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说,是一种文学术语,它的前身是模仿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
摹仿或再现。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在西方,从古
希腊时期就开始存在的模仿说,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现说文艺观。在【
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思想家们认为文艺是模仿自然的,如【
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现的观点。
从【苏格拉底】开始,文艺观念出现了
人文主义转向,突出了社会人生这一文艺模仿的对象。
亚里斯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并对
摹仿说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论述。19世纪西方的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一方面是对
古希腊摹仿说观念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又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理论到实践两个方面完善了再现说的文学观。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相信生活是最美的,所以他认为文艺只要是原原本本地复现了生活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再现说在西方是一种源远流长并具有相对统治地位的思想传统。尽管在中国也有【《
周易》】的“
观物取象”的观念,并且这一观念在后来也得到了一定的深化,但中国的文艺观还是更倾向于表现说。
再现说强调
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
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
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
主观能动性。而
表现说与再现说相对,关注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的
能动性和
自主性,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文学的最终决定意义和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如此说来,再现说和表现说的文艺观念虽然都具有很大程度的
合理性,但也都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偏见,都没有概括出文学历史的全部事实。与上述两种观念不同,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试图避免再现说和表现说的理论局限的说法,即
能动反映说。