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1905年11月26日-1942年5月18日),原名刘声沐,字浴沂,化名可夫、爱群、越人、锄非、王志远等,1929年4月,改名刘英。江西
瑞金人。曾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立者。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05年11月26日,刘英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凤岗乡(今瑞金市象湖镇)竹岗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9岁,入本村群德小学读书。1921年,18岁的刘英到一所小学执教,在教书期间,他接触并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如《
新青年》《
向导》《改造》月刊、《岩声报》等,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27年,学校关门后,他又与人合伙在瑞金县城开了一家米店。在这里,他结识了以行医为名进行革命活动的瑞金共产党组织负责人郑生文,进一步受到革命教育。
投身革命
1929年4月,刘英(刘声沐)投笔从戎,改名刘英,参加毛泽东、朱德率领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同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中共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历任红军第四军军部会计、供给部出纳股股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委、团政委、师政委、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务,从普通战士锻炼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红军将领。
转战浙西南
1934年7月,刘英任由红军第七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转战闽东、闽北、浙西南、浙西和皖南等地。1935年1月,北上抗日先遣队在
怀玉山失败后,奉命以先遣队先头部队和突围部队为基础,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任政委。在全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刘英与粟裕肩负重任,率师挺进浙江,以全师仅538人的兵力在广袤的浙西南、浙南创建游击根据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以打击、吸引、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邻近的根据地。刘英在
丽水生活战斗了700多个日日夜夜,领导着浙江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出色地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期间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
抗日救亡
1937年9月16日,刘英参加了与国民党当局在
平阳县山门街举行的最后一次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红军挺进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抗战初期,刘英与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建立了上层统战关系,推动
黄绍竑颁布了《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出版进步报刊100来种,销售进步书籍、报刊的书店有数十家之多;以宣传组织民众参加各种抗战工作的战时政治工作队,遍及全省各县,所领导的全省各地的抗日救亡工作出现了高涨局面。
浙江斗争
1938年3月,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开赴皖南,刘英留浙江坚持斗争,在全省范围内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5月,中共浙江临时省委建立,任书记。9月,临时省委转为正式省委,任书记。1939年3月,
周恩来视察浙江时,刘英在金华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并得到重要指示。1939年7月21日至30日,刘英在平阳凤卧乡冠尖和马头岗主持召开了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被选为浙江省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10月,率出席中共“七大”的浙江代表团赴延安。在皖南东南局驻地待命期间,因时局逆转,接中共中央指示,回浙江坚持斗争。1941年4月初,把省委机关迂回温州。5月,到浙南基本地区检查工作。6月,接到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文件,决定刘英为华中局委员。7月,任命他为闽浙赣三地区特派员,代表华中局领导三地区工作。他即回到温州准备今后工作。9月,召开特委书记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文件,讨论进一步贯彻隐蔽精干政策和防奸防敌等工作,并酝酿省委机关迁址问题。
1939年3月至1941年4月间,以刘英为书记的中共浙江省委将领导机关设在丽水城,在这里领导着全省党的工作,为浙西南的革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省委机关在丽水期间,省委以丽水为中心,领导和指挥全省党的工作。先后召开了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全省宣传工作会议、全省妇女工作会议;加强了全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打通了与上海共产党组织的联系,建立了与上饶集中营被捕同志的秘密联系,在这期间,刘英先后在全省建立了6个特委和55个县委(县工委),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遍及城乡各地,中共党员数量从三年游击战争结束时不到两千名,发展到近两万名。
