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阑人·江夜
元代张可久曲作
《凭阑人·江夜》是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散曲作品。此曲描写月夜江上听筝的情景。首句从清夜入手,描摹月夜江景,为下文写情蓄势;次句写筝声打破江夜的寂静;三句转写闻筝人的神态;末句写出听筝的反应。全曲语言直白如话,构出一幅历历分明的江夜风情画,将写景记事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造境淡远,语虽短而意缠绵,词虽淡而情至深。
作品原文
【越调】凭阑人·江夜⑴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⑵?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凭阑人:曲牌名。《太平乐府》注“越调”。单调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句式为七、七、五、五。
⑵搊(chōu):拨动,弹拨。玉筝:对古筝的美称。筝是一种弹拨乐器。
白话译文
江水清澈澄清江月空明,江上是谁在弹拨玉筝?隔着江和着泪倾听,满江山一片长叹声。
创作背景
《凭阑人·江夜》收录于元无名氏辑《梨园乐府》。根据散曲内容,可知这首小令是作者一个月夜在江上听筝之后所作。因资料缺乏,此曲本事以及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考。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曲首句从清夜入手,描摹月夜江景,为下文写情蓄势;次句写筝声打破江夜的寂静;三句转写闻筝人的神态;末句写出听筝的反应。全曲构出一幅历历分明的江夜风情画,将写景记事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文句虽短,艺术价值却很高。
此曲开篇第一句先写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灵明净,显示出澄澈宁谧的气氛。第二句写筝的声音。在月色中,不知是谁弹起玉筝,打破四周的寂寥,添增了神秘幽婉的韵味。第三句则从听筝人的神态,以背面敷粉的艺术手法,烘托筝声所表达的哀伤感情。第四句写江涛澒洞,它像是被筝声勾起的深沉的叹息。这样的写法,又把感伤之情推进一步。此曲每句不离“江”字,对江的具体描写也不多,倒是通过那哀婉的筝声,让读者想象并领略江夜的意蕴,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这首二十四字的小令,与白居易那首六百余言的著名长诗《琵琶行》有相似之处。同是江天月夜,同是不期而闻哀怨的音乐弹奏,这支《凭阑人》几乎可说是浓缩的《琵琶行》。只是白诗详尽地介绍了演奏的过程,弹者的身份、经历,以及听者哀怨的缘故,而小令限于容量,这一切都付阙如。但因此也造成了作品的悬念,令人遐想。筝声无端而至,哀怨无端而生,倏然以来,戛然以止,造成了全曲清凄超妙的风神。
这首小令兼具诗词深微婉约与令曲言浅意晓的特色,末两句去声韵的采用,更给全曲蒙上浓郁的感伤色彩。在技巧形式上,此篇属散曲巧体之一的“嵌字体”,各句都嵌有一至二处“江”字。“嵌字体”在诗歌中已有先例,如陶渊明的《止酒》诗,二十句中就句句含一“止”字。散曲“嵌字体”的最早作品,则是元好问的《喜春来·春宴》:“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此篇同嵌的“江”字,建立了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全曲出现的“江水”“江月”“江上”“隔江”“满江”的重复不仅多方位地充实了“江夜”的题意,而且表现了一唱三叹的风韵。
名家点评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卷首“善歌之士”条:“善歌者蒋康之,于癸未春,渡南康,夜泊澎蠡之南。其夜将半,江风吞波,山月衔岫,四无人语。康之叩舷而歌‘江水澄澄江月明’之词,湖上之民,莫不拥衾而听;推窗出户,是听者杂合于岸。少焉,满江如有长叹之声,自此声誉愈远矣。”
现代·王季思等《元曲选注》:“意境近似唐人绝句。”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约1350),元代散曲作家,浙江庆原路(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曾多次任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至正初年(1341),为昆山幕僚。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工散曲,尤善小令,与乔吉齐名。有《小山乐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3 23:5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