。
补贴收入是指企业收到的各种补贴收入,包括国家拨入的亏损补贴、退还的增值税等。
三、净利润控制
企业的净利润为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因此,对净利润进行控制主要就是要对所得税进行控制。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利润总额按照国家规定的调整项目作相应调整后,要依法缴纳所得税。所得税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经营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自1980年起,我国相继开征了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中外合作企业所得税、
外国企业所得税、
集体企业所得税、
国营企业所得税、
私营企业所得税等。所得税的负担主要取决于纳税人有无所得和所得多少,实行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的不征的原则。税负不易转移,符合公平负担原则。
四、利润分配控制
利润分配是指企业依法对税后利润的用途所作的安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规的规定,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一般按以下顺序进行分配。
(1)提取盈余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或称盈余公积,是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我国企业的盈余公积金,包括以下两部分:①
法定盈余公积金,是指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一般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②任意盈余公积金,是指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提取比例由企业自主决定。企业的盈余公积金可以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或股本)。用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转增后留存的盈余公积金数额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5%。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可以用盈余公积金分派现金股利。
(2)提取法定盈余公益金。公益金是指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的公益金,一般按税后利润的5%~10%提取。
(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公司向股东支付股利,要在提取盈余公积金、公益金之后。股利的分配应以各股东持有的股份或出资额为依据。每一股东取得的股利与其持有的股份数或出资额成正比。公司原则上应从累积盈利中分派股利,无盈利不得支付股利,即所谓“无利不分”的原则。但若公司用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以后,为维护其股票信誉,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也可用盈余公积金支付股利,不过这样支付股利后留存的
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必须指出,从提取盈余公积金开始,到向普通股股东分配利润为止,所有这些工作都属于公司利润分配的范畴。对于公司而言,真正可以自主决策的部分是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对这部分利润的决策,是企业利润分配工作的重点。
利润分配工作关系到企业各个股东之间的利益安排,关系到国家、股东、
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各方面相关者的利润安排,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形象,因此,企业必须认真、稳妥地进行利润分配的各项工作。
特点介绍
一、利润控制具有可变性
企业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的营业收入,与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的成本费用相抵减后,就是企业某一时期的利润额。因此,利润额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营业收入受市场供求关系、产品质量信誉、流转税负等因素的影响;成本费用又受原材料价格、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受其他因素如国家经济政策、社会环境等的影响,综合这些主观、客观影响因素,使企业的利润额往往不会一成不变。一个盈利的企业可能会因为市场因素或管理水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变成一个亏损企业;相反,一个亏损的企业也许会因为加强管理,改变策略或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而转为盈利企业。总之,企业利润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而相应地升降,具有明显的可变性。相应地对利润进行财务控制也便具有明显的可变性。
二、利润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反映
企业实现的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包括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它实际上是生产经营活动和理财活动的效率与效益的综合表现。因此利润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获利水平高低的标志,而且是考核、衡量
企业经营成果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尺度。而为了保证目标利润实现所进行的利润控制也综合反映了
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利润控制要体现投资者的权益
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因此企业取得的利润首先应按国家规定的税率缴纳所得税,其次按规定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剩下的就是属于投资者的权益,投资者有权做出用于发展企业或分派利润的决定。所以,
企业管理当局在制定利润分配的控制措施时,除了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充分尊重投资者的意愿,并要体现投资者的权益。
目标
一、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
目标利润是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通过努力应当达到的利润水平,是企业经营业绩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全体人员和全体部门共同奋斗的目标。通过最优目标利润的制定,一方面可以明确目标,使企业全部经营活动围绕目标利润有效地展开;另一方面可以为
企业经营成果的考核提供标准。
企业应当在分析产品的市场结构情况、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材料供应状况等具体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产品的销售量、价格、成本等情况进行分析测算,合理地制定出目标利润。只要保证目标成本和目标经营收入的实现,就能够实现单位的经营业绩目标。
二、保证利润构成的合理性
企业的利润主要由营业利润、
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构成。企业在利润控制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其收入来源,以保证利润构成的合理性。即一般情况下,营业利润这一指标能够比较恰当地代表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是利润的主要构成内容,在利润总额的构成中应该占主要地位。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对外投资业务不是其主要业务,因此投资净收益在利润总额的构成中所占比例不宜太大(但对于专门从事对外投资业务的企业来说,投资净收益在企业利润构成中的比例就应该占主要地位)。补贴收入通常不应作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营业外收支净额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在利润总额中的比例只应占较小的比例。