英勇就义
1942年2月8日,刘英警卫员李小金因生活腐败、贪污被组织察觉后伺机逃跑,叛变后向国民党透露消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调查统计室主任刘怡生派情报股长陈家壁等,由李小金引领埋伏在温州市区恒丰盐店刘英住处附近。刘英外出归来时被李小金发现抱住,敌特蜂拥而上将其捆绑逮捕。怀有身孕的刘英妻子
丁魁梅机智撤离,后赴上海交机密文件并汇报情况。刘英在温州监狱关了十几天后被送到当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所在地永康方岩。国民党当局百般利诱,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同年5月18日,在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浙江省政府机关准备撤退的时候,刘英于永康方岩马头山麓英勇就义,时年37岁。
人物事迹
反“围剿”和北上抗日
1929年4月,刘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军连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和团政治委员。1931年12月,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四十四师政治委员。1933年,任红一军团第三师政治委员,红九军团第三师、第十四师政治委员。1933年12月,任红七军团政治部主任。曾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为掩护部队撤退,曾独自抱着一挺机枪断后,直到战友全部撤出战斗。1934年7月,始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红10军团第19师政治委员、军团军政委员会委员、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形势紧张,中央调红七军团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声东击西方式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并率先举起抗日大旗,推动抗日运动。1935年1月,红10军团在赣东北怀玉山区遭敌重兵包围堵击,大部分指战员捐躯沙场,
方志敏受伤被俘。2月,身负重伤的刘英奉中共中央指示与粟裕一起带领部队突围,越过敌人封锁线抵达
闽浙赣苏区。
创建浙西南根据地
1935年2月,刘英任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治委员,与粟裕率部向浙江挺进,3月任挺进师政治委员会书记。1935年春,仅500余人的红军挺进师受命于危难,孤军深入国民党统治最严密的浙江,在浙西南燃起革命烈火。1935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刘英、粟裕的率领下,红军挺进师在
龙泉、
庆元、
景宁、松溪、
政和、
寿宁、
泰顺一带往返作战,先后打了大小几十仗,歼灭了一批保安团和地主武装。4月23日挺进师进驻斋郎村,28日,以538人击溃敌军3000余人进攻,毙伤300多人,俘虏200余人,击溃国民党和大刀会联合进攻,创造以少胜多范例,打开进入浙西南开辟游击根据地通道。6月中旬,在松阳小吉召开挺进师政治委员会,成立浙西南军分区、中共浙西南特委。8月,开辟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部队由538人发展到近1000人。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各种革命群众组织也蓬勃发展,《
粟裕回忆录》里说:“我军所到之处,都有大批的群众跟着,簇拥着,复仇的呐喊声,胜利的欢呼声,山鸣谷应,日夜不绝。”
开展浙南游击战争
1935年9月,国民党
卫立煌、
罗卓英集中四十七个团约七、八万人的兵力,对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刘英、粟裕决定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争取战争的主动权,率部转战至浙南和浙闽边,10月,在福建寿宁郑家坑,与闽东特委书记
叶飞会师,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刘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次年2月,粟裕率挺进师主力返回浙西南,刘英留浙南在鼎泰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接连取得了白柯湾、冥斋岩、王家山、李家山等战斗的胜利,逐步建立起浙南游击根据地,并于3月在
泰顺小南山成立浙南特委,下辖
福鼎、鼎平及瑞平泰县委。6月后,利用两广派军阀反蒋、国民党正规军他调的有利时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9月,汇合以叶廷鹏为首的原浙南革命力量,使游击根据地扩大到平阳北港至瑞平交界地段。至该年底,挺进师发展到1500人,地方游击队和群众武装达数千人,游击战争范围遍及温州、
台州、丽水、
金华及闽浙东部边界30多个县。
促成抗日合作
1937年2月,刘英任闽浙军区政治委员。1937年3月,刘英代表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与国民党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主任
