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勇
书画家
刘怀勇,别署历下山夫,凹斋,1960年2月生于济南历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结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山水画作品曾获中国美协“西部辉煌”全国中国画大展银奖。
人物简介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应邀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台湾台中教育大学艺术学院讲学。山水、花鸟、书法、篆刻,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入编《中国书法百家作品集》、《中国山水画百家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凹斋课稿》,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刘怀勇花鸟课稿》、《刘怀勇书法课稿》,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匠之门——刘怀勇花鸟课稿》。
作品
就花鸟画而言,刘怀勇大体上经历了学习传统、师法造化和道法自然三个阶段。因此,他的写意花鸟画具有学养、笔墨、气韵之大境,得传统文人画之神髓。他的画有徐渭之恣肆,但不空泛;有八大之清逸,但不冷寂;有吴昌硕之苍辣,但不枯野;有白石之神韵,但不板结。概言之,其得笔墨处,源在徐渭,流在缶翁,而又左右采撷,兼收并蓄,那种“正大、圆融、深邃、自然”的美学追求,那种出入于历代大师语言世界的创造,是笔墨的“现代思维”对“传统思维”的超越,是“胆”的可贵,是“魂”的追求。刘怀勇当代中国画家,精于花鸟,长于山水,兼擅书法、篆刻,并重视和积极参与美术理论研究。自1995年以来,他在进行中国画花鸟、山水创作研究的同时,则把绘画教学放在第一位,著书立说,研发课稿,曾为中国美协中国画高级研修班,教授中国画的“理”与“法”、“技”与“道”,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教学方法,把自己在创作中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那是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先觉的意识、扎实的基本训练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宗旨就是一个,把握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和理解中国画的真谛,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扬奠定理论基础,确立实践的方向。
他一直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应物象形、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努力从写生中获取创造形象的源泉和能力。但他认为:“写生,不只是‘采风’,而是灵与肉的亲和。”因此,他不主张以写实主义替代写意传统,主张融会贯通古今诸家之法、吸收百家之长,以自己提炼的简洁概括的语言写物象之神,由“师法造化”的“必然王国”,升华到“道法自然”的“自由王国”,逐步达到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自然天成的成熟阶段
他的大写意花鸟立意奇巧,章法如大将布局,错落狂舞,野战无序;用笔如剑戟铿锵,笔走龙蛇,气韵飞动,具有强烈“写”的意味;运墨奋激奔涌,随机生发,尤其是破墨撞水、积渍、泼绘等种种干湿浓淡墨法的妙用,于有意无意之间,在可控失控之中,注入了功力与创造、内涵与想象;没有修饰雕琢之弊,没有因袭他人之风,没有世俗的媚俗之气,来自真情、纯朴、自然,坦荡而富有生机。观整幅画作,满纸墨色,满纸生动,呈现出的是笔线之美、墨韵之美、阳刚之美、天趣之美。达到如此境界,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积淀,没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没有严格的造型训练,没有纯熟的笔墨功力,没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没有触类旁通的聪明才智是难以做到的。
审美情趣
刘怀勇教授课堂讲录
● 天分高,后天勤,学养厚,人格正。是我评判一个画家的四项基本条件
● 正大、圆融、深邃、自然。是我的美学追求,亦是我渐趋成熟的美学体系。
● 扬长补短,“技”与“道”双修。是我的教学方法,亦是我的学习方法
● 中国画的教学,最忌停滞在单一“技”的层面,尤其单打一的小狗、小猫,花、牡丹大虾之类,束人思想与手脚,误人子弟。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启发式的“开智慧之门”,并不拘于某家某派,以大的艺术规律为导向,着重于语言与形式的分析,着重于“技”与“道”的双修,着重于观念与时代的同步。一以贯之,触类旁通,从真正意义上进入中国画玄冥而幽深的堂奥之境。
● 中国画比功夫,不论天、不论年,比课时、比“费纸三千”的韧性。悟性再好,没有一千张画作底,很难登堂入室。
● 我们搞局部临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物象的结构关系;二是笔墨的结构关系。这两种关系,就是中国画的语言。
● 用墨之道,要先洗净毛笔,然后在笔尖蘸浓墨。落笔之后,要一笔用尽,画完。要学会在纸上调锋,在纸上调色,在纸上调墨。
● “技进乎道”,“书写”永远是中国画的生命。
● 写生,不只是“采风”,而是灵与肉的亲和。
● 毛笔不能当拖把用。用笔一定要有轻重提按,要一波三折,要表现圆融。不要画“徒手线”。只要毛笔落在纸上,就得落笔成形、落墨成趣,笔墨成章。无此三者,“下笔有神”是达不到的。