三、保证企业依法纳税和合理节、避税
在企业的利润构成中,税收是较大的一块抵减项目。实现企业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理财的外显目标,但税收的无偿性使企业财务目标实现与国家征税制度产生了不能消除的矛盾,因为纳税就意味着企业既得利益的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在遵守税法及其他法规的前提下,对自身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先的筹划和安排,以达到
涉税零风险与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这里的涉税零风险,即指纳税人首先必须依法纳税,要做到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纳税款及时、足额,以避免因行为不合法而遭受税收方面的处罚。而减轻税收负担则是在实现涉税零风险基础之上的尽量少缴税。
四、保证利润分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由于利润分配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各国法律都对公司利润分配问题有着详简程度不同的规定。我国公司法、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法等也都对公司利润分配的各个项目和程序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是企业进行利润分配工作的前提。
对缴纳所得税以后的利润,企业必须按照规定的项目和程序进行分配;同时,向股东分配利润时,必须考虑全体投资者的利益,保证资本金的完整,不得用资本金支付股利,也不能影响企业的
偿债能力,即要合理处理股东当前利益和公司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
原则
一、科学预测,合理规划原则
企业在规划最优目标利润的时候,要综合分析和预测销售情况,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能力和产品结构等因素对目标利润的影响,合理地制定目标利润。过高的目标利润,超出企业的实际能力,不具有可行性;过低的目标利润,企业可以轻易实现,不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失去了制定目标利润的意义。因此
目标利润规划要以企业的实力为基础,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保证目标利润的合理性。
二、开源节流,讲求实效原则
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利润,提高
经济效益。一方面从企业内部出发,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资产管理,控制并降低产品成本、期间费用,不断降低利润的抵减项目;另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确保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推出新产品,采取合理的营销策略,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收入水平。
三、合法合规性原则
首先,企业各项税收的缴纳必须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即企业的纳税筹划必须是在遵循税法及其相关法规以及符合政府的法律政策导向的前提下进行的。
另外,国家的财经法规对企业利润分配的顺序和原则也做了规定,企业的利润分配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规的规定,企业在依法缴纳所得税后,需严格按照规定的利润分配顺序对税后利润进行分配,按法定比例提取盈余公积金、公益金。进行股利分配时,必须保证资本金的完整,不得使用资本金支付股利,也不得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四、维护股东利益,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股东利益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企业的利润分配通过留存收益和分配股利的方式,维护股东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的留存收益能够为企业的再投资提供资金来源,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代表股东的长远利益;股利分配代表股东的当前利益。由于留存收益与股利分配之间的矛盾性,企业要合理地确定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维护股东当前利益的基础上,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利润分配要兼顾经营者与员工的利益,充分调动经营者与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公司的股利政策可以直接影响其资本结构,而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周转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股利政策的制定必须有利于资本结构的优化。
如果公司的
资产负债率过高,或者具有良好的投资机会,公司可以少分甚至不分现金股利,而保留较多的现金,以降低财务风险,满足投资需要;反之,如果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过低,则可以派发较多的现金股利,同时考虑增加负债,以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在一定的风险范围内使公司的资本成本达到最低,从而提高公司价值,保证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六、保持股利政策相对稳定原则
稳定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塑造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形象,从而提高投资者和社会各方对公司发展的信心,并有利于上市公司股价的稳定。同时,股利收入是一部分股东生活和消费经费的来源,持续稳定的股利政策有利于保证该部分股东的正常生活,因而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公司应尽量采取相对稳定的股利政策,避免股利发放水平的大起大落,只有确信在未来能够维持新的、更高的股利水平时,才提高股利。
方法
利润控制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一、目标利润控制法
目标利润预测建立在销售预测的基础上,存在很多可变因素,因此,企业制定目标利润后,要对影响目标利润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企业计划、生产、销售、技术和财务等部门应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利润,保证目标利润实现。目标利润控制方法又分为以下几种:
1.本量利分析控制法
本量利分析控制法是研究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该方法以研究成本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为基础,因而又称为成本性态研究。
(1)基本损益方程式。其计算公式为:
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预测目标利润。其中,销售量根据以前经营年度的企业销售量水平和市场供求状况预测得出;单位产品售价是根据国家价格政策和产品市场供求情况制定;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依据企业有关的成本、费用资料确定。
基本损益方程式变型后,可以得出实现目标利润的产品销售量的计算公式。即:
目标利润销售量=(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上式中,单价减去单位变动成本后的余额称为
单位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总额是指产品销售收入超过变动成本的部分。边际贡献首先弥补固定成本,若有剩余,则成为企业的利润;如若仅能弥补固定成本,则利润为零,表明企业处于盈亏临界状态,产品的收入只能保本;如若不足以弥补固定成本,则表明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2)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盈亏临界点是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相等时的状态,此时边际贡献全部弥补固定成本,利润为零。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计算公式为:
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是企业经营需要达到的最低销售水平。在这个销售数量上,企业的收入仅仅能够弥补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没有盈利;只有超过这个销售数量,企业才会盈利。企业的正常销售额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的部分称为安全边际,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因此,利润计算公式也可以表示为:
综上所述,用
本量利分析法预测目标利润时,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目标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固定成本=安全边际×
边际贡献率2.比率分析控制法
企业的利润额与销售收入、资金占用情况紧密相关,财务分析中往往采用专门的比率式,如销售利润率等来表示这种关系。
比率分析法是利用销售利润率、
资金占用率等比率式预测目标利润的方法。
(1)销售利润率法。销售利润率是企业的销售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了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之间的关系,表明每一元销售收入的实现可以得到多少销售利润。企业可以根据销售利润率的比例式预测目标销售利润。其计算公式为:
目标销售利润=计划期销售收入总额×基期销售利润率×(1-+变动百分比)
上式中,计划期销售收入总额是企业根据计划期的市场供求趋势、本企业产品的销售单价、推销活动、产品改进和分销途径等方面的计划安排预测所得;销售利润率是以基期的实际比率为基础,根据计划期的相关预测资料调整得到。
(2)
资金利润率法。资金利润率是利润总额与平均资金占用的比值。表明每一元的资金占用可以产生多少利润,反映企业资金占用与财务成果之间的关系。企业资金分为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固定资金一般采用固定资产原价或
固定资产净值的平均余额表示;流动资金可以采用全部流动资金平均余额表示。资金利润率法预测目标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目标利润=计划期平均资金占用×基期资金利润率×(1±变动百分比)
上式中,平均资金占用是计划期内平均资金占用的预测额;资金利润率是以基期的实际比率为基础,根据计划期有关因素的变动调整后得出。
利润增长比率控制法是利用企业基期发生的实际利润额和过去若干年间利润平均增长幅度,并全面考虑未来影响利润有关因素的变动情况,预测目标利润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目标利润=基期利润总额×(1+利润增长百分率)
二、比例控制法
这里的比例是指利润的各个构成要素,如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比例控制法是指企业根据其所处的行业,在利润控制过程中不断使这些比例向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变动,以保证企业具有使各期利润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
营业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润中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这一部分利润额在利润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前后各期的变动趋势,对于保证企业的长期利润质量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这一比例应在80%以上。所以,为了保证利润的质量,企业在利润控制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调整相关经营政策,保证营业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绝对优势比例。
投资净收益是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如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取得的收益扣除损失后的净额。债券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低但比较稳定;股票投资,特别是短期股票投资,风险较高,收益也较高但不稳定,会给企业带来较大风险。当一个企业的投资收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则意味着企业潜伏着较大的风险,因为企业花费了主要人力、财力、精力经营的主业,其取得的利润还不能高于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这应值得深思。作为企业,经营目标不能立足于冒着极大风险去追求最大收益,但是企业也不能因为有风险而放弃投资。对于投资应占的比重则应区分其目的进行分析:如果企业只是将暂时闲置的资金用于投资以获取短期收益,因其短期与不经常性而不应在利润总额中占据较大比重;如果企业出于长远的经营战略考虑,进行长期股权或债权投资,则因其长期性和对未来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其投资收益应在利润总额中占一定的比例。事实上,盈利能力质量高的企业,其投资收益往往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平。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任何经营都应以相对较低的风险取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为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对外投资应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把关。量即对外投资总量要适度,应根据投资报酬、经营目标、市场规模、产业政策、筹资能力、自身素质等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质即对外投资应控制风险,提高收益,这就需要权衡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进行组合投资,以提高投资收益,分散和弱化投资风险。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企业在非生产经营中取得的所得。如固定资产出售、盘盈及罚款收入等,这些收入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收支净额大,可以增加企业的总利润,但不能说明企业的经营业绩好;相反,收支净额为负数时,则应引起重视并分析其原因。如果主要是固定资产盘亏、企业经营中因违约支付赔偿金和违约金造成,那么,管理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杜绝不必要的损失发生。所以,在企业利润控制中,营业外收支净额在利润总额中的比例也应较小。如果营业外收支较大,甚至超过
主营业务收入,往往表明企业存在资产的重大变动情况。
三、利润分配控制法
利润分配涉及的面很广,影响因素也很多。企业在制定利润分配政策时,不应只考虑企业内部的意见,还要估计外界环境的要求。
(一)制定合理的利润(股利)分配政策
股利政策是税后收益在股东所得股利和留存盈利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策略。提高留存收益比例使公司有较多的发展资金,可以减少外部融资数额,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但是,提高留存收益比例必然降低
股利支付率,减少股东收益,使股票价格下降,公司形象受损;而提高股利支付率,公司留存收益将会减少,从而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因此,如何制定股利政策,选取何种股利政策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制定合理的利润(股利)发放形式与支付时间
在确定了发放利润(股利)之后,接下来就是决定发放利润(股利)的形式。利润(股利)发放形式是指利润(股利)支付的方式。一般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以及负债股利四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