刘建绪进行和平谈判。以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名义,向国民党地方当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议和平谈判。经过5月、8月两次谈判,刘英亲自主持了第三次谈判,在谈判中始终坚持合作抗日的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与军队的独立性和党对军队的领导权等基本原则,同时也对某些枝节问题作了灵活让步,终于在1937年9月16日达成和平协议,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浙江的实现。10月,挺进师集中平阳山门,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刘英任政治委员。刘英为抗日救亡运动,巩固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推动,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颁布了以中国共产党《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基础制订的《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从而使,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浙江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领导浙江斗争
1938年3月,粟裕率部抵达皖南编入
新四军,刘英奉命留浙江坚持斗争。1938年5月,闽浙边临时省委撤销,成立浙江临时省委,后又改为浙江省委,刘英均为书记。1939年3月,刘英随中共浙江省委机关自温州迁丽水厦河村,以兴华百货商店老板身份开展工作。1939年7月,在
平阳北港凤卧乡的冠尖和马头岗主持召开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省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0月17日,他和丁魁梅在温州举行婚礼的第二天,即率代表赴延安出席“七大”,到达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时,接中共中央电报,谓时局逆转浙江的主要领导干部不能离开,要坚持浙江斗争,于是返回。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所出现的逆转局势,刘英坚决执行隐蔽精干政策,积蓄力量,等待时机。1941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机关从丽水迁回温州。5月,刘英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同年秋,任闽浙赣三省特派员,领导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工作。
狱中斗争
1942年2月8日,由于叛徒李小金出卖,中共浙江省委遭到破坏,刘英在温州城区小南门被捕,解至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战时所在地永康关押。顽固派进行软硬兼施,妄图使其屈服。刘英大义凛然,表现了崇高气节。是年5月18日,在永康方岩慷慨就义,留下绝笔诗“战死沙场堪自乐,囹圄室内何我分”。
主要贡献
1939年10月17日,刘英率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七大的浙江代表团从丽水出发去东南局集中,10月底,到达
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刘英按照
项英的指示着手编写《北上抗日与坚持浙闽边三年斗争的回忆》,完稿于1940年夏。新中国建立后,此稿被中央宣传部辑入《闽浙赣边区史料》丛书。《北上抗日与坚持浙闽边三年斗争的回忆》是研究北上抗日先遣队及挺进师的重要史料,这是刘英为中国革命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所获荣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英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幼时不知路,今日上坦途。赤心献革命,决然无返顾。”(参加革命队伍时题诗)
“共产党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至生命都交给党了。”(刘英与同志谈起入党感想时题写)
“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更加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活,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1934年12月,刘英在身负重伤时在《备忘录》题写)
“抛弃一切动摇,准备一切牺牲,集中一切力量,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服从于革命与战争”。(刘英坚持隐蔽斗争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时给妻子写下的留言)
“任何麻醉欺骗与利诱,均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斗志和决心!”(1939年,为妻子丁魁梅题写)
“国土被践踏,同胞遭蹂躏,我认为如今最大的时务是抗日救亡,应‘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刘英在狱中的抗日宣言)
“头可断,血可流,抗日救国的壮志不可屈。你们想从我嘴里探得共产党的组织情况,只能是枉费心机!”(刘英在狱中抗争遗言)
“各种苛刑我是有份的。若通讯都没有了,或许我已赴九泉,但我时刻这样准备着。”(1942年,刘英于永康方岩狱中写给狱友的信)
“十年征尘到如今,偷生弹雨息枪林,战死沙场堪自乐,囹圄室内何我分。”(刘英在狱中绝笔诗)
家庭生活
妻子:丁魁梅,浙江台州人。1939年10月16日,她在浙江温州与刘英结婚,婚后次日刘英即返革命岗位。
儿子:
刘锡荣,1942年5月出生,为刘英的遗腹子,曾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逸闻轶事
刘英出生于江西瑞金的一个贫农家庭,从小秉承农家子弟固有的勤劳节俭、吃苦耐劳品性,9岁入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十四五岁就能吟诗作对,曾在家中墙壁上题诗“夜静书为友,春深笔吐花”,表明要以书为友、勤学苦读,借以自勉。
1922年,刘英小学毕业,辍学在家务农,但不甘平庸,坚持自学。他为人处世深受乡亲们的赞许,先后被家乡松山小学、性定小学请去任教,教导学生爱国必先爱乡,学知识先学做人,要有正义感。其间他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籍,开始接受新思想,思考改造中国社会问题。刘英少时打下的文化基础铺就了他后来的成长之路。
