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1937年8月-2005年2月15日),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1962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
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
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曾任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第三届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日本书道研究泉会顾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等。其刘体隶书影响甚广。
人物生平
刘炳森自小
严格临帖学书,1949年11岁时便名扬乡里。1957年19岁时因其文采、书法超众,被当时研究书法的权威机构“
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1962年秋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
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历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评议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委员。是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和
国画家,青年时代就已蜚声日本。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传统功力深厚,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其出版物总发行量达200余万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1981年5月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常务理事。书艺以隶、楷书著称于世,1990年5月荣获
日本“富士美术奖”,1991年起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94年8月加入
中国美术家协会。在
艺术观上坚守民族传统的阵地,否则艺术本人和其作品就会一同贬值。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
2005年2月15日凌晨4时因患
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编写有20余种书法专业书籍,出版有《刘炳森楷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千字》《刘炳森隶书板桥道情》《刘炳森选编勤礼碑字帖》《刘炳森主编中国
书法艺术》《刘炳森主编中国隶书名帖精华》等,发行总量近300万册。著有《刘炳森隶书杜诗》《刘炳森楷书滕王阁序》《
刘炳森隶书历代游记选》。出版有多部
书法作品集,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
紫垣秋草》等。出版有
《国际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隶书字帖、《
鲁迅诗歌选》隶书字帖等,著有散文集《
紫垣秋草》,编有《选字放大北魏刁遵墓志》等。其作品多次在日本、
美国、
新加坡等地展览。
艺术特色
传统功力
深厚,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
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
韵律和情趣,加上
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
隶书”。
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
艺术主张
在艺术观上坚守民族传统的阵地,但又不墨守古人的陈规,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具有新的发展,创作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尊重民族的欣赏习惯”(毛泽东语)。当然不排斥一切进步和优秀的外国艺术,而且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样式。认为一位人民的艺术家必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认为
艺术家不同于
企业家,企业家必须多创造利润,向国家多作贡献,才算是有了好的业绩。而艺术家则是把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所处的时代,当艺术作品达到一定的品位时,会带来它的副产品,即经济效益,但这永远是副产品,不能主次颠倒,否则艺术家本人和其作品就会一同贬值。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双潭烟霭图》《
岳阳楼图》《建明秋色图》等。其作品多次在
日本、
美国、
新加坡等地展览。
出版图书
出版著作
编写有20余种书法专业书籍,出版有《刘炳森楷书
千字文》《刘炳森
隶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板桥道情》《刘炳森选编勤礼碑字帖》《刘炳森主编中国书法艺术》《刘炳森主编中国隶书名帖精华》等,发行总量近300万册。著有《刘炳森隶书杜诗》《刘炳森楷书
滕王阁序》《刘炳森隶书历代游记选》。出版有多部书法作品集,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
紫垣秋草》等。出版有《
