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凫,汉语二级字,读作凫(fú),凫又叫野鸭、鹜。生长在江河湖泊中。常常几百只结伴飞行,它们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很大。
基本字义
1.
水鸟,俗称“野鸭”,似鸭,雄的头部绿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游湖泊中,能飞。
2.
同“浮”。
3.
〔~茈〕古书上指“荸荠”。
4.
同“洑”。
详细字义
〈名〉
1. 动物名。俗名野鸭[teal]。鸟纲,雁鸭目,雁鸭科。体长60余厘米,喙宽而扁平且短,除繁殖期外,都过群集生活
凫,水鸭也。——《广韵
鹤汀凫渚。——唐·王勃滕王阁序
2. 另一说凫是“家鸭”。
3. 又如:凫雏(幼凫);凫雁(野鸭与大雁);凫胫(野鸭的小腿)。
〈动〉
浮游;泅水[swim]。如:凫水(泅水);凫泛(浮游)。
古籍解释
唐韵》防无切《集韵》《韵会》冯无切《正韵》逢夫切,𠀤音扶。《尔雅·释鸟》舒凫,骛。《郭注》鸭也。《疏》野曰凫,家曰鸭。《又》凫,雁丑,其足蹼,其踵企。《郭注》凫雁脚闲有幕蹼属相著,飞卽伸其脚跟企直。《疏》丑类也。《又》鸍,沈凫。《注》状似鸭而小,背文靑色,𤰞脚红掌,短喙长尾。《诗·郑风》弋凫与雁。
又《大雅》凫鷖在泾。《注》凫,水鸟。鷖,凫属。
又《南越志》有私凫栖息松闲不水处,宿必以树。
又《扬子方言郭注》江东有小凫,其多无数,俗谓之寇凫。
又《山海经鹿台山有鸟,状如雄鸡,人面,曰凫徯。
又官名。《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为锺。《正字通》凫入水不溺,以名锺工,取虚浮之义。
又山名。《诗·鲁颂》保有凫绎。《注》凫绎,二山名。
凫丽山。见《山海经》。
鱼凫,人名。蜀山氏之君也。见《成都记》。
又凫茨,草名。《後汉·刘玄传》人掘凫茨而食。
又《广韵》茆凫,葵也。俗省作凫。《尔雅·释鸟》鸍,沉凫。《说文》𠘧shū部:凫,舒凫,鹜也。从鸟𠘧声。
医药价值
【性味】味甘,性凉,无毒。
【功效主治】补中益气,平胃消食,杀虫。清热解毒,消水肿。不宜与胡桃、木耳、豆豉同食。
【功效主治】杀虫解毒,催吐。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企业.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7:42
目录
概述
基本字义
详细字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