1929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率领下,取得福建长汀长岭寨大捷,乘胜占领长汀县城。刘英得知这一消息后,刘英和本村青年刘德连报名参加了红四军。他在动员刘德连参加红军时,对刘德连说:“红军个个是英雄好汉,我们参加红军后也要当英雄。这样吧,我比你大,我就叫刘英,你叫刘雄,我们两人合起来就是英雄。”他还说:“咱们参加红军,就要做‘英雄’,不能做狗熊!”1929年9月,刘英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与战友通信中写道:“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光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至生命都交给党去了!”表达了他对党无比崇敬、赤胆忠诚,为党的事业甘愿献出生命的革命情怀。
在
浙江省档案馆的党史资料中,陈列着刘英于1939年10月16日新婚当天写给岳母及诸兄的家书。
1938年初秋,时年32岁的刘英与22岁的台州姑娘丁魁梅相遇。当时,丁魁梅受组织派遣调到浙江省委工作,她从
天台步行至
乐清,横渡
瓯江后赶到九柏园头报到。还未等丁魁梅自我介绍,刘英便准确叫出了她的名字,初次见面,刘英给丁魁梅留下了良好印象。1939年7月21日,浙江省委在平阳凤卧召开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刘英当选为省委书记。此次大会是在国民党积极反共、疯狂捕杀共产党人的严峻形势下召开的。也正是在这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高压下,刘英和丁魁梅的爱情之花悄然绽放。1939年10月16日,二人在平阳冠尖一户农家举行了婚礼。战友们用稻草编织垫褥铺就婚床,婚礼简朴却充满甜蜜。当天,他们准备了结婚纪念照,并写下那封家书。刘英在家书中承诺:“我俩从此结合,定能本着互尊、互勉、互谅、互助之精神,结成牢不可破的终身伴侣,为抗战建国伟业共同努力!”血雨腥风与艰苦斗争未曾动摇二人的革命理想,反而让爱情愈发灿烂。
1936年8月,刘英率一小队红军到温州平阳西山村,住在一个叫卢声招的老乡家里。卢声招热情招待,小警卫员为爱吃辣的刘英摘来辣椒、小葱。刘英得知后,脸色一沉,严肃询问:“你知道不知道,群众利益侵犯不得……”警卫员急忙称“已在辣椒底下和小葱地里都放上了3个铜板。”刘英检查确认后才继续用餐,并向卢声招解释红军不侵犯群众利益。卢声招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后,就笑着对刘英说:“哎呀,吃点辣椒、小葱算得了啥,不必这样认真!”刘英说:“老人家,我们不是国民党的军队,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是劳动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怎么好随便侵犯群众的利益呢?”队伍离开时,卢声招拉着刘英的手送到村口,称赞红军纪律严明,乡亲们也对刘英的言行敬佩不已。
红军中的“关公”
刘英入党后,刘英更加忘我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并被挑选到军部担任会计,后调任供给部出纳股长。毛泽东见刘英会写家书,文字基础不错,就问刘英是否愿意到军部做文书工作。就这样,刘英被调到军部任文书,在毛泽东、朱德身边工作,进步很快。后主动要求并经毛泽东同意,他到前线战斗。1934年,时任先遣队政治部主任的刘英随军奋战。12月,在谭家桥战役中,他身负重伤。由于部队药品奇缺,没有麻醉药品可用,刘英以坚强的意志,忍受剧痛,顺利完成了手术,战友们为之动容,称刘英是“红军中的关公”。由于创伤组织受损严重,刘英右手功能障碍,无法写字和用筷子。为了坚持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用左手写字和用枪。正如他在《备忘录》中所写:“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更加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活,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
1939年3月开业的“兴华广货号”位于丽水城四牌楼,是中共浙江省委重要交通联络站,老板是化名王志远的省委书记刘英。店内3位伙计皆为党内同志。
有一次,老顾(
张伟群)外出时遇可能是国民党特务的熟人,沉着摆脱跟踪并向刘英汇报。刘英指示老顾和阿三(王德珊)转移,并且把所有的文件都搬走,只留小郭坚持工作。离别时,老顾和阿三叮嘱小郭小心,小郭决心保卫省委机关和刘英安全。次日9点左右,店里果然来了个穿新制服、三角脸的可疑人,询问老板和姓顾的人。小郭沉着应对,称老板姓王,店里没姓顾的,还编了托邻居看店的谎话。那人翻了翻袜子,又往店内窥探后悻悻离开,小郭成功应对,开心地笑了。
刘英被捕后,敌人如获至宝,企图从他口中破获浙江中共党组织。国民党温州行政督察专员张宝琛得意道:“捉获刘英一人,胜俘敌十万。”中统局也电示浙江中统室全力争取刘英。中统室主任刘怡生亲自审讯,几乎每隔一天就对刘英进行一次审讯。面对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刘英始终是那句老话:“我的情况尽在档案中,再没有什么东西可说了。”昂首痛斥:“你们这些民族败类,不去打日本侵略者,却抓捕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试问我们抗日救亡何罪之有?”他被打得口吐鲜血还训斥国民党不思抗日、一心反共的罪恶行径。夜深人静,刘英拖着脚镣吟诵
岳飞《满江红》,并写下诗句:“十年征尘到如今,偷生弹雨息枪林,战死沙场堪自乐,囹圄室内何我分。”敌人软硬兼施,甚至派特派员劝降,刘英坚定回应:“国土被践踏,同胞遭蹂躏,抗日救亡才是最大时务。”审问历时两个多月,刘英始终没有吐露党的任何秘密。只得将刘英的籍贯、年龄等作为“谈话笔录”上报。见一切手段均无效,蒋介石饬令从速处决刘英。1942年5月18日清晨,刘英被杀害于永康县方岩马头山麓。
人物影响
政治影响