国际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隶书字帖、《
鲁迅诗歌选》隶书字帖等,编有《选字放大北魏刁遵墓志》等。
人物轶事
酸、甜、苦、辣一本书 刘炳森的
《紫垣秋草》一书,这其中有童年的回顾、故乡的写真、
人生的攀登,亦有书坛拾零,旅游散记,可谓其写作集锦。细细捧读,敬重之心愈发强烈,多年的交往,只看他忙里忙外应接不暇,何曾想他还能如此忙里偷闲地写出这么多精彩散文!现又编书成集,实出乎意料。的确他是一个勤奋进取、追求艺术孜孜不倦的人,他也是一个很会安排时间很会生活的人。
入画时,说起来还有一个小故事。他15岁那年,在
天津书店偶然发现一张64开的小画片,是
董寿平先生的《天都云汇图》,画的是
黄山天都峰云遮雾锁的景象,那精湛的
笔墨、灵动的气韵,深深地迷住了他,为此,贫苦的他第一次放纵自己,花了一毛钱买下那张画片,回来后反复欣赏临摹,并一直保存。无巧不成书,后来董老真的成了他的
老师,且不断亲授指点,成为他的良师益友;而那张保存了数十年的小画片,现已传给了他专攻
山水的儿子
刘学思。“蚊帐利偷读,熄灯写肚皮。庶乎三百草,梦里复依稀。”这是他在回忆自己下放干校劳动偷临
《草字汇》时所作的打油诗。他是一个科班毕业的
山水画家,但数十年如一日酷爱
书法,那时的他做梦都在临帖练字,也正是这种痴迷,才有现如今的
成就和功力。正是所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19岁时,便被“北京
中国书法研究社”这个名家云集的社团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几位著名老
书法前辈后来看到刘炳森的成就时感慨地说:我们当时没有看错人。
1973年,刘炳森应邀出席了一个为欢迎日本
书法代表团来访的笔会,日本
书家当场命笔,站悬挥毫,好是厉害;而当时我国的书法,只是文人、学者、画家的业余
技法,皆为伏案作字,这使刘炳森很受刺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就徒臂凌空的过硬功夫,写出中国人的气派。后来他每日坚持右手执笔,左手反扣背后,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从不间断,到后来他每去日本访问,在众目睽睽之下,左扣右挥,得心应手,日本书家无不感叹叫好。刘炳森无论创作篆、隶、楷、行、草任何一体,他都是这样去写,游刃有余。就这一条,恐怕当今书家有此功力者,
凤毛麟角;而且,刘炳森在
创作之余,一直坚持日课临帖。这许多年,每进他的书房,都可看到床下放着新近临习的一叠又一叠临满各种书体的毛边纸。多年来,为使
中国书法艺术广泛传播于
世界,刘炳森虽身兼数职,他还一直承担着为一批来京求学的日本友人上书法课的任务。
艺术交流
刘炳森先后出访了南、北美洲、
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举办展览和讲学,其中三十余次东渡
扶桑。
获奖情况
1990年5月,荣膺日本“富士美术奖”。
相关事迹
刘炳森先生的字,早在八十年代,在全国各大城市高楼大厦题的字也为城市参加了美丽的风采,中央电视台的金字,就是一个代表着他在人民大众心中的地位,当时他为朋友题字从不计较利益大小,他说:“只要民众喜欢看我的字,就算是我支持新城市建设做贡献”。
正是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他极具年轻人的心态和挑战性。50多岁学开车,很快入门,数十小时练习考核过关后,就敢上路,因为我开的车不比年轻人慢,反应不比年轻人差。”
刘炳森不仅是一个功成名就的
书法大家,他还能诗善画,钻
摄影,搞
写作,多才多艺。老作家
张中行在《紫垣秋草》的序中写道:“如果我有加冠之权,他的帽子就不只
书法家一顶,敢加多种冠是源于深知。”的确,搞书画只是一个平面,而刘炳森给我们的感觉是立体的多面组合。多年来,他无论出国讲学、访问,还是到各地写生办展,一个沉甸甸的摄影包是他随身必不可少的行李,每次归来都有不小的收获。前不久,在朋友们的鼓动下,他从数以万计的底片中,洗出了近200幅世界风景
摄影作品,正在做出版个人摄影集的准备。作为画家,他懂构图、善捕捉。如只看作品,绝对一个专业摄影家的水平。刘炳森的诗,平仄有章、动情有律、情景交融,他每作一幅
山水都要题首自作诗,日前笔者去拜访时,正巧一位画友拿着他13年前的一幅山水,上面诗云:“山上幽居白日暇,云中出没似仙家,烟波浩渺岚光远,异景奇观无际涯。”
刘炳森先生同时也喜欢
音乐、
体育和艺术表演,曾梦想过当音乐家。为了学音乐,他参加过校
民族管弦乐队,学过拉二胡、打鼓,为学钢琴,他跑遍书店,为的是搜寻一本《拜尔》钢琴基础教材。他喜爱球类,篮球场上常少不了他的身影。如今他虽已年过
花甲,但还是有那样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恐怕与爱好体育运动是分不开的。
刘炳森先生和蔼可亲爽朗
豪放的性格、谦逊大方有理有章的举止、思维敏捷善言风趣的谈吐、干脆利落认真细致的处事。多少年过去了,他已成为饮誉海内外的
书法大家,但他依旧是那样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待人,不傲不躁平和乐观,来往多了只是倍感亲切贴心了许多。
平正有余
隶书是一种最好写的书体,同时也是一种最难写好的书体。说它最好写,因为他的笔画最简单;说它最难写好,因为它的笔画过于简单。所以,有人一天就学会了写隶书,但一辈子也未能把隶书写好。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代
书法家用心于隶书者便为数甚少了。
刘炳森以
隶书立足当代书坛,是当今最著名的隶书
书法家,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书法家,争议的焦点便是刘炳森隶书的雅俗问题。刘炳森先生从他出名之日起,就将自己置身于这种争议之中。这固然是书家个人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历史问题。从隶书的发展来看,这种书体确实与“俗”更为贴近一些。首先,最初的隶书使用于下级官吏———或可直接呼之为“俗吏”中间;其次,隶书的点画在五大书体中是最简单的,书体本身便有“俗”的特征;第三,成熟的隶书具有工巧、秀丽等世俗的审美特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隶书作为一种书体,它本身便具有“俗”的意味,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俗书。