● 中国画讲究书写性,即上一笔与下一笔之间是有“联觉”的。笔墨的提按转折与结构有关系。
大写意同样需要细腻,在点线的形质上要求更高。大胆,果决,到位。
● 险绝的笔墨气象可以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视觉空间
● 中国画的用笔像老牛耕地,把底土翻出来,沉着有力。点、线要力透纸背,斩钉截铁,做到入木三分,笔能扛鼎。要注意点、线的形质。
● 用笔之道,要干而不燥,湿而不滞,宜快中求慢,所谓书法用笔,莫不如此。轻重徐疾,提按顿挫, 干湿燥润,融千笔万笔于一笔,此中国画“一笔画”是也。
● 不管用色用墨,只要是写意画,一定要有“浓淡干湿”四个字。
● 既分又合的八种笔墨关系是:皴擦点染,干湿浓淡。
● 用笔一定要有提按。光滑的东西帅气,但漂浮;毛的东西则气古而味厚。只毛不爽也不行,要有对比。
● 没有对比,就没有画面。
● 用笔要做到:毛而不散,干而不燥,湿而不烂,快而不滑,慢而不滞。
● 中国画每一笔都要留白。它不讲究立体感,不讲究光,讲究心里空间的“厚”。
● 尖、圆、齐、健,是毛笔的四德亦是毛笔的四大功用。只取其一,身单力薄。合而用之,其妙无穷。
● 笔落在纸上,哪怕是一横,一点,都有一个起、承、转、合的关系,都是一个生命的“完成式”。
● 虽用枯笔,力是要送到底的。做到有形、有性。
● 单线是轮廓,复线是结构。轮廓是为结构服务的。轮廓线不宜画的太长,不要先把轮廓画好了,再往里面填东西。要从内里向外画,“先填馅,后包皮”,从里面画起,最后勾线。
● 中国画的线是有生命的线,是鲜活的。把它画出生命意味来了,才是高级的。
石涛讲的“一笔画”,从浓到淡,从干到湿,其气息是相连的。
● 纤细是种毛病。纤细会弱。再细,也要绵劲有力。再细也要有提按。
● 曲线才能产生美。曲中求直,是中国画的辩证美学。
● 山水画的上色至少三遍,即厚又透明是为得法。用色之妙,宜随调随用。
● 借鉴。 我只借你的镜子,但反照自我。借鉴可以,但不要丢失自我。
● 你自己要尽早设定一个“核”(主功专业),以核为圆心,以认知为半径,圈定自己的学习范围,努力使这个核不断壮大。
● 你自己要尽早设定一个“点”(生活),以点为支撑,以专业为杠杆,努力使这个点不断牢固、增高,同时延伸你的专业杠杆。
● 你自己要尽早设订一个“风格”(审美取向),以“风格”为灯塔,以借鉴与思辨为途径,渐习渐深,不断修正,努力使这个“风格”走向成熟。
● 中国画家靠的是修为。文人画是“养”出来的,“玩”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
● “形”有两个概念,一是物象之“形”,二是点线之“形”。
● “笔墨”只有在“跳”的过程中才会有节奏感。相近则“平”,去远则“花”。妙在隔步之间也。
● 浑不能厚则脏。笔墨之道妙在一个“揉”字,皴、擦、点、染,浓、淡、干、湿,如同巧妇圈面,非“揉”不能“细劲”,故又有“和面”之谓。
● 有意味,有形式,有虚实,有浓淡,有人意想不到的意蕴,堪称画意
● 融不进画面的东西,不管是什么,有多么好,都是多余的。
焦墨是救画的,不得已而为之。
老汤是“通气”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创作,最难能可贵的是个性的张扬。个性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
● 创作,是一种不可重复的艺术劳动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大家,必须具备天纵的才情和后天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而且是“技”与“道”全方位的修为,二者合一,得天独厚,方可能进入一种理想的高境地。
获奖情况
1989年获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联展一等奖,2000年至2005年全国中国画大展、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入选、获优秀奖,特邀参加中国美协第五届“秦皇岛之夏”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花鸟画作品曾入选2004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2005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2006年全国中国画百家作品展、入选全国首届写意画大展。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全国第八届中青展”、“首届青年展”、“全国六届篆刻展”。
1989年创作《英魂舞》摘得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联展金奖后,一发不可收,先后获得中国美协“西部辉煌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银奖;“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2000年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2001、2002、2004全国中国画提名奖。其书作更是异军突起,让书坛画界刮目:2001年入选中国书协“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家作品展”;2004年入选“全国首届青年展”;入选“第二届中韩书法交流展”;获“第三回中韩书艺家协会交流展”银奖。其创作的几十幅书画作品得到了著名评论家、中央美院副院长范迪安教授,著名评论家邵大箴教授等名师大家的众口赞誉。邵大箴教授还以《在“悟”中前进》为题,为画集作序。
参考资料
艺术家刘怀勇.宋庄艺术品交易网.
.琅琊新闻网.2013-12-27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协.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6 15:20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