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官礼
贵州兴义系军阀重要人物
刘官礼(1840-1910),字统之,贵州兴义人。
人物生平
刘官礼,字统之,贵州兴义县下五屯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殁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是兴义刘氏家族和贵州兴义系军阀中最重要的人物。
从光绪年间直至辛亥革命前夜,刘官礼在黔西南确立了至尊的权威,这是他晚年兴学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条件,这一权威是在长年的征战中获得的,因而稳固而有效力。“官礼幼读私塾,16岁从廖健藩,汇表东研读性理学及左氏春秋,精习书法,尤善草书。”(出自《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 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页)他自幼习文,却因乱局而废学。21岁上,在咸同兵燹迭起的岁月,从其父刘明扬(字燕山)办团练,修筑永康堡,舞刀弄枪,征战杀伐,根本无暇于学务。他曾率团练一马当先配合云贵清军剿杀白旗起义军,在攻取兴义县城,兴义府城(今安龙),特别是在围攻白旗军根据地新城(今兴仁)等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依次被清廷擢升为知府,赏戴花翎,而后又加道衔,留云南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率团配合官军,参与剿灭广西会党军(游勇),收复兴义城,升任为云南候补道。
主要贡献
兴办书院
1882年,刘官礼董事(总管之意)家乡教育,一面清理厘租,筹措教育经费,一面重金礼聘名士前来执教。次年创设“培文局”,并遵诏谕劝募谷物赈灾,秋后加利充作教育款产。
1889年,在刘官礼、赵天如、林子亨等地方士绅的倡议下,并得到当时知府孙清彦的热情支持,以团防局历年积存的白银(大约10万两)于兴义城东北隅(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址)购地重建笔山书院。因资金充裕,建设规模颇为宏伟,院舍3进共有房26楹,房屋百十间,有礼堂、山斗堂、讲堂、缮堂、斋房(宿舍)、教员憩息室(办公室)、教职员寝室、山长室(山长指院长、相当于校长)、庶务室、教员室等。
新书院仍沿用老书院旧名,在大门石额题有“笔山书院”四个大字,并配石刻行楷对联一副,上联为:“平地起楼台,看万间鳞次,五月鸠工,喜多士情殷梓里”;下联是:“斯文无轸域,况榜挂天开,笔排山耸,愿诸生迹接蓬瀛。”院内建有四方圆角鱼池,池水清冽,通以小溪,围以石栏。中间的山斗堂上,悬有红底金字的“山斗堂”匾额,两旁联题“通今致用,修辞立诚”,概括了立院之目的,并购买了大量图书,是当时教学设施较为完善的一所书院。
重金诚聘名师
刘官礼认为要使书院得以迅速发展,多出人才,首先得有一批名师,于是从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二十八年(1902年)期间,他花重金(年俸三、四百金,是当时普通年俸的2倍,相当于知府所得)诚聘省内外举人程光祖、周辅寰、庄南华、孙家璠、桂馥、汤中、朱元模、赵廷光、雷廷珍、曾沛霖、徐天叙和进士吴成熙、叶鸿钩、姚华、熊范舆等来笔山书院执教。
《兴义县志稿》载:“甲辰(1904)徐天叙主讲时,指阅经史,分呈笔记,每月会邑中人士举行讲演,风气又一变。时笔山书院学务,蒸蒸日上,巳达顶峰。所有受聘到兴义讲学诸名儒,刘统之无不优礼有加,待为上宾,结为世好,如安龙举人庄南华竟以其女字与显世为媳;贵阳熊铁崖以其女楚芳为其孙媳,即刘公亮之妇也。”由此书院名声大振,本县及邻县来求学者众多,院址几乎不堪容纳。
由于笔山书院几次遭受损毁,院内藏书所存无几。刘官礼就命侄儿刘显慎,从地方公款项下,拨票银一万二千两,由雷廷珍开列书目,赴长沙购办各种典籍。藏书之富为各县之冠。县中生员(秀才、廪生、拔贡)及院中学子,都可借读博览。
锐意革新,创办新式教育