刘英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立者,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在浙江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刘英与粟裕创建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是浙江第一块最完整正规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浙江革命星火之源”。抗战初期,刘英领导的中共浙江省委团结不同系统的党组织骨干,形成统一而坚强的领导核心,推动浙江中共党组织从1937年的1200余名党员发展到1939年的4500余名,从山区扩展到平原,从乡村延伸到城镇,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为浙江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军事影响
1935年革命低潮时,刘英与粟裕率538人挺进浙江,创建浙西南、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打击、吸引、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及邻近根据地。浙西南根据地在敌人的心腹区域吸引和牵制大量敌人,支援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配合邻近根据地斗争,成为南方战略支撑点,也为浙南根据地开辟提供支持与借鉴,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神影响
刘英的故事在浙西南广为流传,他不畏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的精神成为浙江革命精神的重要象征。他的诗句“幼时不知路,今日上坦途。赤心献革命,决然无返顾”展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毛泽东评价他“为人民而牺牲,人民永远纪念”,其事迹被纳入浙江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激励后人。
人物评价
毛泽东在1959年8月浙江金华的县委书记座谈会上,对永康县委书记说:“你们永康出了个刘英,牺牲时还很年轻嘛!为人民而牺牲,人民就会永远纪念他嘛!”
周恩来1939年3月在浙江视察时,称赞刘英:“在东南战场上,浙江是站在前进的地位,是值得其他各省仿效的。”1942年夏,在中央党校作报告时告知刘英牺牲的噩耗时又说:“刘英同志被国民党抓去了,他英勇斗争,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陈毅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发言:“刘英同志牺牲了,他是在温州被捕的,直到最后一分钟,都是和国民党斗争非常英勇,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又说:“刘英同志的名字,在浙江的上、中、下各层广大老百姓中间都是呱呱叫的。”
浙江丽水作家吴利明在《刘英传:生而为英》中评述:“为了革命的胜利,在浙西南这片土地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进行着不懈的战斗,有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刘英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后世纪念
烈士安葬
刘英烈士牺牲后,被浙江永康橙麓村百姓程修禄、黄荣法两人就地掩埋。1943年,同牢难友程绍庭在坟上栽扁柏树作标志。1950年,永康解放后墓地被找到。1952年冬,永康县政府拨款建墓,在舟山木坦定制了石棺,重新落棺安葬。墓的式样由当时的县工商联主委、民主人士
童友虞设计。1992年,永康市委、市政府重建刘英烈士陵园,
聂荣臻题字,
薄一波、粟裕也留下题词。
人物书籍
《刘英传:生而为英》:作者吴利明,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系统记述其生平与斗争史,刻画了刘英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和崇高品格,展现了刘英献身革命的光辉事迹。
《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文集》:中共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促进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弘扬和践行。
《浙西南革命人物》:中共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收录了1921年7月至1949年5月间包括刘英等在浙西南(今丽水市)战斗生活过的革命人物事迹。
纪念展陈
刘英烈士陵园位于浙江永康市方岩镇橙麓村马头山麓。陵园于1953年建成,1982年重修,1992年扩建,总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聂荣臻题写园名,粟裕为刘英题写墓碑。园内有刘英烈士墓、张贵卿烈士墓、永康十三烈士合墓,以及革命纪念馆、纪念碑、纪念亭等建筑。解放后,在方岩建革命烈士陵园,为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在浙江丽水等地建有与刘英相关的纪念馆、纪念场所等,展示刘英的革命事迹和精神,如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通过图片、文物、史料等形式,生动呈现刘英等革命先辈的光辉历程。1995年,被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英纪念馆:刘英纪念馆,位于温州市
文成县珊溪镇百万山上,1996年5月18日,落成并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20余亩。纪念馆的整体布局和室内陈列,都体现了对刘英同志革命事迹的尊重和纪念,例如纪念馆第一段台阶共36级,因为他牺牲时仅36岁。该馆是温州市红色旅游圣地。
影视宣传
《魂注浙西南——挺进浙西南》:由丽水市委宣传部制作,该党史纪录片反映了1935年2月刘英任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治委员期间,与粟裕率部向浙江挺进的战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