隶书以汉代隶书为其极致,而汉隶又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
西汉隶书风格拙朴,风神接近篆籀,相对高古一些,“雅”一些;东汉隶书则趋于工整秀丽,相对“俗”一些。刘炳森隶书,主要取法《华山庙碑》、《乙瑛碑》,面目与二碑极为相似。对《
华山庙碑》,前人评说竟不能一致。清
朱彝尊于《西岳华山庙碑跋》中云:“汉碑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唯延熹《
华岳碑》变正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而刘熙载于《艺概》中则称“若《华山庙碑》,旁薄郁积,浏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康有为云:“汉分佳者绝多,若《华山庙碑》实为下乘,淳古之气已灭,姿致之妙无多。”实为下乘,淳古之气已灭,姿致之妙无多。”(《广艺舟双楫》
郭宗昌则跋曰:“割篆未会,时或肉胜,一古一今,遂为隋唐作俑。”)显然,同样一块汉碑,个人的看法竟然相左如此。撇开个人偏好,我们看到的《华山庙碑》点画宽扁,波画明晰,结构紧凑,字字匀称,章法布白(其实是布黑)也极为停匀,无疑是彻底摆脱篆书的标准隶书。朱彝尊所谓“方整”、“流丽”颇能中的,而“奇古”则纯属子虚乌有。康南海的“淳古之气已灭”倒是颇为中肯。所以,《华山庙碑》纯属清秀华丽一路汉碑,是成熟汉隶的代表作,风格近乎甜俗。刘先生钟爱的另一个汉碑《
乙瑛碑》与《华山庙碑》情趣相近,是他风格的补充。虽然刘炳森也学过《
张迁碑》、《石门颂》等其他风格的汉碑,但他的吸收是非常谨慎的,他学习《张迁碑》只是为了克服《
华山庙碑》的飘浮;而对《
石门颂》的学习,则又是为了克服《
张迁碑》的拘谨。刘炳森隶书的面目,始终离《华山庙碑》不远。
首先,在用笔上,刘先生讲究匀净。刘炳森隶书中很难看到飞白笔法,他似乎在极力回避这种笔法,而对线条的滋润、光洁有着骨子里的偏好(这很能让人联想起“
馆阁体”来)。在用笔的力量分配方面,刘先生也处理得非常“公平”:横画一律较粗,竖画一律较细,这种笔法虽然看上去非常卖力,却并未显现出应有的力度,究其因,主要是用笔上铺毫与聚毫运用不当所致。铺毫使线条呈扁平状,这种线条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宽度,但却丧失了应有的厚度,缺乏立体感,给人以单薄的丝绸或布条等扁平物体的感觉,而且又给人以笔始终浮在纸面上,不能入纸的感觉,自然缺乏力度。聚毫所写出的线条则相反,它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给人以破空杀纸、力透纸背的审美效果。古钱币文字就有这种审美感染力。按说,两种笔法并无优劣之别,关键是如何使用。刘先生将聚毫用在竖画上,铺毫用在横画上,横粗竖细,加剧了字形的扁平感,极大减弱了书作的体积感和感染力。
在结字上,刘炳森隶书呈现出“满”的特征。无论是多笔画字,还是少笔画字,刘先生都将每个字处理得四角填满。对于笔画多的字来说,这么作要容易一些,对笔画少的字,就需要将笔画加粗加厚,这样的结果便是大小齐平,如古人所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给人的感觉便是“状如算子”,缺乏变化、缺乏生气、缺乏生动活泼的气象。
章法上,刘炳森隶书更是突出了这个“满”字。他的书作,不仅每个单字四角布满,整个作品的四角依然填得很实,每字每行端正笔直,壁垒森严,仿佛一个无比严肃的仪仗队!刘先生几乎对古人“
计白当黑”、“以虚当实”的审美观充耳不闻,采取排斥的态度。
当代书坛,大概没有第二位书家能像刘先生这样将隶书写得如此标准、如此到位、如此严谨。像刘炳森先生这样毫无浮躁之气,深入继承传统的精神,几乎需要所有书家认真学习。但对刘先生本人来说,却缺乏了一种求变的精神。
孙过庭有“平正”、“险绝”、“平正”的三阶段说,刘炳森虽然已经将隶书“写好”了,但这种“好”仍属于第一个“平正”阶段。也许是他的隶书得到了更多认可的缘故,他陶醉在“写好”的境界之中。隶书虽然近“俗”,但将隶书写得高古奇崛者大有人在。我们必须说明,刘炳森隶书得到的更多是世俗社会的认可,或者说只是完美地完成了书写(或称为写字)任务,他的隶书,很难说已经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这就难怪有人要说刘先生的隶书是“隶体
美术字”了。(中国艺术网 杨吉平)
但另一位隶书大家范笑歌却力挺刘炳森的书法,他认为:那些崇尚
变体隶书的人是写不了刘炳森隶书的,但刘炳森却是不屑于写变体隶书。变体隶书往往用所谓的天然趣味和不拘成法为借口,来掩盖无法书写正体隶书的缺陷。范笑歌认为:刘炳森的隶书可以传承和推广,但那些变体隶书却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刘炳森只有一个,而变体隶书者却有很多,这就是区别。
在书法界,刘炳森的人格是有口皆碑的。他为人诚朴,正直善良。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他都一视同仁,以诚相待。他从来不妄自尊大、臧否他人,对传统、对前人总是怀着一种虔敬之情,虽已名满天下,但依然像一个辛勤的画家,在
砚田内默默地耕耘着、劳作着。他的书法虽然影响巨大,而且私淑者众,但他却经常告诫人们,要多向传统学习,不要直接以他为范本,要根据个人的性情爱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他从来不想制造什么“轰动效应”,而只是“想在宣纸面前搞得明白一点”。他的心胸是博大的。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忍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但他依然乐观、
豁达。他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在对
书法艺术的探求和创新中,而不用在对名利权位的企盼和追逐上。这也可以说是
孙伯翔取得令人钦慕成就的
秘诀所在。其晚年作品被范笑歌称为“篆行楷草皆入隶,卧毫铺挑尽自由 ”。
作品欣赏
作品集:
作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