戊戌维新,废除科举,各省县书院都改设学堂。刘官礼在教育改革上颇能触及时代脉膊,顺应潮流。深感“兴义设县晚,科名较稀,高瞻远瞩,为地方百年大计,锐意兴学,优礼厚币,敦聘省内外名儒,创办城乡小学。”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刘官礼改笔山书院为高等小学堂,礼聘贵阳有名举人张寿龄(号协陆,后留学日本,任贵州财政厅长)任首任高等小学堂长,并于书院后山新建教室、图书室、仪器室、仓房等。
同时向上海商务印书馆订购供师生参考书刊数千册,也是这一年,刘官礼又出资从日本购进物理和化学仪器各一套,后又添置动植物及生理卫生标本挂图百余张,足敷中等学校的应用(民国五年至十二年,先后为过境军队所毁)。后有教育界名流聂树楷、解伯莹等先后担任堂长,因教学有方而成绩显著,邻省滇、桂及本省盘江八县慕名而来的学生日渐增多,每年有毕业生数十名,培养出了众多的栋梁人才。
选派留学生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刘官礼以团防局名义保送王伯群、保衡、赵显彬、李映雪等赴日本留学。当时,由于兴义文化闭塞,学过英、法、德语等外语的人几乎没有。又因日文易学,中日途程较近,通讯汇款方便,所以兴义派遣的留学生,全都到日本。那时,团防总局的存款还多,刘官礼就划拨部分款项,以地方公费派出学生留学日本,前后达数十人。所有旅、杂、伙食、学费全由地方包干(留学的人既有本县补助费,又领获清政府的国、省补助费,节约的学生如刘志道,毕业后还有可观的存款)。
在这些留日学生中,王伯群、保衡、刘显治、李培先、何应钦、王聘贤、刘若遗等人,分别进入日本的中央大学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讲武学校和士官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学。回国后,他们与其他未出国留学的笔山书院学生一起,在各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有魏正楷(字树生)、王文华(字电轮)、窦居敬(字简之)、高志强(字用之)、熊璜典(字凤阶)等人。后来,他们又大多转入优级师范选科学习,毕业后,都在教育、政治、军事上有所贡献。
相关资料
刘官礼在家排行第三,晚年族人皆称呼其“三爷爷”,他幼年便开始学习程朱理学,稍长又涉左氏春秋,胸有大志,崇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天下)。
咸丰、同治年间,贵州民变四起,清军节节败退。为保住家业,刘家募集乡勇,大办团练,修筑下五屯城堡。此后,刘家的团练队伍日益壮大,成为黔中最为强悍的一支地方武装,官府设团防局,主管团练事务,刘官礼自然而然成为了团防局首脑。他因率团练配合云贵清军剿灭叛乱、为稳定贵州立下了赫赫战功,依次被清廷擢升为知府,赏戴花翎,而后又加道衔。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率团配合官军,参与剿灭广西会党军(游勇),收复兴义县城,升任为滇西候补道,赏三品顶戴。据说,每任知县上任,要先拜刘家;兴义有疑难问题解决要先请示刘家。云贵总督李经羲到任时,特意绕道兴义,拜访刘官礼,并恭维他说:“不意贵州有统老其人,竟有如此韬略!”辛亥革命后,贵阳白沙井街建起了有康有为榜书的“刘统之先生祠”。
刘官礼戎马生涯,但崇文之心不灭。一直心怀“整饬地方”、“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中原儒家“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认为“武功只是一时平乱权宜,并非整饬地方之计”,地方之所以落后,经常暴乱的根本原因乃是“文风衰靡”(李正江主编《兴义市志·附录》)。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刘官礼年事已高,时培文局改称劝学所,又聘请省内外名教师如陈树藩、端映江、董北平、刘炽昌、解伯莹、谢正初(湖南)、尤远春(湖南)等担任各科教学任务。这时兴义仅有城区高等小学堂一所,城乡学生蜂拥来学,几致不能容纳,有的报考多次,未被录取,要求旁听。每至黎明夜静,琅琅读书声达于校外。学生互相竞争,惟恐落后于人,学风淳朴,盛极一时。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2 13:4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